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村位于东园镇镇址南部,莪浪山下。东是莪浪山,西以南溪为界,南邻新林村,北邻东园村、地尾村镇址。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同三高速公路从北向南贯穿枫林村,镇道也从北向南横穿而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枫林村
- 行政区类别:村
- 地理位置:东园镇镇址南部
- 耕地面积:897亩
政区改革
1949年前为碑内乡枫林保,后来改为东头乡枫林保。新中国初期属第五区新林乡所辖,1953年改为再生高级社一社。1958年过田、新林、地尾、枫林等四个村合为新林营,是东园、浮宫、白水合为卫星公社所辖。1960年过田、地尾、新林、枫林、拆成三个大队,新林、枫林合为新林大队,1961年新林、枫林拆为两个大队,名为枫林大队,1984年改为村委会,至今由东园镇管辖。村辖枫林、仓里、蒋厝、洪地等四个社。全村共436户,1710人。其中枫林185户,734人;仓里106户,368人;蒋厝51户,195人;洪地94户,413人。
姓氏源流
枫林、洪地、仓里为甘姓聚居地,甘姓占全村户数75%,330户,1255户,甘姓源流来自河南固始县,宋朝迁到莪浪山定居。
蒋姓聚居蒋厝,占全村总户数8%,35户,150人。源流来自明嘉靖四十四年由圳南迁来。
蔡姓聚居于洪地,占全村总户数7%,30户,130人。源流来自明末由海澄谢仓迁来。枫林社由蔡氏祖祠一座,始建于清初,多次重修,2005年又重修一新。
吴氏聚居仓里,占全村总户数3%,15户,60人。源流来自江苏无锡,南宋由仙游迁来。仓里吴氏有祠堂一座,始建于清顺治,清顺治有吴宗溪一日代天子之称,祠堂2005年重修。
陈姓多居于洪地,占全村总户数为3%,13户,60人。源流来自清初由凤山陈式迁入。
此外,还有李姓3户,12人;张姓3户,13人;王姓7户,30人。
自然环境
全村以农业为主,渔业为辅。农业耕地面积897亩,其中水田790亩,农地107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及杨梅、荔枝、龙眼、芭乐等果树。渔业养殖主要是对虾。在本村开店者有30家,做流动生意者有25家。特别是这几年在改革开放浪潮带动下,经济不断发展,从事运输的有货车8部,小车5辆,手扶拖拉机7辆。外来做工480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1355万元,村民年均收入4037元。
全村普及电力供应,电视普及率99%,电话普及率达95%。大多数农户以电、液化气、煤为烹饪燃料,70%农户引用自来水,30%农户饮用自家或几家合开的山泉。
2003年建乡村水泥公路长1公里,宽12米。村内水泥路300米,沥青路1000米,方便村民行走,美化村容。由于高速公路建设需要,仅房拆迁很多,重新安置的新村点,目前建设已成规模,楼房林立,村貌一新。
村内有一所国小,始建于1964年。后来各级政府重视,多次投资建设,特别是1995年投资40万元扩建教育楼舍,现有6个班级,学生150人,教师9人。
名优特产
蒋厝麦芽糖,以大米为主要原料,配麦芽酿煮而成,色透明,粘质好。酿煮历史悠久,全社都有酿煮麦芽糖的技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销售省内外。
历史人文
吴姓祠堂坐落仓里,宗祠始建于清顺治,2005年吴氏宗系捐资进行大修,现已竣工。祠堂坐东向西,二进正中大门,中有天井,建筑面积为195平方米。
蔡姓祠堂,坐落枫林社,宗祠始建于清朝,2005年蔡氏宗亲捐资40万元进行大修,现已焕然一新。蔡氏祠堂坐东向西,二进正中大门,中间有天井,建筑面积为185平方米。
甘氏祠堂(龙虎脊祠堂),清初始建,祠堂坐东向西,二进,中间有天井,正中大门,建筑面积为19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