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非机动车道

(2020-02-04 06:12:41) 百科
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是指公路、城市道路上的车行道上自右侧人行道牙(线)至第一条车辆分道线(或隔离带、墩)之间或者在人行道上划出的车道,除特殊情况外,专供非机动车行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非机动车道
  • 外文名:bicycle lane
  • 定义:专供脚踏车、电动车等行驶的道路
  • 优点:环保
  • 套用:城市道路设计等
  • 学科:建筑学

简述

非机动车道主要是专供脚踏车、平板车、三轮车、电动车和兽力车等车辆行驶的道路。目前,在我国的各类城市道路上,有很多非机动车的行驶,其中以脚踏车和电动车的交通量最为突出,多数中小城市道路上的脚踏车和电动车数量仍在继续增长,因此,城市中的非机动车道仍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对非机动车道的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公共运输和私家车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城市非机动车交通量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某些特大城市开始採取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或将部分脚踏车道改建为机动车道,以限制脚踏车交通的发展,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和第三大汽车製造基地,居民拥有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增加,预计201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5.8亿,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5900万辆。机动车大量套用给人民民众出行和交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机动车尾气大量排放,给城市空气品质造成严重的污染,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成为城市防污工作的重中之重。
非机动车具有很多特有的优点,特别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城市中的非机动车道不仅不能被随意改建和取消,而且应当被以长远发展眼光去对待。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时,不要忽略非机动车道的规划;在进行非机动车道设计时,要对非机动车道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充分的重视,坚持近期建设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发展交通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车道宽度

非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方法,一般是根据行驶的非机动车车辆的类型与行驶要求、各种车辆可能出现的横向组合方式,并考虑不利的并驶和超车情况等进行估算。各种非机动车混合行驶时会产生不同的宽度组合,两种不同类型非机动车辆的横向安全距离约为0.4~0.5m。
我国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设计一般以脚踏车作为设计车型。脚踏车运行轨迹呈蛇形,左右两侧摆动的距离各约0.2m,每辆脚踏车的把手宽度为0.6m,因而一条脚踏车车道的宽度按1m计。脚踏车在道路上行驶时,脚踏车距路缘石的距离为0.45m;在地道内行驶时,脚踏车距墙壁的距离宜採用0.6m。
两辆脚踏车并列行驶时,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为2.5m,三辆脚踏车并列行驶时,宽度为3.5m,以此类推。但并列的车道数不能过多,否则会影响行车安全。在设计非机动车道时,需要考虑远期交通方式的变化,即非机动车道向机动车道的转变。在此情况下,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宜为6.0m。

通行能力

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的车辆,目前绝大部分仍然是脚踏车,因此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应当以脚踏车为主要车辆进行验算。
(一)脚踏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
1.按汽车行驶原理计算脚踏车道通行能力
根据交通流的基本理论,一条脚踏车道的理论最大通行能力N(单位为veh/h),可按“车头间距”的理论进行计算。
式中,V为脚踏车的行驶速度,km/h;L为最小的纵向安全车头距离,m。
2.按车头时距原理计算脚踏车道的通行能力
按照车头时距的原理,只要测得正常条件下连续行驶的脚踏车流中前后两车的最小车头时间间隔值
,即可用下式计算脚踏车道的通行能力N(单位为veh/h)。
式中,
为匀速连续行驶车流中两脚踏车的纵向安全车头时距,S。
(二)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
在《城市道路设计规範》(CJJ 37-1990)中,给出了脚踏车车道宽度为1m时,路段通行能力的推荐值,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脚踏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的推荐值:设有分隔设施时Nt=2100人/(h·m);无分隔设施时Nt=1800人/(h·m)。其路段设计通行能力可按x下式计算:
式中,
为一条一条宽1m 的脚踏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力,人/(h·m);
为脚踏车车道的道路分为係数,快速路、主干路取0.8,次干路、支路取0.9。
(2)受平面交叉口影响时,一条脚踏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的推荐值:设有分隔设施时Nt=1000~1200人/(h·m);以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Nt=800~1000人/(h·m)。脚踏车交通量大的城市採用大值,交通量小的採用小值。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