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大中至正

(2020-01-17 11:26:52) 百科
大中至正

大中至正

大中至正:中,与中国之中同义,意为中央、核心;大中至正释义为:博大、核心达到正统(的学问)。

典出(汉)王逸撰:《楚辞章句》卷一,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 “皇舆冝安行于大中至正之道,而当幽昧险隘之地则败绩矣。”

后有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学生徐爱引言部分,意指先生经过三年静思、专研,豁然(粹然)明白博大、本质的正统学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大中至正
  • 外文名:Impartial
  • 注音:dà zhōng zhì zhèng
  • 释 义: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 出 处:张子正蒙·卷四·中正篇
  • 寓意: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

基本信息

【注 音】
dà zhōng zhì zhèng
【释 义】博大、核心达到正统(的学问)。
【解 释】大即《大学》之大,是指博大,要理解大中至正,就要理解中国人的中正观。中就是核心、中央,正就是确定方位。中则正,只有居中才能正确确定方位。中正,即恰到好处,亦即无过无不及。尚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大特色。《易传》,就是在讲中则正,过犹不及的道理。
【出 处】
北宋·张载《张子正蒙·卷四·中正篇》:“大中至正之极,文必能致其用,约必能感而通。”
大中”为唐宣宗的年号(847-859)
至正”为元惠宗的年号(1341-1370)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等

中正纪念堂

1980年完工启用,为纪念蒋中正之处,是台北市着名地标。大中至正是其广场悬挂的牌匾
2007年12月7日,中正纪念堂前的牌匾“大中至正”被改为“自由广场”。 中正纪念堂也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 。
2009年7月20日晨,台湾当局将“中正纪念堂”匾额重新悬挂。中正纪念堂复名。

相关简介

大中至正本来是一个普通的词语,但自从蒋介石逝世后,在台北修建的中正纪念堂前美轮美奂的牌匾上刻上了这个词语后,其在台湾就有了特殊的含义。2007年12月初民进党当局为加强去中国化的步骤,悍然拆除牌匾上的这四个字,激化了民间矛盾,也成为了当时华人圈瞩目的事件。

含义

“大中至正”,与蒋介石先生的名字“中正”(介石是字)显然相关。而词源出自明朝王守仁(号阳明)的《传习录》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大中至正”的愿意为博大、核心达到正统(的学问)。现在很多人解释为“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这种解释,倒也简洁易懂,只不过是一种引申意,而不是原意,同时给人一种同意反覆的感觉。
欹器欹器
要理解“大中至正”的原始含义,必须得进行详细的考证。这就要从“中正”说起,而“中正”为“中而正”的意思。是对中国古代对一种盛水的器皿“欹”所处的一种状态的描述(央视四套节目“国宝档案”,2007年7月21、22日“欹器寻蹤”上、下。下面关于“欹”的论述,皆出自此处)。

“欹”是一种奇特而受倍受重视的器皿,被历代帝王悬于厅堂之上,成为治国的警戒之器。“欹”的原始雏形是约6000年前仰韶文化所生产的一种从井中打水用的陶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东方博物馆就收藏了一件“欹”的原始雏形。这是一件体形庞大、长身圆腹、两头尖、瓶身没有任何彩绘花纹的陶壶。这件陶器由于它尖尖的瓶底不能支撑壶身正立,因此,瓶身只能 “躺”在地上。仔细观察,发现壶身上还有两个小巧的耳朵,是用来系提绳的。人们将空壶放在水中,由于它体形庞大,壶身中空,因此一开始,水壶会倾斜地立在水中。随着水从壶口的灌入,壶身会慢慢地变成直立状态,此时 人们只要用提绳将壶从水中拉起,打水就轻鬆完成了。
欹
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欹器的记载,在陶罐基础上改良的欹器,不再被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汲水工具。

典故

《荀子》中的《宥坐篇第二十八》说到: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用白话说的话,这个故事就是这样的。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形体倾斜地放在祠庙里。孔子便问守庙人那是什幺,守庙人告诉他那就是欹器。孔子随后说道:“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倾斜;水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 就会是端正的。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会翻倒”。孔子让他的学生向欹器里慢慢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 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倾斜了,就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这时候,孔子便长长地叹一口气说道:“唉!人世间哪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呢?”
观欹器图观欹器图
孔子通过欹器,领悟到做人就像欹器一般,不能自满,一自满就会有跌跤、翻倒的危险,即所谓“满而覆”。因此,他告诫学生要牢记“谦受益,满招损”这一人生诫训,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经过数千年岁月的变迁,“欹器”在陶壶原有的构造基础之上不断地发展,已经由一件单纯的生活用具逐渐演变成了具有象徵意义的警诫之物,“欹器”的外形也与陶壶有着很大不同。在山东曲阜的圣迹殿,还保存有孔子“观欹论道”的石刻,还有一位明代画家所作的彩绘“观欹器图”。如同史书中记载的一样,孔子正带领学生恭敬地向一位守庙人询问殿堂中央的盛水器。画面中央,正是处于“虚而欹, 中而正,满而覆”这三个状态的欹器。画面上的欹器悬挂于一个框架之上,圆口圆底,与原始的长身、圆腹、尖口的陶壶相比,两者存在很大的区别,然而原理是相同的,而且也都同样喻示着“谦受益,满招损,戒盈持满”的人生哲理。

实物

北京故宫博物馆院保存有一件清末“欹器”的实物,它的样子像个插屏,底座上有一个框架,在框架的横框正面錾刻着“光绪御製”四个字,框架的中央吊挂着一个容器。光绪皇帝的父亲奕譞曾指着摆在案几上的欹器说道:人生如此器,未发达时苦苦支撑,艰难度日;有了成就,日子好过,就要知足;事情不要做得太满,满了就要颠覆。
欹

寓意

“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是欹器的三种状态。而在这三种状态中,“中而正”是一种最优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为人做事的基準状态。从这个意思推测,中庸之道也应该与此相关。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