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出血败血症(VHS)是一种能感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褐鳟(Salmo trutta)茴鱼(Thymallus thymallus)白蛙(Corgegons sp.)白斑狗鱼(Esox lucius)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传染病。该病由VHS病毒(VHSV,又名Egtved virus)引起,它最近归到弹状病毒科的Novirhabdovirus属。
中文名称 |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
英文名称 | viral hemorrhagic septicemia |
定 义 | 由出血败血症病毒引起的鱼类传染病,危害鲑鱼、鳕鱼、鲈鱼、大菱鲆、狗鱼等,死亡率达90%以上。 |
套用学科 |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 |
基本情况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还认为VHS病毒只感染欧洲大陆的虹鳟和很少几种水产养殖品种。而近十年从北美的的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以及Baltic海一带各种能自由自在生活的海归中都能分离VHS病毒。到目前为止敏感的野生海鱼有:在太平洋,有太平洋鲱鱼(Clupea pallasi),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spp.)鳕鱼(Gadusmacrocephalus),玉筋鱼(Ammodytes hexapterus)和沙脑鱼(Sardinops sagax);在大西洋有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黑线鳕(Gadus aeglefinus)鳕鱼(Trisopterus minutus),海鳝(Rhionoemus cimbrisu)鲱鱼(Clupea harengus),牙鳕(Merlangius merlangus),小鳍(Micromesistiuspoutussou),水珍鱼(Argentina sphyraena),挪威长臂鳕(Trisopterus esmarki),泥鲽(Limanda limanda)鳎鱼(Parophrys vetulus),川鲽(Platichthys flesus)和其他鲽鱼(Pleuronectes platessa)
流行情况
到目前为止,用血清学方法无法区分这些从野生海鱼中分离得到的病毒株和从淡水中通常分到的VHSV,感染了VHSV的鲱鱼,鲑鱼和鳕鱼的毒株在遗传特性上和前者明显相关。
该病流行于欧洲大陆,由于它导致虹鳟很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受到虹鳟养殖业极大的关注。
致病原理
VHS病毒的感染通常是致死性的,由于病鱼体内的水盐平衡受到破坏,临场上出现水肿和出血症状。这些临床的出现是由于病毒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造血组织,和肾细胞内增殖所致。
採用一组多克隆和单克隆抗体已识别出VHSV有三种中和亚型。VHSV除具有前述变异性外,VHS群似乎在糖蛋白(G蛋白)上有一个共同的中和抗原决定簇和几个非中和性的抗原决定簇。在自然发病和实验感染中均具有病毒毒力的报导。
检测
VHSV的检测过程主要是先通过细胞培养直接分离病毒,然后根据需要用中和实验,免疫萤光,ELISA,酶染色等免疫学方法或者用PCR进行确诊。
目前,该病的防治方法取决于官方卫生检测计画结合防治措施,并已经取得从欧洲几个地区清除了该病的成效,遗传途径如选择抗病品种,种间杂交以及疫苗均处于实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