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贞观之治-唐太宗

(2020-03-06 13:31:47) 百科
贞观之治-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

《贞观之治-唐太宗》是2003年4月1日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秦景林。

内容介绍:唐太宗实施仁政,安抚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善于纳谏,任贤用能,重视教育;

以「和亲」政策安抚边疆少数民族,被称为「天可汗」,使唐朝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大好局面,这就是盛唐史上的「贞观之治」。

基本介绍

  • 书名:贞观之治-唐太宗
  • 作者:秦景林
  • ISBN:9789574524808
  • 定价:23.5
  • 出版社:7-09999
  • 出版时间:20030401

内容简介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重用魏徵等;并採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简介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出自《易·繫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正,常;观,示,意即以正道示人[1]。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他像荀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係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内容大概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昇平景象。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徵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範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樑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介绍

唐太宗实施仁政,安抚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善于纳谏,任贤用能,重视教育;
贞观之治-唐太宗
以「和亲」政策安抚边疆少数民族,被称为「天可汗」,使唐朝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大好局面,这就是盛唐史上的「贞观之治」。

作品赏析

这部长篇小说以隋末唐初动汤的社会年代为背景,以李氏父子创建大唐帝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为经,以李世民一生的政治活动和宫闱生活为纬,试图描绘交织出一幅大唐帝国强盛繁荣的壮丽图画!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秦景林, 男,汉族。山东昌乐人。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潍坊市文化局艺术科原科长。曾在《山东文学》、《北方文学》、《春风》、《芒种》等文学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
贞观之治-唐太宗

创作经历

1968年高中毕业下乡1976年回城乾过教师、工业会计、秘书、记者、机关支部书记、后任潍坊市文化局艺术科长。80年发表第一篇小说,82年后连续拍摄4电视连续剧。
1992年出了第一部小说集。作家浩然曾在序言中称颂他是鲁中平原上优秀的乡土作家,写出了许多农民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1998又出版了第一部描写农村改革长篇小说《绿潮》荣获省市奖励。
贞观之治-唐太宗
2003年他潜心五载写出80万字长篇历史小说《唐太宗》。
2007年至2011年两度旅居美国写出90篇《旅美随笔》洋洋几十万字,在报纸和网路上引起不同凡响。

人物评价

由于秦景林是昌乐籍作家,不少人对他格外熟悉,特别是秦晓鸣等人有声有色的发言,使研讨会一开始便进入了高潮。笔者作为昌乐县作协指导委员会成员和临时摄影记者的双重身份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收穫匪浅。

贞观之治的主要影响

文治方面

1.奠定国基(对当世影响)
贞观年间,太宗的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业。
2.确立制度(对后世影响)
贞观年间,经太宗的苦心经营,延续了隋代的多种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製、科举制、常平仓制等,堪称完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3.政风沿袭(对后世影响)
太宗施政有方,选贤问廉能,克己纳谏,成为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
4.用人唯才(对当世影响)
太宗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举代门第,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世家豪族轮流掌政的恶习,广开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
5.文化传播(对当世影响)
太宗戮力复兴文教,奖励学术,大兴国学,又下诏修诸经正义及史籍,外国君长如高句丽、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来唐留学,使唐代学术文化传播四方。东亚各国尤以日本、高丽为甚,深受唐文化影响。
6.民族混成(对当世/后世影响)
唐太宗武功显赫,却少有鄙视边族,故东亚各民族逐渐混入,唐代名将和大臣,不少为同化了的外国人,原属鲜卑族的元氏、宇文氏、长孙氏等,在太宗时已不被视为外国人。

武功方面

1.声威远播(对当世影响)
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四方臣服,西北外夷共尊太宗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以便向唐室进贡。
2.领土扩大(对当世影响)
唐代此时版图辽阔,超汉宣帝在位时,至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达到鼎盛,是时领土东临于海,西逾葱岭,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3.中外文流(对当世影响)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平定东突厥,贞观九年(635年)平吐谷浑,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平定薛延陀,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平定龟兹和焉耆,贞观十九年(645年)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征高句丽,大漠南北和天山南北两路得以通行无阻,对外交通及贸易遂得以加强,从而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