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即唯读光碟,是一种在电脑上使用的光碟。这种光碟只能写入数据一次,信息将永久保存在光碟上,使用时通过光碟驱动器读出信息。CD的格式最初是为音乐的存储和回放设计的,1985年,由SONY和飞利浦制定的黄皮书标準使得这种格式能够适应各种二进制数据。有些CD-ROM既存储音乐,又存储计算机数据,这种CD-ROM的音乐能够被CD播放器播放,计算机数据只能被计算机处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紧凑型光碟唯读储存器
- 原版名称: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
- 开发商:飞利浦/SONY
- 发行商:飞利浦/SONY
- 发行日期:1985年
定义
CD-ROM ,光碟唯读存储器,一种能够存储大量数据的外部存储媒体,一张压缩光碟的直径大约是4.5英寸,1/8英寸厚,能容纳约660兆位元组的数据。所有的CD-ROM盘都是用一张母盘压制而成,然后封装到聚碳酸酯的保护外壳里。记录在母盘上的数据呈螺旋状,由中心向外散开,磁碟表面有许许多多微小的坑,那就是记录的数字信息。读CD-ROM上的数据时,是利用雷射束扫描光碟,根据雷射在小坑上的反射变化得到数字信息。盘中的信息存储在螺旋形光道中。
读取
CD-ROM驱动器的速率以“X倍速”表示,其速率的标準有2倍速,4倍速,8倍速等,目前可达到50倍速。随着技术的发展,已出现了数字多功能磁碟(DVD),它的存储容量更大,现已达到9.4千兆位元组,还有更高的,而且图像清晰度更好,高保真效果也更好。
CD-ROM 为计算机所使用的光碟规格,其读取光碟片的设备就称为光碟机(CD-ROM),储存在光碟片上的数据是以雷射光读取的,而非磁性方式读取,所以光碟的保存可长达数十年。计算机所使用的光碟片格式与普通家中雷射唱盘所播放的音乐光碟(CD)格式相同,一片光碟片的数据容量高达650MB (74 min),约为450片的1.44MB软碟片之多。一般软碟片是可擦写的,但光碟片只能读取数据,而不能写入数据 (如果有CD-R可烧录式光碟机及CD-R空白片加上烧写软体,则可以在光碟片上写入数据)。目前大多数的计算机都将CD-ROM列为标準配备,而 CD-ROM的转速从1倍、2倍.....24倍、32倍,到现今最快的40倍...,速度的世代交替非常快,另计算机系统所使用的光碟片也称为CD-Title。
规格
CD-ROM规格的黄皮书由Philips、Sony和微软于1983年推出,经历了多次修正,黄皮书採用了CD-DA(红皮书)的物理格式,并添加了一层错误检测和纠正的标準,以保证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另外还增加了同步和标示信息以便更加準确地定位。黄皮书规定了两种模式,分别提供了不同的检错和纠错机制,这是因为存储数据文档(计算机档案)不允许有任何错误,而视频影像和声音等数据则可以允许少许错误。1989年,黄皮书被ISO接受为120mm唯读光碟(CD-ROM)数据交换的国际标準-ISO/IEC 10149。
CD-ROM是一种唯读光存储介质,能在直径120mm(4.72英寸)、1.2mm(0.047英寸)厚的单面盘上保存74~80分钟的高保真音频,或682MB(74分钟)/737MB(80分钟)的数据信息。CD-ROM与普通常见的CD光碟外形相同,但CD-ROM存储的是数据而不是音频。PC里的CD-ROM驱动器读取数据和CD播放器方式相似,主要区别在于CD-ROM驱动器电路中引进了检查纠错机制,保障读取数据时不发生错误。
原理
CD-ROM光碟由碳酸脂做成,中心带有直径15mm的孔洞。在盘基上浇铸了一个螺旋状的物理磁轨,从光碟的内部一直螺旋到最外圈,磁轨内部排列着一个个蚀刻的“凹陷”,由这些“凹坑”和“平地”构成了存储的数据信息。由于读光碟的雷射会穿过塑胶层,因此需要在其上面覆盖一层金属反射层(通常为铝合金)使它可以反射光,然后再在铝合金层上覆盖一层丙烯酸的保护层。
CD-ROM

需要注意的是CD-ROM光碟的表面变髒和划伤时都会降低其可读性。儘管光碟是从下方读取的,儘量避免使用原子笔之类的硬制笔在光碟正面写字,容易划伤保护层下的数据层。
速度
CD-ROM读取速度是指光存储产品在读取CD-ROM光碟时,所能达到最大光碟机倍速。因为是针对CD-ROM光碟,因此该速度是以CD-ROM倍速来标称,不是採用DVD-ROM的倍速标称。目前CD-ROM所能达到的最大CD读取速度是56倍速;DVD-ROM读取CD-ROM速度方面要略低一点,达到52倍速的产品还比较少,大部分为48倍速;COMBO产品基本都达到了52倍速。
LG CD-ROM

对于50倍速的CD-ROM驱动器理论上的数据传输率应为:150×50=7500K位元组/秒。其实光碟机读盘的速度快慢差别并非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在高倍速光碟机的时代,各种光碟机在读盘速度上都有长足进步,已经不再是计算机系统中拖后腿的部件。而且,目前高倍速光碟机的标称值只是在理想情况下读外圈的最高速度,实际套用中多数时间达不到这个理想状态,一般也就是24速的样子。因此不管是36速、40速还是50速的光碟机,实际使用起来主观感觉差别不是很大。当然,高速的光碟机可能更有优势,但它也有CPU占用率高、噪声大、振动大、耗电量大、发热量大等副作用。某些品牌的光碟机,高速的品种反而不如低速的品种好,因此在选购光碟机时我们不必强求光碟机的速度。如果实在囊中羞涩的话,建议大家还是选择较低倍速的光碟机,因为其价格便宜,而且性能也不会太差。但是只有在高速光碟机(24速以上CD-ROM)才能读出CD-RW光碟的数据,在选购光碟机时应当注意。
爱国者CD-ROM

发展
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记载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造就了一批新兴的工业。 从信息存储的角度看,CD-ROM完全可以看成一种新型的纸。一张小小的塑胶圆盘,其直径不过12厘米(5英寸),重量不过20克,而存储容量却高达600多兆位元组。如果单纯存放文字,一张CD-ROM相当于15万张16开的纸,足以容纳数百部大部头的着作。
明基CD-ROM

但是,CD-ROM在记录信息原理上却与纸大相逕庭,CD-ROM盘上信息的写入和读出都是通过雷射来实现的。雷射通过聚焦后,可获得直径约为1微米(μm)的光束。据此,荷兰飞利浦(Philips)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始使用雷射光束来进行记录和重放信息的研究。1972年,他们的研究获得了成功,1978年投放市场。最初的产品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雷射视盘(LD,Laser Vision Disc)系统。
从LD的诞生至今,光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经历了三个阶段:①LD-雷射视盘;②CD-DA雷射唱盘;③CD-ROM。下面简单介绍这三个阶段性的产品特点。
LD-雷射视盘
它就是通常所说的LCD,直径较大,为12英寸,两面都可以记录信息,但是它记录的信号是模拟信号。模拟信号的处理机制是指模拟的电视图像信号和模拟的声音信号都要经过FM(Frequency Modulation)频率调製、线性叠加,然后进行限幅放大。限幅后的信号以0.5微米宽的凹坑长短来表示。
CD-ROM

CD-DA雷射唱盘
LD虽然赢得了成功,但由于事先没有制定统一的标準,使它的开发和製作一开始就陷入昂贵的资金投入中。1982年,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Sony)公司制定了CD-DA雷射唱盘的红皮书(Red Book)标準。由此,一种新型的雷射唱盘诞生了。CD-DA雷射唱盘记录音响的方法与LD系统不同,CD-DA雷射唱盘系统首先把模拟的音响信号进行PCM(脉冲编码调製)数位化处理,再经过EFM(8~14位调製)编码之后记录到盘上。数字记录代替模拟记录的好处是:对干扰和噪声不敏感;由于盘本身的缺陷、划伤或沾污而引起的错误可以校正。
CD-ROM
CD-DA系统取得成功以后,这就使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很自然地想到,利用CD-DA作为计算机大容量唯读存储器。但要把CD-DA作为计算机的存储器,还必须解决两个重要问题:①建立适合于计算机读写的盘的数据结构;②CD-DA误码率必须从现有的10-9 降低到10-12 以下。由此就产生了CD-ROM的黄皮书(Yellow Book)标準。这个标準的核心思想是:盘上的数据以数据块的形式来组织,每块都要有地址。这样做后,盘上的数据就能从几百兆位元组的存储空间上迅速找到。为了降低误码率,採用增加一种错误检测和错误校正的方案。错误检测採用了循环冗余检测码,即所谓CRC;错误校正採用里德-索洛蒙(Reed Solomon)码。
CD-ROM

黄皮书确立了CD-ROM的物理结构,而为了使其能在计算机上完全兼容,后来又制定了CD-ROM的档案系统标準,即ISO9660。有了这两个标準,CD-ROM在全世界範围内得到了迅速推广和愈来愈广泛的套用。在80年代中期,光碟的发展非常快,先后推出了WORM光碟、CD-ROM光碟、磁光碟(MOD)、相变光碟(PCD,Phase Change Disk)等新的品种。这些光碟的出现,给信息革命带来了很大的推动。
複製
CD-ROM的複製并不神秘,可以简单地分为五个环节:
(1)预製主片;(2)制主片;(3)电铸;(4)複製;(5)印刷; (6)包装。
预製主片
由于CD-R系统的出现,这一过程实际上可以简化为将CD-ROM节目的程式和数据刻录成CD-R盘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预製:将CD-ROM节目的程式和数据,利用预製作软体,在硬碟上按CD-ROM ISO9660格式模拟生成映像档案。该映像档案模拟真实的CD-R盘的档案和目录结构。
(2)最佳化、测试:通过CD-R製作系统软体,存取CD-ROM映像档案,就像存取已经放在CD-ROM碟片上一样。这时对CD-ROM节目的程式和数据进行测试和最佳化,儘量使最频繁存取的档案放在CD-ROM“碟片”的最前端。
(3)刻录:将已经生成好的CD-ROM映像档案,利用刻录软体刻录到CD-R碟片上去。 值得注意的是,CD-R的刻录过程中不允许中断,一量发生中断,碟片就有可能报废。 一般CD-R软体支持多种CD格式。在刻录时,可以选择你所需要的格式,这也包括CD-I和CD-XA,及允许多个档案系统共处于一个CD-ROM的混合格式(例如ISO和HFS)。 在预製主片的过程中,通常要进行逐位元组的核查,以确保数据毫无差错地转换到新的格式。
制主片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我们将经过处理后的写在CD-R盘上的数据,记录在玻璃盘上的过程。因为任何CD-ROM盘的质量最高只能达到生产该盘所用的主片的质量,所以制主片这一过程被认为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在制主片过程中所制出的CD凹点,是所有製造形成物中最小的――每一个只有烟雾的颗粒大小,这就意味着最微小的杂质也会损坏大量数据。所以製造主片及CD-ROM的生产过程中,一个关键条件就是空气中微粒数量要得到严格控制,以保证洁净的工作环境。
CD-ROM

儘管现在有多种製作CD主片的方法,但最常用的是感光性树脂系统。这种方法是将感光性树脂(一种光敏化学物质,与沖洗黑白照片用的感光乳剂相似)用于一个经特殊处理的玻璃基片上,以制出一个玻璃主片。
感光性树脂通常都是由一个旋转涂膜系统以大约1/8微米――比人的头髮细640倍的厚度涂上去的。计算机将格式化后的输入媒体上的信息,转化为雷射束记录仪上一系列"开"和"关"的脉冲,通过这一雷射编码过程将数据记录到感光树脂涂层上。
在一个螺旋形轨道上,雷射束记录仪使部位感光性树脂在蓝光下曝光,这样就生成了光碟的具体内容。玻璃母盘也要用化学显像药水来进行显影。感光性树脂上曝光的部分被腐蚀掉以后,就在抗蚀性的表面上形成了上亿个微小的凹点。
经过显影之后,要在感光性树脂表面蒸敷上一层金属膜(通常是银),以便其后玻璃主片电铸时有一个导电的表面。
电铸
电铸的最终目的是产生用于複製CD的金属模子。在製作玻璃主片的这一过程中,由于有一层银膜而导电的主片,浸浴在含有镍离子的电解质溶液里。通过一个电路使其通电后,带有光碟映像的玻璃主片上的曝光区域不断吸引镍离子。镍层不断加厚,并与曝光后的感光树脂表面上腐蚀出的凹点和台面(凹点之间的部分)的轮廓一致。
最终结果是形成一个厚且坚固的镍片,其金属表面上留下了与光碟完全相反的印膜。这一片原始的金属片被称为金属主片或是“父片”(Father)。之所以称其为“父片”,是因为它将被用于生成另外两个金属片,分别称为“母片”(Mother)和“模片”(Stamper)。通过其后的电铸过程,母片和模片的数量不断增加。母片是由父片而来的,而模片又是由母片而来的,每一片是另外一片的相反呈像。模片是金属主片的完全複製品,也是这一生产阶段的最终产品。通过金属模片将进行塑胶CD複製品的大规模生产。
複製
生产CD-ROM成品的第一步,是将数据从模片上转移到塑胶基片上。一个高精度的注塑模具将光学等级的塑胶所製成的融化树脂注入模具空腔。模具的一面是模片。 这一过程只需要几秒钟,其产品是一个其中一面印有点的轮廓清晰的塑胶盘。其后塑胶盘载有数据的一面要镀上一层极薄纯铝,这是为了形成一个读出盘上数据所必须的反光表面。典型的给盘镀金属的方法是溅镀(Sputtering)。在溅镀过程中,每一张盘都被喷射上铝原子,以产生均匀的镀层。
生产的最后一步是在铝表面再加上一层坚固的漆膜。这一层漆保护铝膜不会被划伤,不会氧化,并可作为标籤印刷的工作表面。
印刷和包装
通过高速丝网印製或是胶版印刷,可以将图片印在盘的漆层上。图片的翻印可以达到八种颜色,不过这还要看複製商的标籤印刷的能力。丝网印刷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它是将图片转换为一张有孔的网,墨通过网附着在盘上。这一过程与蜡纸印刷相似。
胶版印刷使用墨滚及印刷台转换图片。这一方法在传统商业印刷中使用广泛,现在也用于光碟商标的印刷。胶版印刷进行图片翻版时可以取得更高质量的解析度,它优于丝网印刷的地方是可以印刷增强的四色图片及其他的複杂图形。
印刷之后,光碟或是自动或手工进行包装。儘管现在有许多其他可行的并进入套用的包装方法,但塑胶盒子仍然是CD-ROM使用最多、最普遍的包装方法。这是由于塑胶盒坚固耐用,并且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很普及。
其他被普遍使用的包装方法(其中一些方法可能需要手工操作)包括:(1)轻型包装,如Tyvek和纸板套;(2)透明塑胶套,如Viewpaks;(3)有益环保的纸板质地的盒子,如Digipaks的Ecopaks。
经过这五个环节,CD-ROM複製就完成了。但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每一环节对质量都应有严格的控制,以确保符合工业生产规格。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光碟的误差在可以接受的差异範围之内,即被控制在所有CD-ROM驱动器允许的範围之内。
结构
对CD唱盘(CD-DA)结构了解的人,从物理上也不难理解CD-ROM。CD-ROM使用了与CD-DA相同规格的盘和光学技术,以及相同的原版盘製作和压制方法。这两种盘的主要差别是盘上的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定址和纠错能力。下面介绍CD-ROM盘及其物理数据结构。
CD-ROM碟片
标準的CD-ROM碟片直径为120毫米(4.72英寸),中心装卡孔为15毫米,厚度为1.2毫米,重量约为14~18克。CD-ROM碟片的径向截面共有三层:
(1)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做的透明衬底;(2)铝反射层;(3)漆保护层;
CD-ROM盘是单面盘,不做成双面盘的原因,不是技术上做不到,而是做一片双面盘的成本比做两片单面盘的成本之和还要高。因此,CD-ROM盘有一面专门用来印製商标,而另一面用来存储数据。雷射束必须穿过透明衬底才能到达凹坑,读出数据,因此,碟片中存放数据的那一面,表面上的任何污损都会影响数据的读出性能。
编码
为了在物理介质上存储数据,必须把数据转换成适于在介质上存储的物理表达形式。习惯上,把数据转换后得到的各种代码称为通道码。之所以叫通道码,是因为这些代码要经过通信通道。通道码并不是什幺新概念,磁带、磁碟、网路都使用通道码。可以说,所有高密度数字存储器都使用0和1表示的通道码。如软磁碟,它就使用了改进的调频制(MFM ,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编码,通过MFM编码把数据变成通道码。
CD-ROM和CD-DA一样,把一个8位数据转换成14位的通道码,称为8-14调製编码,记为EFM(Eight-to-Fourteen Modulation)。根据通道码可以确定光碟凹坑和非凹坑的长度。
数据结构
由于CD-ROM产生的技术背景是CD-DA,加上其螺旋形线型光道结构、以恆定线速度(CLV)转动、容量大等诸多因素,导致CD-ROM的数据结构比硬磁碟和软磁碟的数据结构複杂得多。
CD-ROM盘区划分为三个区,即导入区(Lead-in Area)、用户数据区(User Data Area和导出区(Lead-out Area)。这三个区都含有物理光道。所谓物理光道是指360°一圈的连续螺旋形光道。这三个区中的所有物理光道组成的区称为信息区(Information Area)。在信息区,有些光道含有信息,有些光道不含信息。含有信息的光道称为信息光道(Information Track)。每条信息光道可以是物理光道的一部分,或是一条完整的物理光道,也可以是由许多物理光道组成。
信息光道可以存放数字数据、音响信息、图像信息等。含有用户数字数据的信息光道称为数字光道,记为DDT(Digital Date Track);含有音响信息的光道称为音响光道,记为ADT(Audio Track)。一片CD-ROM盘,既可以只有数字数据光道,也可以既有数字数据光道,又有音响光道。
在导入区、用户数据区和导出区这三个区中,都有信息光道。不过导入区只有一条信息光道,称为导入光道(Lead-in Track);导出区也只有一条信息光道,称为导出光道(Lead-out Track)。
用户数据记录在用户数据区中的信息光道上。所有含有数字数据的信息光道都要用扇区来构造,而一些物理光道则可以用来把信息区中的信息光道连线起来。
故障
雷射盘同磁碟、磁带一类的数据记录媒体一样,受到盘的製作材料的性能、生产技术水平、驱动器以及使用人员水平等的限制,从盘上读出的数据很难完全正确。据有关研究机构测试和统计,一片未使用过的唯读光碟,其原始误码率约为3×10-4;有伤痕的盘约为5×10-3。针对这种情况,雷射盘存储採用了功能强大的错误码检测和纠正措施,採用的具体对策归纳起来有三种:
(1) 错误检测码EDC(Error Detection Code)。採用CRC码(cyclic Redundancy Code)检测读出数据是否有错。CRC码有很强的检错功能,但没有开发它的纠错功能,因此只用它来检错。
(2) 错误校正码或称为纠错码ECC(Error Correction Code)。採用里德-索洛蒙码,简称为RS码,进行纠错。RS码被认为是性能很好的纠错码。
(3) 交差里德-索洛蒙码CIRC(Cross Interleaved Reed-Solomon Code)。这个码可以理解为在用RS编解码前后,对数据进行插值和交叉处理。
其它
光碟机速度
通常我们是以多少倍速来描述CD-ROM的速度的。在制定CD-ROM标準时,把150K位元组/秒的传输率定为标準,后来驱动器的传输速率越来越快,就出现了倍速、四倍速直至现在的32倍速、40倍速或者更高。对于40倍速的CD-ROM驱动器理论上的数据传输率应为:150×40=6000K位元组/秒。对于CD-ROM的速度我们要正确认识,目前高倍速光碟机的标称值只是在理想情况下的最高速度,实际套用中多数时间达不到这个理想状态。对于24倍速以上的光碟机,实际使用起来主观感觉差别不是很大。当然高速的光碟机可能更有优势,但它也有CPU占用率高、噪声大、振动大、耗电量大、发热量大等副作用。所以速度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选购光碟机时应从光碟机的容错性、稳定性、发热量、噪声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平均读取时间
也称平均搜寻时间(Average Seek Time)。它也是衡量光碟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标準。它指的是从检测光头定位到开始读盘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 ms。该参数与数据传输率有关。数据传输率相同的光碟机,由于採用不同的控制系统,其平均读取时间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该指标越小越好。
光碟机的接口类型
目前市面上的光碟机的接口主要有:IDE、EIDE、SCSI、SCSI-2四种。后两种接口的传输速度较快。但在实际套用中它们的性能差别并不是很大,而且SCSI接口的CD-ROM价格较贵,安装较複杂,需要专门的转接卡。因此对一般用户而言应儘量选择IDE(或EIDE)接口的CD-ROM。现在32速以上的IDE接口光碟机均採用了Ultra DMA/33标準,该标準数据传输率为每秒33MB。在传输方式上,Ultra ATA33採用汇流排主控方式,安装有控制硬碟读写的DMA(Direct Memory Access)控制器,使CPU不用直接参与硬碟的读写,因此可以节省宝贵的CPU 资源。
PCAV技术
现在不同的光碟机有三种不同的读取方式。一种是恆定角速度方式CAV(Constant Angluar Velocity),第二种是恆定线速度方式CLV(Constant Linear Velocity),第三种是局部恆定角速度方式PCAV(Partial Constant Angluar Velocity)。CLV技术的优点是可使光碟机的数据传输率保持在一个恆定的状态,从而保证了光碟机的内外沿读取数据的一致。缺点在于读取光碟内外圈时,光碟机的马达速度会经常改变,容易使光碟机的寿命降低。CAV技术的优点是读取光碟机的转速不变,可使其可靠性和寿命大为加强。缺点在于读取光碟内外圈的数据时,传输速率不一样,这就无法体现高速光碟机性能的优越性。PCAV技术综合CLV和CAV技术的优点,在随机读取光碟时採用CLV加速,而一旦雷射头无法正确读取数据时,立刻转为CAV方式减速。
CD-ROM的容错性
目前在国内相当多的用户仍在使用非正版光碟,因此光碟机的容错性得到了广泛关注。但片面强调光碟机的容错性也是不全面的。目前市面上日本光碟机的性能稳定,但读盘能力一般;韩国产品的稳定性较差,读盘能力较强;台湾产品读盘能力比日本产品强但比韩国产品稍差,性能稳定较韩国产品好;新加坡产品读盘能力比日本产品强,但低于韩国、台湾产品。
国内一些厂家的产品刚开始用的时候读盘能力很不错,但几个月之后容错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对于容错性我们要综合考虑。
光碟机的快取
光碟机的快取是提高光碟机综合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工作原理与主机板快取相似。理论上快取越大则光碟机速度越快,如SCSI光碟的数据快取一般都在1MB左右,有的甚至达到了2MB。不过对于IDE接口的光碟机来讲,由于特殊用途不多,对性能要求不高,其多数产品仍使用128KB或256KB(少数达到了512KB)。
DVD驱动器
DVD驱动器是用来读取DVD糟上数据的设备,从外形上看和CD-ROM驱动器一样。DVD驱动器完全兼容现在流行的VCD、CD-ROM、CD-R、CD-AUDIO等格式,而普通CD-ROM驱动器无法读取DVD格式的光碟。DVD-ROM採用了0.74um道宽和0.41um/位高密度记录线等新技术,单面单层容量为4.7G单面双层DVD为9.4G,而双面双层可以达到17G的海量存储。从目前的情况看,DVD还只是局限在看影碟方面,目前电脑软体使用DVD作为载体还非常少见。由于目前5~6倍速的DVD驱动器(在读普通光碟的时候速度相当于24~32倍速)价格在1000元以上。因此,除非有特别要求,用户可不必购买DVD-ROM。
此外还有一种受人关注的新产品DVD-RAM,可实现重複擦写,而碟片成本比目前的CD成本多不了几美分。同时,DVD-RAM还实现了低成本向下兼容。但由于价格较高,大约在3000元以上,因此尚未进入普通家庭用户。
CD-R
CD-R简单地讲,就是可以一次写入、多次读出的光碟刻录机。CD-R的工作原理就是在空白的CD碟片上烧制出“小坑”,也就是记录数据的反射点。因此,所有经CD-R刻出的盘都可以在普通的CD-ROM上顺利读出。CD-R与普通的光碟机一样,也有内置和外置之分。现在国内市场上便宜的CD-R已经降到2000元左右,内置式较外置式便宜四、五百。SCSI接口的CD-R仍是主流产品,不过现在市场上IDE接口的CD-R已经越来越多。CD-R一定要买四速以上的产品,虽然价格稍贵,但刻盘时间却可以节约一半。
CD-RW
CD-RW的全称是CD-ReWritable,代表一种“重複写入”技术。CD-RW刻录机能够反覆擦写CD-RW光碟的原理主要是“相变”技术——同CD-R一样利用雷射的大功率照射,对光碟本身的感光物质进行瞬间的加温。和CD-R不同的是进行了相位转换,用以记录数据 。由此可以製造出能够被读取的反射点,而且这些类似小“泡”的反射点可以被重複烧制。由于CD-RW碟片可重複写入,因此每张较CD-R碟片贵100元左右,而且只有在高速光碟机(24速以上CD-ROM)才能读出。但CD-RW驱动器的价格却并不比CD-R驱动器贵多少。
PD
PD是Phsae Change ReWritable Optical Disk的缩写,它是松下公司採用相变光方式(PhsaeChange)存储的可重複擦写存储设备,是一种比CD-RW性能更好、运行更稳定的光碟介质驱动器。所谓“相变光”主要是利用介质的相变来记录数据。
PD驱动器的运行速度较低,可以兼容CD-ROM。使用专门PD光碟,可重複擦写大约50万次。PD的平均定址时间为89ms,数据传输率为518~1141KB/s,相当于八速光碟机,写入并效验时的数据传输率为300~600KB/s,相当于四速光碟机。除了可以读写PD光碟外,也可以当作普通的八倍速CD-ROM使用。
启动设定
(1)启动计算机,当萤幕上显示 Press Del to Enter BIOS Setup提示信息时,按下键盘上的Del键,进放主机板BIOS设定界面。进入BIOS后切勿随便改动,因为这里面的东西都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改错可能会连繫统都进不去。我们只需要改动计算机启动时的盘符顺序就可以了。
(2)选择 Advanced BIOS Features 选项,按Enter键进入设定程式。选择First Boot Device 选项,然后按键盘上的Page Up或Page Down 键将该项设定为CD-ROM,这样就可以把系统改为光碟启动。
(3)退回到主选单,保存BIOS设定。(保存方法是:按下F10,然后再按Y键即可),弄好后先别急着重启,要把安装盘放进光碟机中,再重新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