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谱牒、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係亲疏远近的作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作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如今,家谱同各姓氏的郡望、堂号一样,不仅为区别姓氏源流,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它还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赖氏家谱
- 起源:赖国
- 分类:客家赖氏 颖川赖氏
渊流篇

第一节赖氏源自赖国
史载,赖氏源于赖国。商朝末期,纣王无道,荒淫残暴,民不聊生。武王兴兵,命弟叔颖率兵,共同伐纣,战于牧野,纣王战败,于朝歌鹿台自*焚身亡,商遂亡。公元前1046年武王立周有天下。功成,叔颖退兵,驻于赖地。念叔颖灭纣有功,敕封子爵,敕赖地为其食邑,又封驻地为赖国,系子爵国。宋。郑樵所 撰《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 “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元·马端临着《文献通考》载:“赖氏,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清·顺治《息县誌》载:“赖……子爵,武王十有三年己卯建国,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遂灭赖……传国曆五百八十五年。”这就是赖国的来历。
赖国是个诸侯国,本姬姓苗裔。春秋末期,鲁昭公四年〔周景王七年,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癸亥七月,楚灵王以诸侯之师伐吴,遂以诸侯灭赖。赖国被并后,迁赖于河南颖水上游,也即后来秦置颖川郡境,子孙心怀故国,以国为氏。这就是赖姓的来历。赖氏后裔皆尊叔颖公为太世始祖。
《三字经。百家姓》载:赖姓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源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周武王有弟叔颖公被封于赖,授封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为氏,这是河南赖氏。二是源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相传炎帝后裔烈山氏,是古姜族的四个氏族部落之一。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历乡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南迁后,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楚灭赖后,以国为氏。
客家赖氏源自姬姓。局唐代以来赣南《赖氏族谱》记载,“赖氏之先,春秋有赖国者,本周姬姓”。“赖氏本周姬姓,颖公封于赖国,后之子孙遂以国为氏”。“赖姓以国为姓,本姬 ”。“赖氏即周封国,历传为楚并遂以国为姓”。其他各地赖氏老谱都有类似记载。赖氏历代先贤考述中也都认定“姬姓说”。
赖国是个诸侯国,本姬姓苗裔。春秋末期,鲁昭公四年〔周景王七年,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癸亥七月,楚灵王以诸侯之师伐吴,遂以诸侯灭赖。赖国被并后,迁赖于河南颖水上游,也即后来秦置颖川郡境,子孙心怀故国,以国为氏。这就是赖姓的来历。赖氏后裔皆尊叔颖公为太世始祖。
《三字经。百家姓》载:赖姓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源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周武王有弟叔颖公被封于赖,授封赖国。至鲁昭公四年为楚灵王所灭,其后以国为氏,这是河南赖氏。二是源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相传炎帝后裔烈山氏,是古姜族的四个氏族部落之一。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后有一支东迁,于商代在河南历乡建赖国,依附于商朝,南迁后,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号,为赖子国,楚灭赖后,以国为氏。
客家赖氏源自姬姓。局唐代以来赣南《赖氏族谱》记载,“赖氏之先,春秋有赖国者,本周姬姓”。“赖氏本周姬姓,颖公封于赖国,后之子孙遂以国为氏”。“赖姓以国为姓,本姬 ”。“赖氏即周封国,历传为楚并遂以国为姓”。其他各地赖氏老谱都有类似记载。赖氏历代先贤考述中也都认定“姬姓说”。
第二节颖川赖氏源自中原
颖川赖氏 源自中原。中原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秦王政十七(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在中原设颖川郡,辖今河南中部及南部。公元前538年,楚子灭赖国,迁赖于鄢。“鄢”在何处?局《史记·伍胥列传》载鄢地所在,徐广《史记集解》曰:“颖川鄢陵是”。因为今河南中部及安徽西北一带,在春秋后期,一直是楚国与其它诸侯国争夺的焦点,楚国不断调防充实北部边邑。因此,公元前538年楚“迁赖于鄢”的“鄢”不是处于楚国腹地的“鄢”(今湖北宜城),而是在今河南中部的“鄢”(今河南鄢陵)。鄢在颖水上游,今河南鄢陵地,赖国子孙迁鄢陵后,心怀故国,以过为姓,在颖川郡形成了莱姓第一郡望,这就是颖川赖氏的来历。
第三节客家赖氏源自赣南
叔颖公后裔忠诚公、评二郎之子渊公、伯通公六世祖希泰公,皆先后由中原迁来客家摇篮-------赣南,衍传为客家赖氏。
忠诚公于三国末,由河南颖川迁来江西赣南之桴源,带来中原文化,与当地土着的民风习俗融为一起,形成概有中原古文化的遗风,又有区别与创新的一种新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忠诚公是客家赖氏始祖,是评一郎公五世孙忠郎公七世孙,派衍百万人口,成为客家赖氏的主干大流。渊公是评二郎之子,忠郎公四世孙,早年由颖川迁来赣南雩邑。伯通公派是庭宣公后裔,由河南郑州西乡迁来赣南,在南康立基。三大源流都是颍公后裔,都从河南迁来赣南,形成客家赖氏。按其个阶段发展的地望可称:桴源赖氏松阳赖氏、宁都赖氏、于都城南赖氏、康邑赖氏,这就是客家赖氏的来历。
1.桴源赖氏
三国时期忠诚公官任都尉,本居河南颖川平宁里。为避祸乱,辞官避世,举家南迁,由河南颖川地迁来揭阳(宁都古县名)之桴源,在嵩山峻岭的梅水万山之巅,择地梅江源头
的一块胃形谷地开闢而居。桴源是赖氏南迁的第一个居住点,第一个中转站,是客家赖氏的发祥地,在赖氏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按地望称“桴源赖氏”。
2.松阳赖氏
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桴源赖氏二世祖光公字列宝,仕浙东刺史,由源桴仕徒浙江。东晋宁康间,四世祖庄公任南康郡太守,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迁居浙江松阳县。五世祖遇公,升任江东太守。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十月十六日,以父居松阳为由,上书奏松阳为郡。晋安帝于十一月十三日,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予遇公,为“万世之郡”。自此,始有“松阳赖氏”。这是赖氏发展史中的第三个地望。
3.宁都赖氏
南朝元嘉间,桴源赖氏七世祖砚公字仲方,同弟毅公字仲坚,为避乱,归隐老祖居揭阳,“追寻忠诚公芳蹤,避居故地桴源”。因洪水为患,又迁金光里三都(今宁都洛口)及金精山堑口。后于元嘉末年(公元453年)迁至赤竹坪拓荒筑室,遂号“筑室翁”。赤竹坪(今您宁都县城地)系梅江河畔平川,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仲方公诗礼传家,洁身自好,传承耕读治家的客家门风,丁口大发,衍为“七宣八派”。客家赖氏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大量外迁亦始于此。郁公之子定公大用,陈宣帝大建间(569---582年)由虔化仕徙潭州(湖南长沙)灿公七子:昭、得、度、明、思、求、彦,“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有司奏将赤竹坪易为虔化县治,朝廷褒封赖文辉公食邑千户,赐职士官。辉固辞曰:‘臣世食邑颖川,今去爵位迁徙至此,一身之荣何足为贵,愿乐田里足矣!’遂斋金银各百两,及地名官竹园、钓州、绕塔岭下田地贸易,将祖坟地宅改立虔化县治”。《桴源赖氏族谱》也载,文辉公是处理赤竹坪为虔化县治的当事人。此后,唯昭公留居谨守祖地,余皆各迁一方。度公返迁桴源。彦公于公元597年仕徙扬州。明公之子由虔化迁水西(今江西抚州)。思公派迁五子石(今江西石城)等地。求公派迁会昌铁炉巷等地。得公长子标公本居虔化,以锦衣卫仕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前,奉旨西征,功勋卓着,升直殿大将军。高宗甲戌年(公元674年)闽省寇乱,标公统兵五路,赴闽剿寇,追乱寇于上杭地而平息,又奉谕敕镇守闽汀于上杭古田坪埔,遂摔眷属而家焉。极公、枢公、追随兄长标公由虔化迁居福建上杭古田,极公又迁宁化石牛村,枢公则迁清流县黄家地,裔播闽省,尊标公为入闽始祖。此后经往复迁徙,衍播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这是赖氏发展史上的第四个地望,“宁都赖氏”。
4、于都城南赖氏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期间,评二郎公之子渊公为裨将,戌守章贡时,念曾祖父忠郎公东汉初任两粤监察御史路过章贡,有辟基之训,遂肯堂构,置田庄于雩邑而家焉。渊公之孙萱公又迁于都水南,家业兴旺,子孙发达,谓“于都城南赖氏”。至唐乾元年前,已陆续外徙。唯十六世祖棐公派留于邑。棐公字沈父,又称忱甫,七岁能文,唐乾元举进士第,授崇文馆校书郎,不就,退居田里,着书撰谱。远近名贤,悉游门下,建“秘书坊”、“秘书楼”。其次子灿公,字仲明,迁于都城中十字街。至48世,形成于都赖氏城西派和城东派,行派各异。后陆续外迁。最后一支,六十五世美湖公,于清道光间由于都樟木坑迁吉安羊古脑。民国间,六十八世相清公,由羊古脑迁富田花岩新石坑立居。评二郎公派,是客家赖氏第二大源流。其裔在清后叶,已陆续往外播迁。
5.康邑赖氏
北宋后叶,伯通公六世祖希泰公由河南郑州西乡,以乡贡授豫章郡虔州府赣县县令,而始迁赣南。其长孙继先,由进士授扬州刺史,升殿中侍御史,卒于京(杭州),弟继祖扶柩南归,葬南康旭山之阳。为奉墓祀,继先之子伯通公于南宋定居南康县城,为康邑赖氏基祖。其下六子形成六大房,分布于南康市区、潭口江坝、三益、朱坊、镜坝、十八塘、唐江、浮石、潭东及其他乡镇;外县有大余新城、赤石、内良、赣县沙地、兴国县高兴圩、遂川县城及南昌市区;外省有辽宁、四川、广东、台湾等地。
庭宣公字桓足,为紫金光卢大夫,生育春秋时期周平王庚辰(公元前761年)五月初五日,配储氏,夫妇合葬洛阳莲花崬。十五世善性公徙中州河南宾兴乡,二十二世祖振公同兄祖仁公居河南郑州西乡,为开基祖。四十五世希泰公于北宋后期,仕徙虔州府赣县。五十世伯通公,于南宋开基南康。庭宣公源于“周文王十九子寅公(颖公)封赖国,属颖川迭传,由姬姓派生,以国为姓”(康邑伯通公派《赖氏族谱》),这是赣南第三支源流。
综上所述,评一郎公裔忠诚公派桴源赖氏,评二郎公派于都城南赖氏,伯通公派康邑赖氏,三派都是叔颖公后裔。三枝同一体,以国为氏,由姬姓派生,同属颖川堂。
忠诚公于三国末,由河南颖川迁来江西赣南之桴源,带来中原文化,与当地土着的民风习俗融为一起,形成概有中原古文化的遗风,又有区别与创新的一种新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忠诚公是客家赖氏始祖,是评一郎公五世孙忠郎公七世孙,派衍百万人口,成为客家赖氏的主干大流。渊公是评二郎之子,忠郎公四世孙,早年由颖川迁来赣南雩邑。伯通公派是庭宣公后裔,由河南郑州西乡迁来赣南,在南康立基。三大源流都是颍公后裔,都从河南迁来赣南,形成客家赖氏。按其个阶段发展的地望可称:桴源赖氏松阳赖氏、宁都赖氏、于都城南赖氏、康邑赖氏,这就是客家赖氏的来历。
1.桴源赖氏
三国时期忠诚公官任都尉,本居河南颖川平宁里。为避祸乱,辞官避世,举家南迁,由河南颖川地迁来揭阳(宁都古县名)之桴源,在嵩山峻岭的梅水万山之巅,择地梅江源头
的一块胃形谷地开闢而居。桴源是赖氏南迁的第一个居住点,第一个中转站,是客家赖氏的发祥地,在赖氏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按地望称“桴源赖氏”。
2.松阳赖氏
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桴源赖氏二世祖光公字列宝,仕浙东刺史,由源桴仕徒浙江。东晋宁康间,四世祖庄公任南康郡太守,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迁居浙江松阳县。五世祖遇公,升任江东太守。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十月十六日,以父居松阳为由,上书奏松阳为郡。晋安帝于十一月十三日,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予遇公,为“万世之郡”。自此,始有“松阳赖氏”。这是赖氏发展史中的第三个地望。
3.宁都赖氏
南朝元嘉间,桴源赖氏七世祖砚公字仲方,同弟毅公字仲坚,为避乱,归隐老祖居揭阳,“追寻忠诚公芳蹤,避居故地桴源”。因洪水为患,又迁金光里三都(今宁都洛口)及金精山堑口。后于元嘉末年(公元453年)迁至赤竹坪拓荒筑室,遂号“筑室翁”。赤竹坪(今您宁都县城地)系梅江河畔平川,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仲方公诗礼传家,洁身自好,传承耕读治家的客家门风,丁口大发,衍为“七宣八派”。客家赖氏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大量外迁亦始于此。郁公之子定公大用,陈宣帝大建间(569---582年)由虔化仕徙潭州(湖南长沙)灿公七子:昭、得、度、明、思、求、彦,“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有司奏将赤竹坪易为虔化县治,朝廷褒封赖文辉公食邑千户,赐职士官。辉固辞曰:‘臣世食邑颖川,今去爵位迁徙至此,一身之荣何足为贵,愿乐田里足矣!’遂斋金银各百两,及地名官竹园、钓州、绕塔岭下田地贸易,将祖坟地宅改立虔化县治”。《桴源赖氏族谱》也载,文辉公是处理赤竹坪为虔化县治的当事人。此后,唯昭公留居谨守祖地,余皆各迁一方。度公返迁桴源。彦公于公元597年仕徙扬州。明公之子由虔化迁水西(今江西抚州)。思公派迁五子石(今江西石城)等地。求公派迁会昌铁炉巷等地。得公长子标公本居虔化,以锦衣卫仕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前,奉旨西征,功勋卓着,升直殿大将军。高宗甲戌年(公元674年)闽省寇乱,标公统兵五路,赴闽剿寇,追乱寇于上杭地而平息,又奉谕敕镇守闽汀于上杭古田坪埔,遂摔眷属而家焉。极公、枢公、追随兄长标公由虔化迁居福建上杭古田,极公又迁宁化石牛村,枢公则迁清流县黄家地,裔播闽省,尊标公为入闽始祖。此后经往复迁徙,衍播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这是赖氏发展史上的第四个地望,“宁都赖氏”。
4、于都城南赖氏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期间,评二郎公之子渊公为裨将,戌守章贡时,念曾祖父忠郎公东汉初任两粤监察御史路过章贡,有辟基之训,遂肯堂构,置田庄于雩邑而家焉。渊公之孙萱公又迁于都水南,家业兴旺,子孙发达,谓“于都城南赖氏”。至唐乾元年前,已陆续外徙。唯十六世祖棐公派留于邑。棐公字沈父,又称忱甫,七岁能文,唐乾元举进士第,授崇文馆校书郎,不就,退居田里,着书撰谱。远近名贤,悉游门下,建“秘书坊”、“秘书楼”。其次子灿公,字仲明,迁于都城中十字街。至48世,形成于都赖氏城西派和城东派,行派各异。后陆续外迁。最后一支,六十五世美湖公,于清道光间由于都樟木坑迁吉安羊古脑。民国间,六十八世相清公,由羊古脑迁富田花岩新石坑立居。评二郎公派,是客家赖氏第二大源流。其裔在清后叶,已陆续往外播迁。
5.康邑赖氏
北宋后叶,伯通公六世祖希泰公由河南郑州西乡,以乡贡授豫章郡虔州府赣县县令,而始迁赣南。其长孙继先,由进士授扬州刺史,升殿中侍御史,卒于京(杭州),弟继祖扶柩南归,葬南康旭山之阳。为奉墓祀,继先之子伯通公于南宋定居南康县城,为康邑赖氏基祖。其下六子形成六大房,分布于南康市区、潭口江坝、三益、朱坊、镜坝、十八塘、唐江、浮石、潭东及其他乡镇;外县有大余新城、赤石、内良、赣县沙地、兴国县高兴圩、遂川县城及南昌市区;外省有辽宁、四川、广东、台湾等地。
庭宣公字桓足,为紫金光卢大夫,生育春秋时期周平王庚辰(公元前761年)五月初五日,配储氏,夫妇合葬洛阳莲花崬。十五世善性公徙中州河南宾兴乡,二十二世祖振公同兄祖仁公居河南郑州西乡,为开基祖。四十五世希泰公于北宋后期,仕徙虔州府赣县。五十世伯通公,于南宋开基南康。庭宣公源于“周文王十九子寅公(颖公)封赖国,属颖川迭传,由姬姓派生,以国为姓”(康邑伯通公派《赖氏族谱》),这是赣南第三支源流。
综上所述,评一郎公裔忠诚公派桴源赖氏,评二郎公派于都城南赖氏,伯通公派康邑赖氏,三派都是叔颖公后裔。三枝同一体,以国为氏,由姬姓派生,同属颖川堂。
第四节赖氏郡望、堂名
郡望的原义,是指历史上聚居于某郡的豪门大簇,在地方上为人们所尊重和仰望。随着门阀世族的崩溃,郡望已变成一些姓氏家族祖居地和发祥地的代名词。堂名,又称堂号。最初是指各分支宗祠的专用名称、名号。后来,许多姓氏的堂号都直接取自本姓的郡号。直观反映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及发祥地。
赖氏的郡望和堂名主要有“两郡”(颖川郡、松阳郡)“三堂号”(颖川堂、松阳堂、西川堂)。
1.颖川郡和颖川堂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灭赖国后,迁赖于鄢,鄢在今河南省西部,即鄢陵县地。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设定“颖川郡”时,含鄢陵、嵩山、平顶山、漯河一带及禹县和许昌地区。赖国子孙历尽磨难居于斯,心怀故国,以国为姓,以胄相承,以所居地颖川郡为郡望。以颖川郡号为堂名,曰:“颖川堂”。《御製百家姓》载:同此堂名的姓氏有“陈、钟、乾、乌、赖、拓跋”(《百家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几姓间,互称“老华”。颖川堂是赖氏的始发堂号。
2.松阳郡和松阳堂
三国末,忠诚公南迁至庐陵郡南部都尉之揭阳县(江西宁都古县名)的桴源后,桴源二世祖光公于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任浙东刺史,而往浙。东晋宁康间(公元373----375年),四世祖庄公任南康郡太守,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因祖父光公从东海王司马越讨颖,卒于军营,天府治丧,还葬浙东城西,而迁往浙江松阳县居焉。”(据桴源赖氏族谱、龙南赖氏族谱及县誌所载),五世祖遇公升授江东太守后,于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十月十六日,以父居松阳为由,上书奏松阳为郡,晋安帝于十一月十三日,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予遇公,亲颁“赐郡”诏书。从公元398年后,赖氏始有松阳郡字谓。仲仿公返迁赣南,元嘉末年(公元453年),筑居赤竹坪,曾建“复松亭”意即复兴松阳大业。此后由宁都迁出者,大都用“松阳堂”为堂号。松阳堂是赖氏的继发堂号。
附:“奏表”和“诏书”
请松阳郡表
晋隆安二年十月十六日,江东太守,参赞军务兼屯田兵备道副使升大司马赖遇,上请松阳为新郡,表曰:臣祖袭封周土,食邑颖川,始以开国,继以承家,赐姓锡郡,固宜世世守之,罔敢或隧焉,但前朝之胙土,奕禩犹存 ,熙朝之丕基,后人应廓(扩),臣父 庄蒙
恩擢任虔州洊升司马,离活州丰宁之故地,驻安远桴源之胜区,水秀山清,悉属皇家带砺,
田腴原朊,颇饶臣子食衣,若不肇锡嘉名,山川减色,如具颂宠颁徽号,夙夜衔恩,恳请圣天子特笔亲书“松阳郡”三字 天章下贲,宗祖叨荣,纶诏遥临,子孙世守,此乃 非常之宝,何妨格外以施,臣不胜翘首望 光,顿足待命之至,谨表。皇帝制曰:卿父懋着懿级,甚属可嘉,朕以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为卿万世之郡,子子孙孙毋废违朕命,谨表。
锡松阳郡名制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
郡号之称,各由所居之地而名,遇之赖姓,出于昭代赐姓之国,郡名颖川,盖由先人食邑而然。今江东府知府赖遇,因父赖庄迁居浙江处州松阳县,奏请松阳居为郡,请命于朕,盖欲普天下知赖之复有松阳也,朕以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 赐予江东府知府赖遇
赞 曰
锡之松阳 亘古流芳
子孙千亿 忠孝名扬
若玉阳之永暴 如青松之坚刚
敕命既颁 四海传扬
大晋隆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奉行
(注:1.隆安二年,即晋安帝建平元年,戊戌,即公元398年;
2.录自宁都得公派道光十七年版《赖氏族谱》)
3.南康郡
4.赖氏在迁移过程中,又在南康(今江西赣南)、河南(今洛阳一带)形成望族,产生南康、河南两个郡望,忠诚公派三国末迁揭阳桴源后,发展很快,在南康成为赖姓的郡望之一。
4.西川堂
取文王迁于岐山(西岐),叔颖公为文王之子,溯其本源,故称“西川堂”。此外尚有赖、罗、傅的亲堂关係问题。
赖、罗、傅三姓子民都居河南,都由姬姓派生,同属黄帝子孙。楚灵王并赖时,赖国子民为避遭杀戮,改为有姻亲关係的罗姓或傅姓。后来罗国傅国被楚所灭时,也如故改姓。衍传数代后,并未改回原姓。因此,三姓间亲如手足。因堂号不同,而有“亲堂”之谓。
注释:
1.录于《三字经·百家姓》,远方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唐嗣圣十九年(公元702年)桴源赖氏族谱一修序。
3.乾隆45年桴源赖氏八修谱跋。
4.《关于赖姓的几个问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员陈建魁撰)。
5.“七宣八派”指灿公七子:宣着、宣仁、宣仪、宣光、宣绎、宣行、宣杰和郁公之子定公组成八派。
6.宁都莲湖赖氏元·延佑庚申朝举公第三修族谱序。
赖氏的郡望和堂名主要有“两郡”(颖川郡、松阳郡)“三堂号”(颖川堂、松阳堂、西川堂)。
1.颖川郡和颖川堂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灭赖国后,迁赖于鄢,鄢在今河南省西部,即鄢陵县地。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设定“颖川郡”时,含鄢陵、嵩山、平顶山、漯河一带及禹县和许昌地区。赖国子孙历尽磨难居于斯,心怀故国,以国为姓,以胄相承,以所居地颖川郡为郡望。以颖川郡号为堂名,曰:“颖川堂”。《御製百家姓》载:同此堂名的姓氏有“陈、钟、乾、乌、赖、拓跋”(《百家姓》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几姓间,互称“老华”。颖川堂是赖氏的始发堂号。
2.松阳郡和松阳堂
三国末,忠诚公南迁至庐陵郡南部都尉之揭阳县(江西宁都古县名)的桴源后,桴源二世祖光公于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任浙东刺史,而往浙。东晋宁康间(公元373----375年),四世祖庄公任南康郡太守,后见“世事日非”而离赣。“因祖父光公从东海王司马越讨颖,卒于军营,天府治丧,还葬浙东城西,而迁往浙江松阳县居焉。”(据桴源赖氏族谱、龙南赖氏族谱及县誌所载),五世祖遇公升授江东太守后,于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十月十六日,以父居松阳为由,上书奏松阳为郡,晋安帝于十一月十三日,亲书“松阳郡”三字赐予遇公,亲颁“赐郡”诏书。从公元398年后,赖氏始有松阳郡字谓。仲仿公返迁赣南,元嘉末年(公元453年),筑居赤竹坪,曾建“复松亭”意即复兴松阳大业。此后由宁都迁出者,大都用“松阳堂”为堂号。松阳堂是赖氏的继发堂号。
附:“奏表”和“诏书”
请松阳郡表
晋隆安二年十月十六日,江东太守,参赞军务兼屯田兵备道副使升大司马赖遇,上请松阳为新郡,表曰:臣祖袭封周土,食邑颖川,始以开国,继以承家,赐姓锡郡,固宜世世守之,罔敢或隧焉,但前朝之胙土,奕禩犹存 ,熙朝之丕基,后人应廓(扩),臣父 庄蒙
恩擢任虔州洊升司马,离活州丰宁之故地,驻安远桴源之胜区,水秀山清,悉属皇家带砺,
田腴原朊,颇饶臣子食衣,若不肇锡嘉名,山川减色,如具颂宠颁徽号,夙夜衔恩,恳请圣天子特笔亲书“松阳郡”三字 天章下贲,宗祖叨荣,纶诏遥临,子孙世守,此乃 非常之宝,何妨格外以施,臣不胜翘首望 光,顿足待命之至,谨表。皇帝制曰:卿父懋着懿级,甚属可嘉,朕以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为卿万世之郡,子子孙孙毋废违朕命,谨表。
锡松阳郡名制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
郡号之称,各由所居之地而名,遇之赖姓,出于昭代赐姓之国,郡名颖川,盖由先人食邑而然。今江东府知府赖遇,因父赖庄迁居浙江处州松阳县,奏请松阳居为郡,请命于朕,盖欲普天下知赖之复有松阳也,朕以御笔亲书“松阳郡”三字 赐予江东府知府赖遇
赞 曰
锡之松阳 亘古流芳
子孙千亿 忠孝名扬
若玉阳之永暴 如青松之坚刚
敕命既颁 四海传扬
大晋隆安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奉行
(注:1.隆安二年,即晋安帝建平元年,戊戌,即公元398年;
2.录自宁都得公派道光十七年版《赖氏族谱》)
3.南康郡
4.赖氏在迁移过程中,又在南康(今江西赣南)、河南(今洛阳一带)形成望族,产生南康、河南两个郡望,忠诚公派三国末迁揭阳桴源后,发展很快,在南康成为赖姓的郡望之一。
4.西川堂
取文王迁于岐山(西岐),叔颖公为文王之子,溯其本源,故称“西川堂”。此外尚有赖、罗、傅的亲堂关係问题。
赖、罗、傅三姓子民都居河南,都由姬姓派生,同属黄帝子孙。楚灵王并赖时,赖国子民为避遭杀戮,改为有姻亲关係的罗姓或傅姓。后来罗国傅国被楚所灭时,也如故改姓。衍传数代后,并未改回原姓。因此,三姓间亲如手足。因堂号不同,而有“亲堂”之谓。
注释:
1.录于《三字经·百家姓》,远方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唐嗣圣十九年(公元702年)桴源赖氏族谱一修序。
3.乾隆45年桴源赖氏八修谱跋。
4.《关于赖姓的几个问题》(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员陈建魁撰)。
5.“七宣八派”指灿公七子:宣着、宣仁、宣仪、宣光、宣绎、宣行、宣杰和郁公之子定公组成八派。
6.宁都莲湖赖氏元·延佑庚申朝举公第三修族谱序。
上古脉系
第一节黄帝至赖氏受姓始祖叔颖公脉系
轩辕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帝窖)——后稷——不窟——鞠——公刘——庆节——皇朴——差弗——毁渝——公非——高圉——亚圉——公族娄——太王亶父——季历——姬昌(周文王)∶姬发(周武王)、叔颖(赖氏始祖)
第二节叔颖公至客家赖氏始祖忠诚公脉系
(宁都昭得二派民国卅一年前谱载)
受姓始祖 颖公 轩辕二十九世孙,周文王第十九子,武王封公渝赖国,后之子孙以国为姓,以国土颖川为郡,即今河南许州也。
颖公之子 惠公 夫人刘氏,生子:宣
惠公之子 宣公 夫人陈氏,生子:历
宣公之子 历公 夫人尹氏,生子:平
历公之子 平公 夫人熊氏,生子:桓
平公之子 桓公 夫人商氏,生子:敏
桓公之子 敏公 夫人钟氏,夫妇合葬丰邑东山,生子:襄
敏公之子 襄公 夫人忝氏,生子:成
襄公之子 成公 封赖成侯,夫人杨氏,夫妇合葬洞阳山,生子:沖
成公之子 沖公 受封赖国,夫人彭氏,夫妇合葬活口,生子:章
沖公之子 章公 封章田伯,加赠颖川郡伯王世袭,夫人吴氏,夫妇合葬山田,生子:穆
章公之子 穆公 加封赖国昭王,招为驸马,合葬小子岩,生子:文
穆公之子 文公 仕秦为文正侯,夫人赵氏,夫妇合葬湖口,生子:添
文公之子 添公 夫人吕氏,夫妇合葬黎田口(以上十四世皆国君也。鲁昭公四年,癸亥(公元538年)秋七月,楚子人,赖除,制楚子灭赖之后,降为郡县,赖之子孙散布颖川,时春秋及战国与秦代,无所考据。迨十余世后,始有赖先,国显爵,汉交趾太守,而赖姓复兴焉。)
添公之裔 先公 汉景帝(不少老谱载:汉文帝二年)时举公为文学孝廉,官拜户部主事,收仓粮不避权贵,清查田豪右敛迹,复任交趾太守,夫人李氏,生子:仙芝
先公之子 仙芝公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官拜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加上柱国太子太师,资善大夫,夫人尹氏,合葬东玉资山口,黄龙戏水形,子一:好古
仙芝之子 好古公 西汉屡召不仕,愿隐布衣,以公直言上殿奏事,封为秉公隐士
好古之子 珠公 东汉桓帝以功封开国公因忠谏君贬汝州刺史八年复命仍封开国公奉敕告命还乡居颍川世袭官爵妣王夫人 葬太子阅下朝天师形 生妙通公
珠之子 妙通公 桓帝永寿时举才能二年官任秘书郎拜崇政太閤学士嘉议大夫赠太子太师 妣郑氏 合葬大田市口金鳅下 海形 生忠郎公
妙通之子 忠郎公 西汉初官两朝学待讲因谏贬广东东西两道监察御史巡按两省 妣张氏 葬蓝田司口犀牛下滩形 生真 郎公
忠郎之子 真郎公 行真二府君以官生不仕 妣杨夫人 葬源口将军比剑形 生二子:评一郎公 评二郎公
受姓始祖 颖公 轩辕二十九世孙,周文王第十九子,武王封公渝赖国,后之子孙以国为姓,以国土颖川为郡,即今河南许州也。
颖公之子 惠公 夫人刘氏,生子:宣
惠公之子 宣公 夫人陈氏,生子:历
宣公之子 历公 夫人尹氏,生子:平
历公之子 平公 夫人熊氏,生子:桓
平公之子 桓公 夫人商氏,生子:敏
桓公之子 敏公 夫人钟氏,夫妇合葬丰邑东山,生子:襄
敏公之子 襄公 夫人忝氏,生子:成
襄公之子 成公 封赖成侯,夫人杨氏,夫妇合葬洞阳山,生子:沖
成公之子 沖公 受封赖国,夫人彭氏,夫妇合葬活口,生子:章
沖公之子 章公 封章田伯,加赠颖川郡伯王世袭,夫人吴氏,夫妇合葬山田,生子:穆
章公之子 穆公 加封赖国昭王,招为驸马,合葬小子岩,生子:文
穆公之子 文公 仕秦为文正侯,夫人赵氏,夫妇合葬湖口,生子:添
文公之子 添公 夫人吕氏,夫妇合葬黎田口(以上十四世皆国君也。鲁昭公四年,癸亥(公元538年)秋七月,楚子人,赖除,制楚子灭赖之后,降为郡县,赖之子孙散布颖川,时春秋及战国与秦代,无所考据。迨十余世后,始有赖先,国显爵,汉交趾太守,而赖姓复兴焉。)
添公之裔 先公 汉景帝(不少老谱载:汉文帝二年)时举公为文学孝廉,官拜户部主事,收仓粮不避权贵,清查田豪右敛迹,复任交趾太守,夫人李氏,生子:仙芝
先公之子 仙芝公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官拜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加上柱国太子太师,资善大夫,夫人尹氏,合葬东玉资山口,黄龙戏水形,子一:好古
仙芝之子 好古公 西汉屡召不仕,愿隐布衣,以公直言上殿奏事,封为秉公隐士
好古之子 珠公 东汉桓帝以功封开国公因忠谏君贬汝州刺史八年复命仍封开国公奉敕告命还乡居颍川世袭官爵妣王夫人 葬太子阅下朝天师形 生妙通公
珠之子 妙通公 桓帝永寿时举才能二年官任秘书郎拜崇政太閤学士嘉议大夫赠太子太师 妣郑氏 合葬大田市口金鳅下 海形 生忠郎公
妙通之子 忠郎公 西汉初官两朝学待讲因谏贬广东东西两道监察御史巡按两省 妣张氏 葬蓝田司口犀牛下滩形 生真 郎公
忠郎之子 真郎公 行真二府君以官生不仕 妣杨夫人 葬源口将军比剑形 生二子:评一郎公 评二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