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维则乡乾塘子村,彝族撒尼语称“阿着底”,全村全部是彝族撒尼人。
撒尼人的刺绣图案,并非凭空想出,而是源于生活。独具特色的山川地貌、风物特产,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经过她们的摹拟、提练、概括,精心构思,巧妙布局,成为变化多端、鲜艳夺目的图案。美雨花、太阳花、八角花等等与花朵相关的图案代表了撒尼人爱美的心理及祈福意味。而那些小小的生气勃勃的虎则是撒尼人的图腾。在保留和继承彝族传统刺绣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彝族民间图案。
历史渊源
彝族的刺绣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上,部夯人物形象的衣服上即有刺绣花纹的痕迹。公元223年,诸葛亮南征,画龙生夷图谱和成都瑞锦赐夷,并吸收叟帅孟获、孟琰、爨习参加蜀国政权。这些叟帅的夫人在蜀学会汉族的刺绣工艺,回乡传授给昆叟女子。据说孟获夫人曾在曲靖大基山中,飞针走线,一夜绣成龙衣,故而被人们尊奉为刺绣女神。公元8世纪初,南诏王嵯巅攻占成都,掠回汉族刺绣女工和蜀锦原料而使南诏刺绣工艺得到极大发展。据《新唐书·南诏传》载: “将还,乃掠女子工技数万人 南诏自是工文织,与中国埒。”樊绰《蛮书》也对南诏的刺绣作了详尽的叙述: “抽丝法稍异中土,精者纺丝绫,亦织为锦及绢。其纺丝人朱紫以为上服,锦文颇有密緻奇彩……亦有刺绣……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皆上缀波罗(虎)皮。俗不解织绫罗, 自太和三年蛮寇西川,掳掠巧儿及女工非少,如今悉解织绫罗也.“元明清时期,刺绣即在彝族妇女中盛行,刺绣质料增
加,刺绣纹样和图案色彩更加丰富。直至近代,彝族刺绣仍保持着浓厚的地区特色和民族风格。
基本内容
据传,早在明、清时期,刺绣就在撒尼妇女中盛行。撒尼妇女一般十一、二岁就从长辈那里学会挑太阳花,十三、四岁便会绣八角花和更为複杂一些的图案,十五、六岁便能成为刺绣能手。姑娘出嫁前,更是潜心刺绣,为自己準备最美的嫁衣。在乾塘子村和其他撒尼人居住的村寨,刺绣成了衡量姑娘是否能干、家庭是否和美的标誌。刺绣已和撒尼人的审美、理想以及许多民俗事项紧紧联繫在一起。
乾塘子村的刺绣图案及针法技巧在其他撒尼村寨中罕有可匹敌者,挑花、贴花、锁花、穿花、盘花、滚花、补花、刺花、纳花、纤花、平绣、链子扣、镂空等手法和技巧均有创造性发挥。刺绣图案的设计和构思来自于撒尼人的生活,如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川地貌,风物特产等,图案构思独特,布局精巧,富于变化,色彩鲜艳,不失为民间美术中的一支奇葩。
乾塘子村的刺绣在一代代撒尼妇女中靠口传心授和具体的刺绣活动传承。随着近些年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旅游业的发展,乾塘子的民间刺绣呈现出规模生产的态势。村民成立了“石林阿着底民族刺绣产品开发技术协会”,发展了会员近2000多人,并由村里的普氏三姐妹创办了民族民间传统刺绣品厂,採取“协会+厂家+农户”的形式,进行规模化生产。
20世纪90年代,乾塘子村的刺绣品已销往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现在已远销港、澳、台地区和泰国、越南、日本、韩国、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基本特徵
针是寻常针,线是金色、银色或五彩斑斓的毛线、丝线,刺绣手法却颇不寻常,针在布面上跳动,就像小小的飞鱼潜入水面又跃出水底。挑花刺绣,讲究细密扎实,灵动精準。阿着底8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这门绝技,它从数百年前就传承下来。女孩们从记事起就跟着外婆、妈妈、姑姑们绘图刺绣了;一张纸,一块布,一根针,她们刺绣时,不描样,不画线,凭着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绣出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图案。她们所绣的物品包括姑娘们的包头、衣服、围腰、飘带以及日常生活中用的挎包等。所绣的图案有花鸟虫鱼、山川日月等。刺绣的针法有挑花、平绣、纳花、纤花等。
主要价值
刺绣是承载阿着底村彝族撒尼人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符号,是该村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曾经,因为其文化解释系统和现代经济行为之间的对接和融洽不当,生产方式变革的步伐超越了刺绣的文化解释和功能,民族刺绣的作用和功能在阿着底村的日常生活中一度被遮蔽。现在,刺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具有了新的功能,成为了扩大少数民族生存空间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质上,阿着底村民的生计依赖要素被扩展,刺绣文化要素的经济价值被挖掘。在市场冲击下,文化的功能转变了,文化规範和调节生活的功能具备了经济价值。相对主流经济而言,异质性文化的经济价值,反而凸显了民族文化的优势。刺绣文化物质化了,刺绣成了文化载体的符号。
濒危状况
阿着底的村民普遍认为,刺绣是撒尼女子必备的一项技能,刺绣技艺的高低往往显示着撒尼女子的手艺灵巧程度和贤惠持家能力。而且,刺绣技艺还是过去的青年男子择偶的一项重要标準,谈情说爱时,男子首先索取的信物就是姑娘贴身的刺绣品-绣花腰带。因此,过去的撤尼女子如果不会刺就会被人看不起,甚至会找不到婆家。现在,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刺绣技艺作为择偶标準的观念正逐步淡化,但认为撒尼女子必须具备刺绣技能的看法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村中的成年女性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刺绣挑花。即使是那些正在上学的女孩,回家做完功课后的主要活动也都是拿起绣片,穿针引线,挑花绣朵。虽然阿着底村的女性几乎人人都会刺绣挑花,但不同年龄段的妇女对刺绣技艺的传承情况又有所不同。村中的中青年妇女从事刺绣,主要是为普氏刺绣厂绣制各类绣片,以从中获取经济收入;而老年妇女们则大多绣制背被、围腰带、披肩带、挎包带等传统服饰,以备自用。因此,前者刺绣追求的是质量前提下的速度、数量与效益;而后者刺绣则更注重图案纹样的精巧、别致与美观。
保护措施
阿着底刺绣协会利用项目整合政府、社会团体、村民等多种力量,使得阿着底村的基础设施状况迅速改变。道路的修通和改善直接提升了阿着底村刺绣业迈向外部世界的速度。昆明市文产办、石林县文产办是阿着底刺绣协会参加展销会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有各级文产办协调相关大型展销事宜,并引导刺绣协会和客户洽谈业务,扶植刺绣协会走向市场,政府不仅在组织销售上给予帮助,而且给予资金支持。2006年,刺绣协会急需筹集资金用于统一购买原料,支付刺绣妇女(会员)手工费,组织刺绣专业培训,开发刺绣品包装,建设阿着底刺绣网站。为此,长湖镇政府曾向昆明市文化产业办公室申请100万元资金扶持阿着底刺绣协会。为了鼓励刺绣业的发展,石林县政府还对刺绣业实行了税费减免和政府贴息贷款政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进行奖励和表彰。党和政府的很多档案都提到要发展文化产业, i并将刺绣列为文化产业中民族民间工艺的种类之一,这直接刺激了阿着底村刺绣业的发展,阿着底刺绣业的发展被列入《石林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阿着底村被列入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村建设试点。刺绣被作为石林县“短期内可启动实施,见效快的项目“. 2002年7月,随着阿着底村普氏民族刺绣厂的落成,以此为标誌性的事件,更加引起了当地政府开始对阿着底刺绣业关注,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和政治资源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