简介
DNA甲基化与组蛋白去乙醯化在肿瘤抑制基因的沉默方面具有协同效应。DNA甲基化引起基因转录抑制的可能机制主要有:
①DNA甲基化直接干扰特异性转录因子与各基因启动子中识别位置的结合。
②甲基化胞嘧啶结合蛋白(MeCPl、MeCP2和MBD)与启动子区甲基化CpG岛结合,然后募集蛋白形成转录抑制複合物,从而阻止转录因子与启动子区靶序列的结合,影响基因的转录。MeCPl需与12个甲基化CpG位点结合,MeCP2只需与1个甲基化CpG位点结合,并且通过它的转录抑制结构域(TRD)发挥抑制转录的作用。另外MeCP2也可以与转录因子竞争结合位点,通过不依赖于HDAC的方式抑制基因的转录。
③DNA甲基化通过改变染色质结构,抑制基因表达。
以上机制表明,DNA甲基化与组蛋白去乙醯化正相关。以MeCP2为例,当启动子区的CpG发生甲基化时,MeCP2与甲基化的CpG结合后,再与Sin3A结合,进一步与异二聚体Mad/Max形成複合物。该複合物募集HDAC,形成一个共同转录抑制因子。HDAC使组蛋白去掉乙醯基,重塑染色质结构,从而阻碍了基本转录单位蛋白质複合物进入启动子结合位点,导致转录抑制。
也有实验表明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能直接与HDAC结合,这一发现更直接地证明DNA甲基化与组蛋白去乙醯化之间的协调作用。可见,启动子区DNA甲基化与组蛋白去乙醯化之间具有协同抑制基因转录的作用。
另外,组蛋白去乙醯化抑制基因转录的作用依赖于甲基化CpG位点的数目。研究发现,当发生甲基化改变的启动子区域的CpG位点的数量不足以引起长距离的基因抑制的时候,组蛋白去乙醯化在抑制基因表达上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当靠近启动子的地方仅有几个二核苷酸发生甲基化时,这些甲基化的CpG能提高甲基化DNA结合域的活性及与它们相联繫的HDAC的活性。
此时,组蛋白发生去乙醯化,并使核小体的结构紧缩,于是转录抑制。在这种情况下,组蛋白去乙醯化的协同抑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用曲古霉素A处理可以使因甲基化而静止的基因恢复表达,抑制被解除,说明甲基化所致的染色质结构的紧缩不够稳定,不足以维持这种紧缩的状态。因而在启动子区mCpG低密度的情况下,转录抑制主要归功于组蛋白去乙醯化途径。当发生甲基化的启动子区域的CpG位点的数目增大到可以引起基因广泛静止的阈值的时候,这种抑制的机制将会有明显的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MBD蛋白和其他结构性物质所形成的特异的染色质结构将会在改变的DNA上形成。接着,这种染色质结构紧缩并向周边未改变的DNA蔓延。此时,组蛋白去乙醯化对转录抑制的作用是次要的了,因为用TSA处理,转录水平仍明显低于未甲基化的对照,说明在这种情况下,高密度的甲基化使染色质结构高度紧缩并且相当稳定。
对白血病细胞系的研究发现,高甲基化的、转录静止的基因通过组蛋白去乙醯化酶抑制剂TSA和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C处理后能再活化,但仅用TSA则收效甚微。这一研究提示了DNA甲基化在转录调控中占主导地位,它可以通过不依赖于组蛋白去乙醯化的方式抑制基因的转录。
摘要
套用在同一只雄性SD大鼠中,保留原位垂体并在肾囊内植入一异体垂体,同时背部埋植装有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的药泵,经E2在体作用60~120天后,其原位垂体和异体移植入肾囊的垂体同时形成垂体催乳素(prolactin,PRL)瘤的动物模型,研究PRL瘤的发病机制.
结果表明,E2长期作用可诱发原位垂体和远离下丘脑的移植垂体同时形成PRL瘤,并伴高PRL血症和PRL基因的高表达;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均显示,一些相关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可能与PRL瘤的形成有关;分析正常垂体、原位和移植垂体瘤中PRL基因调控序列的结构,表明在原位垂体瘤中PRL基因近端启动子区发生点突变,突变启动子活性增高,而移植垂体瘤PRL基因相应序列无改变.
上述结果提示:垂体PRL瘤可能原发于腺垂体水平,但未排除继发于下丘脑异常的另一可能性;雌激素诱发原位和移植垂体形成PRL瘤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尽相同;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网路在原位垂体PRL瘤的发生过程可能起一定作用,但其确切证据尚待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