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迎春花市是广东省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盛会,广州人民的一场嘉年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锦、人海如潮,热闹非凡。作为明代“广东四市”之一的广州迎春花市,早就名扬五洲,饮誉四海。迎春花市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其不但呈现了古老的岭南地区人民民众的春节习俗,更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迎春花市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广州迎春花市
- 时间:每年农曆十二月28日到30日
- 地点:广州市各区
介绍
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锦、人海如潮,热闹非凡,是广州人民的一场嘉年华。
年花:广府新年必备三种花:金桔、桃花和水仙。
金桔,因为粤语中“桔”和“吉”同音,买一盆放在家里象徵大吉大利;桃花,象徵大展鸿图(桃),青年人则希望能行桃花运;水仙象徵富贵吉祥。
广式插花:迎春花市插花,除保持我国传统花道的东方神韵,也吸取了西方插花的浓烈奔放,并形成独特的广式插花风格。花篮多用天然藤草饰其框架,增加自然风采,且真花、假花共插,以假乱真,相映成趣。
2004广州迎春花市

作为明代“广东四市”之一的广州迎春花市,早就名扬五洲,饮誉四海。迎春花市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其不但呈现了古老的岭南春节习俗,更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迎春花市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卉语言。
关于中国花文化,自古至今有来自封建士大夫的庄重自持,也有来自革命时代的精神“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菊花表示高洁,茶花表示战斗……文人中,也有不少“走马观花”,比如擅长“咏物言志”的秦牧描写花市的文章就不止一篇,而我想到最多的却是鲁迅先生“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幺:赤练蛇”之言。现今回头看,这些布满时代烙印的“花文”有的蕴韵深刻,有的难免牵强可笑。在广州各区争先拍得花市标王的态势下,如果学习鲁迅讽刺当年“失恋诗”泛滥的方式,把花市称之为一台全民“各取所需”的游戏,未免有点大煞风景。可是,当花市临近,商业炒作声四起,花香与“鸟语”并存,“花意”貌似已经不浓———文化办操心的是如何找到传承人,以便接下来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花商在意的是如何抬高价钱,以便应对越来越贵的档位租金;青年男女在恋爱中乞求得个好意头,却在哥们的江湖文化中逛花市以凑热闹,并互骂为。
广州迎春花市

在没有官方操办背景的“文革”时期,花市被罢停,芳村自发的“花圩”不用大张旗鼓照样可以让广州人过年在花市中挥霍春光。时代在变,人心也在变。把花市的各取所需看做民俗在当今社会的与时俱进也未尝不可。如今想想也没有多少事情可以供我们集体矫情地回忆和尽情地欢呼了,儘管“鸟语”越来越多,花市在广州市民生活中仍然难能可贵。
历史传奇
广州花市起源于“花渡头”。其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或之前,当时广州花市与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廉州的珠市,被称为“广东四市”,影响甚广。到了清朝中期,老广州花市又有所发展,由各城门扩展至城内,而且还整天营业,并由单一的素馨、茉莉花向多样化发展。辛亥革命后,老城拆除,花市扩展至高第街一带,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花街也更加繁华。但是,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在20世纪60年代才形成的。在藩署前的花市逐渐成为年宵花市,并迁到了双门底,除卖花以外,还卖古董、年宵品等。双门底成为过年时候广州最热闹的去处。即便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天天有日本飞机在头上乱飞,市民还是喜欢到这里逛街卖花。
新中国成立后,年宵花市从每年的农曆腊月二十八起,一连三天。为了避免拥挤,广州市区教育路、西湖路也相继设除夕中心花市。
20世纪60年代:迎春花市迎来“第一春”
1956年,为了更好地发扬花市传统,分散于各街巷的店铺被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人们用竹竿搭成牌楼和花架,名曰“迎春花市”。20世纪60年代,是广州花市的第一个鼎盛时期。1960年,全市花市增容至4个,当时国家领导人经常光临花市,与民同乐。“文革”临近时,许多地方的迎春花市都充满了“革命气息”,当时行花街常常见到“非洲人民站起来”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标语。
20世纪80年代:洋花争春,市民网上逛花市
到了1980年代,广州迎春花市迎来了第二个鼎盛时期,这个时候,洋花进来了,迎春花市进一步扩大。根据风俗,花市结束,花农必须把售不出去的花砸烂,2000年花市,越秀区说服客商把花农卖不出去的花都买下送给老人院的孤寡老人,这一行动得到了众多青年志愿者的支持,此“护花活动”后来得到了广州其他花市的效仿,广州花农沿袭了一两百年的除夕夜过后摔花砸花的陋习,戛然而止。
2008年越秀花市首创“网上花市”和“手机花市”,市民轻触滑鼠或手机,便可安坐家中逛花市。2009年,全国首个免费上网的无线迎春花市也在越秀区西湖路迎春花市开锣。而海珠区花市也出现了备受市民欢迎的“海珠康园手工艺作品慈善义卖点”。
文化传承
广州迎春花市
节目丰富,气氛欢乐,一场羊城人民的嘉年华
讲述人:潘剑明,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1966年出生,广州珠村人,少年时开始逛迎春花市,有将近三十年的“行花街”经历。
广州名片: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你认为迎春花市对市民生活有哪些重要性?
潘剑明:首先,迎春花市提醒人们春节将至,是时候为除旧迎新做準备了,例如置办年货、大扫除等,同时也通过搭建花市牌楼、摆卖年花等营造过年的欢乐气氛。年年有新花样,也开阔了市民的眼界。市民在花市上既能看到国内外的各色花卉,又能品尝到各种地方特色小食,观看文艺表演。
除此之外,花市也为很多人提供了一个进行社会实践和体验生活的机会。很多学生、白领租个档口摆卖年花或工艺品,凑热闹的同时也学习做生意。其实,以前迎春花市还是青年男女进行情感交流的好机会。那时候要到花市摆摊,常常会叫上老友去帮忙,大家都很乐意。遇到美女光临,摆摊的小伙子更是乐意与之倾谈一番,时能听到“见你长得漂亮,就便宜一点卖给你吧”这样的对话,十分有趣。

广州名片:几十年“行花市”的经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幺?
潘剑明: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花市,大家都是用桶装着花在街两边摆卖,没有搭棚架档口,即街两边卖花,中间行人。而现代则是中间搭棚卖花,两边行人了。后来有了广播,在迎春花市上就能听到一些本地民谣,还有香港的《好一朵迎春花》等迎春贺年歌曲。
广州名片:回忆一下小时候逛花市的情况?
潘剑明:以前由于场地狭窄,每年的花市都要占用很多街道、公共道路,只剩下一两条行车道给汽车行驶,交通十分不便。场地不大,人又多,完全是被人流推着走,让人想好好挑选一下年花都难。十几岁的时候,一听到要行花街就怕,因为行花街的人好多,担心自己和父母走散。那时候行花街很容易就会发生小孩走失的事情,而且又没有喇叭广播,一旦走散,很难找到。所以那时候行花街只顾着紧紧地跟着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年花和灯饰。人流密集,扒手也容易得手,行花街还要时刻留神钱包,欢乐轻鬆的心情自然大打折扣。广州有句歇后语“大姑娘行花街———顾得上不顾得下”,从中就可以想像当时行花街“人贴人”的拥挤情景。
广州名片:这种状况什幺时候得到改善?
潘剑明:大概在1986年后。首先是场地变大了,不再需要占用太多公共道路。如这些年天河区的花市主要都设在天河体育中心,黄埔区的则设在该区的体育馆里。场地大了,不影响交通之余,还让市民不用人贴着人行花街,不用老是担心会被“打荷包”。其次是交通便利,市民出行更方便。以前去行花街,很多人都是骑脚踏车或坐公车,而很多人即使是开车也不怕没地方停车,花市周围都有专门的停车场,还有捷运,更方便。以前很多人在花市上买了年花,挤公车回到家,花都掉了一大半。
专业评估
花市体现了广州人求实重利的特性
广州名片:迎春花市体现了广州怎样的地域生态价值?越秀区文化馆:广州迎春花市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还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这些广州独特的花卉语言具有求实、重利、善变的特徵,与广东人讲求实际、重功利的传统心理相符。比如,标价的数码与发财致富有关,“3”、“8”、“9”与“生”、“发”、“久”谐音,寓意生生猛猛、发财大利、长长久久,而花卉的价格也很讲究。
其次,广州迎春花市广采博收,品种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泛,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这一鲜明特点。花市一开始只限于素馨花,后来随着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发出不少品种,并不断吸收外国品种,如茉莉、水仙、昙花等。
花市传统韵味有淡化趋势,它应该是全民传承
广州名片:有人说迎春花市越来越大,但节日气氛却大不如前,是这样吗?
越秀区文化馆:与传统迎春花市相比,现代花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花卉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花市的传统韵味有淡化的趋势,在花市期间,有大量非花卉的摆卖摊档,虽然扩大了花市的规模,但一定程度上沖淡了花市的传统气氛。此外,花市严格的时间性规定也给花卉经营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风险;每年花市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抽调一两万名人员参加营造和组织管理工作,对各方面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花市也面临着经济亏损的局面。
广州名片:迎春花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落选,为什幺?
越秀区文化馆:虽然广州迎春花市在2007年已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落选,具体原因很难说,或许传承人缺失是一个问题。但是花市本来只是一个卖花的市场,到后来人们才慢慢形成过年行花街这样一个有浓郁岭南特色的习俗,很难找到具体的传承人,它应该是“全民传承”,比如通常搭棚的就仅仅负责搭棚,不一定在花市上摆摊,而摆摊卖花的或是花农或是市民,很少有既搭棚又摆摊卖东西的,即使是年年都想到花市摆摊的也不一定能投得到摊位。可以说所有广州人都是花市的传承人。
民间语文
广州童谣《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
陈毅元帅1966年写《广州花市》“来年花更好,建设亦相同。旖旎春如锦,看花人更红。”
吴丽妮(广州人,90后女大学生):“过年在广州没地方可以去,所以花市年年都行,没开始的前几日都很兴奋,到来的时候就变得很闷。”
往届花市
2010年迎春花市
简介
2010年广州迎春花市共设10个花市,各区迎春花市将会在2月初分别开放,其中花都区花市首先在2月4日打响头炮率先开锣,而越秀、荔湾、海珠、天河、黄埔、白云等老城区花市则从2月11日上午8:30至14日凌晨2:00开放3天。越秀、荔湾、海珠、白云、萝岗、番禺、花都区的举办地址和规模不变。天河区和黄埔区的举办地址和规模都将改变,天河花市举办地址由天河体育中心改为天河公园,黄埔花市主体举办地址在黄埔体育场内不变,盆桔、盆花展场改在其对面八十六中国中部东侧空地中设定。
特点
首先是高档年花受市场供求关係影响,有涨有跌。据了解,蝴蝶兰生产数量略有增多,预计普通规格品种价格下降10%至15%左右,价格介于30元/支-65元/支之间;高档蝴蝶兰由于数量有限,价格浮动不大。
其次是传统年花质优价平,仍为花市主流。来特别为市民钟爱的四季红山茶数量较大幅增加,价格也会下降一成左右,预计介于300-800元之间。花市期间,大盆年桔供应数量减少,预计价格上涨10%-30%左右,最高价格可升至1500元。其他传统年花,包括国兰、凤梨、菊花、杜鹃、一品红、牡丹等数量都有所上升,受市场经济回暖影响,预计价格大致持平。
再有是花市花卉出现新品种。蝴蝶兰的新品种满堂红,花期可以维持至少4个月,价格也与普通蝴蝶兰相仿。而象徵着高贵典雅的香水百合在佛山试验种植成功,预计价格会明显低于往年。受广大市民欢迎的苹果树,价格略有下降,预计每盆介于300元-1000元之间。
各区花市开放情况
各区花市 地址 开放时间
1.广州黄埔区2013年迎春花市将于2013年2月7日至2月9日开放,将新增黄埔公园盆景展,开放时间为2月10日至2月24日。
2.2013年天河传统迎春花市将于2月7日至9 日在天河体育中心举办。
详情
越秀花市融入粤剧、讲古节目,据花市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广州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花市,除了有更多新的花卉品种,越秀区花市将会加入更多与往年不同的创意和特色。将粤剧、粤语讲古等融入活动中,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到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场传真
2010年,广州迎春花市有所变化,天河区和黄埔区的举办地址和规模都改变了,全部花市也不是同时开放,花都花市最早,在2月4日开放,而越秀、荔湾、海珠、天河、黄埔、白云区花市要到2月11日才开始。
越秀花市融入粤剧、讲古节目,牌楼设计配合亚运主题
2010虎年春节将至,随着最受关注的越秀区西湖花市档位投标的圆满结束,广州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又将开幕。越秀区两个花市设定约400个摊位,数量有所减少,将为市民逛花市留出更多的人行通道。在争夺最激烈的工艺品竞投中,大一的梁嘉敬和曾永毅,以12390元的破纪录标价,夺得了西湖花市光明广场前一档位3天的经营权“经济好,加上又是情人节。”这是越秀花市档位价格走高的原因。2010年越秀区花市将会加入更多与往年不同的创意,越秀区的花市还特意预留了五六个摊位,展览广州剪纸、石湾公仔、肇庆裹蒸粽等民间工艺,届时将邀请广、佛、肇的大师亲临现场展示,与市民交流互动。同时,为配合2010年迎亚运的主题。越秀区的花市还将邀请体育明星参与。西湖花市主牌楼则以南越宝鼎燃烧圣火为主体,中央是一个巨大的LED显示屏,据说这是有史以来花市主牌楼第一次运用LED显示屏,花市期间将播出丰富的城区宣传、亚运宣传和贺年喜庆宣传节目。
另外,2008年越秀区启动了“网上逛花市”。据介绍,越秀花市还将沿袭这个传统,安排两个摊位放置电脑,方便市民查看、了解花市的情况,其中会设定有奖问答。
各区花市各具特色,花市之间存在竞争
除了越秀花市,广州还有天河、荔湾、海珠等其他9个迎春花市,天河花市举办地由天河体育中心改为天河公园,由于场地制约,花市档位数由原来的618 档缩减至238档,将只设盆花和鲜花两类、不设工艺品档。据了解,虽然天河公园很大,但并没有那幺多可用于搭建花市档口的空旷地方,“毕竟不能为了搭建档口而破坏公园本来的绿化和公共设施。”花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白云区的迎春花市位于远景路,全长约600米,有档位221个,其中盆花60档、桃花20档、鲜花50档、工艺品66档、盆桔(地摊)25 档。盆桔档的面积为54平方米,其他档位的面积为9平方米。另外,白云花市的棚架将採用新型的轻质铝合金材料搭建,相比以前所用的钢管材料,更加安全和快捷。每年都到花市工作的刘小姐告诉记者,不同区花市之间也会有一定的竞争,总的来说各具特色。海珠的花市在滨江路,可以边逛花市边看江景,是另一番风情。“就场地面积来讲,天河区往年的花市都设在体育中心自然是最大的,有新城区的特点,而越秀花市是中心花市,处于中心地带,邻近北京路、文明路、文德路,游客多,聚集了大量人气,特别容易有过年的气氛。”
以前花市里主要是剑兰、菊花、桃花、桔子等国产的花卉品种,在1986年之前在很多花市上连兰花也见不到。而现代的迎春花市,不仅能看到各种兰花,还有很多外国花卉,如“猪笼入水”、“五代同堂”等,原产地都在外国,引进后用的中文名称融入了广州人特别讲究的好意头,大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