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小姐》是由克里斯·努安执导的传记影片,蕾妮·齐薇格、伊万·麦格雷戈、艾米丽·沃森等出演,于2006年12月3日在英国首映。
该片讲述了英国童书作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创造出“彼得兔”的历程,以及她与出版商诺曼·韦恩间的爱情故事。
基本介绍
- 导演:克里斯·努安
- 编剧:理察·迈特比
- 主演:蕾妮·齐薇格,伊万·麦格雷戈,艾米丽·沃森
- 发行公司:米高梅公司
- 对白语言:英语
- 中文名:波特小姐
- 外文名:Miss Potter
- 其它译名:波特女士、波特小姐:比得兔的诞生
- 製片地区:英国、美国
- 拍摄日期:2005年12月-2006年10月
- 类型:剧情、传记
- 片长:88分钟
- 上映时间:2006年12月3日(英国)
- 色彩:彩色
剧情简介
维多利亚女王与爱德华七世时代末期的英格兰,出生在富有的贵族家庭的比阿特丽克斯·波特(蕾妮·齐薇格饰)有一颗可贵的童心,她对于大自然和动物有一种特殊的热爱,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往往与众不同。后来,她把自己在绘画上的天分充分运用到对大自然的描绘中,并开始创作以小兔子为原型的童话。当她的第一部作品《彼得兔的故事》正式出版之后,比阿特丽克斯成为了备受欢迎的着名作家。事业成功之后,爱情也向波特女士走来。
通过出版《彼得兔的故事》,她认识了费德里克·沃恩公司的出版商诺曼·沃恩(伊万·麦格雷戈饰)和他的姐姐米莉(艾米丽·沃森饰)。在共同的工作中,比阿特丽克斯和诺曼·沃恩相知、相爱,而且订了婚。对于这段恋情,比阿特丽克斯却无法向公众宣布,甚至不能谈及有关的事情。在伦敦的上流社会中,波特的父母坚持她应该找一个同她的身份地位都相配的人做她的终生伴侣,并且他们认为比阿特丽克斯同沃恩在一起就是一个错误,因为沃恩只不过是个生意人。他们要求比阿特丽克斯重新考虑同沃恩在一起的这个决定。最终,比阿特丽克斯同意先离开她的未婚夫一段时间,看看之后两人是否仍有激情。没想到,在离开不久,未婚夫却染病而离开了人世。波特一度因为痛苦和孤独而变得十分的沉寂。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精神磨练,彻底的改变了比阿特丽克斯的观念,她又以新的态度来勇敢地面对生活。她搬到了坎布里亚郡的湖区,这里拥有险峻的山峰和16个波光粼粼的湖泊,举世无双的美景激发了她的灵感,她在这里生活、创作,一直到1930年。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配音 | 备注 |
---|---|---|---|
比阿特丽克斯·波特 | 蕾妮·齐薇格 | ---- | 作家 |
诺曼·沃恩 | 伊万·麦格雷戈 | ---- | 出版商 |
米莉·沃恩 | 艾米丽·沃森 | ---- | 诺曼的姐姐 |
海伦·波特 | 芭芭拉·弗林 | ---- | 比阿特丽克斯的母亲 |
罗伯特·波特 | 比尔·帕特森 | ---- | 比阿特丽克斯的父亲 |
维靳女士 | Matyelok Gibbs | ---- | 比阿特丽克斯的陪伴人 |
威廉姆·希利斯 | 劳埃德欧文 | ---- | 比阿特丽克斯的丈夫,乡村律师,父亲曾为波特家当过园丁 |
哈罗德·沃恩 | 安东·莱瑟 | ---- | 出版商,诺曼的哥哥 |
费恩·沃恩 | 戴维·鲍姆伯 | ---- | 出版商,诺曼的哥哥 |
沃恩夫人 | 菲丽达·劳 | ---- | 诺曼的母亲,非常喜欢比阿特丽克斯的书 |
菲奥娜 | Patricia Kerrigan | ---- | 比阿特丽克斯小时候的保姆 |
比阿特丽克斯·波特(少女时期) | 露西·宝通 | ---- | ---- |
伯伦特·波特 | Oliver Jenkins | ---- | ---- |
威廉姆·希利斯(少年时期) | Justin McDonald | ---- | ---- |
希尔达 | Judith Barker | ---- | ---- |
简 | Jennifer Castle | ---- | ---- |
桑德斯 | Chris Middleton | ---- | ---- |
西比尔夫人 | Lynn Farleigh | ---- | ---- |
奈杰尔爵士 | 约翰·伍德温 | ---- | ---- |
阿米蒂奇夫人 | Jane How | ---- | ---- |
普斯维特先生 | Geoffrey Beevers | ---- | ---- |
斯托克里夫人 | Bridget McConnell | ---- | ---- |
莱纳尔·斯托克里 | Joseph Grieves | ---- | ---- |
哈登-贝尔夫人 | Clare Clifford | ---- | ---- |
哈尔·哈登-贝尔 | Andy McSorley | ---- | ---- |
克利福德夫人 | Sarah Crowden | ---- | ---- |
艾什顿·克利福德 | Richard Mulholland | ---- | ---- |
坎农先生 | Marc Finn | ---- | 比阿特丽克斯的农场的帮工 |
会议主席 | Nicholas Hutchison | ---- | ---- |
参加会议的人 | Mike Burnside | ---- | ---- |
拍卖师 | Dominic Kemp | ---- | ---- |
竞拍人 | Barry McCormick | ---- | ----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选角导演 | 艺术指导 | 美术设计 | 服装设计 | 视觉特效 | 布景师 |
---|---|---|---|---|---|---|---|---|---|---|---|
Steve Christian 大卫·科什纳 迈克·麦达沃伊 Arnold Messer Louis Phillips Corey Sienega David Thwaites 柯林·万尼斯 鲍伯·韦恩斯坦 哈维·韦恩斯坦 Nigel Wooll 蕾妮·齐薇格 | 克里斯·努安 | 理察·迈特比 | Andrew Dunn | Nigel Westlake | Robin Sales | Priscilla John | 马丁·柴尔斯 | Grant Armstrong Mark Raggett | 安东尼·鲍威尔 | Simon Stanley-Clamp | Tina Jones |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
角色演员介绍
- 比阿特丽克斯·波特演员:蕾妮·齐薇格出身英国伦敦上流社会的童书作家。有一颗可贵的童心,对于大自然和动物有一种特殊的热爱,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与众不同,因而创造出“彼得兔”。敢于挑战上流社会陋俗的等级观念,不顾父母的反对,与志同道合出版商诺曼相爱,诺曼却突然病逝。从爱人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后,她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以新的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
- 诺曼·沃恩演员:伊万·麦格雷戈风度翩翩的年轻出版人,沃恩家的小儿子。不顾兄长们的反对,坚持到家族经营的出版公司工作。为了安抚他,他的哥哥把看起来没什幺油水的“彼得兔”交给他负责。而他发现并欣赏比阿特丽克斯的才华,与她共同努力,让《彼得兔》一举成名。深爱比阿特丽克斯,冲破重重阻挠与她走到了一起。
- 米莉·沃恩演员:艾米丽·沃森诺曼·沃恩的姐姐,看了诺曼带回家的《彼得兔》书稿后,非常喜爱,经诺曼介绍与比阿特丽克斯相识。因为同是独身女性,二人有很多共同语言。热情地支持比阿特丽克斯与诺曼相爱,是诺曼家唯一知道他们订婚的人。在诺曼去世后,是她鼓励比阿特丽克斯走出痛苦的阴影。
- 海伦·波特演员:芭芭拉·弗林比阿特丽克斯的母亲。从不理解女儿的思想和追求,对她的创作也不屑一顾。认为女儿只有嫁给富有且门当户对的男子才能得到幸福。坚决反对比阿特丽克斯与诺曼结婚,认为区区一介商人配不上自己的女儿。由于比阿特丽克斯不肯屈服,只得允许二人秘密订婚,待全家从湖区避暑回来后再宣布讯息,实际上是希望时间能沖淡他们爱情。
- 罗伯特·波特演员:比尔·帕特森比阿特丽克斯的父亲。因家庭反对而放弃从小喜爱的绘画,从事了法律业。所以看到女儿延续了他的爱好后很支持她。虽然比妻子更善解人意,虽然波特家祖上也是靠工商业致富,但和妻子一样坚决反对女儿嫁给身为商人的诺曼。
角色演员介绍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1.Miss Potter2.The Park Rachel Portman 3.A Bunny Book To Conjure 4.The Story Of Peter Rabbit 5.Mother 6.Jemima Puddle Duck 7.The Rabbits' Christmas Party 8.Mr Warne! 9.Beatrix & Norman 10.Return To London 11.Beatrix Locks Herself Away (Rachel Portman配乐) 12.Recovery 13.I'm Painting again 14.The Lakes( Rachel Portman配乐) 15.When You Taught Me How To Dance (Katie Melua演唱) | 作曲:Nigel Westlake 发行日期2007年1月9日 ![]() |
幕后花絮
- 在该片筹备期间,“彼得兔”系列初版的出版商费德里克·沃恩公司为影片提供了大量史料和建议。
- 初版“彼得兔”的诞生地——印刷博物馆成为该片的取景地,馆内演示古老印刷工序的印刷工也在影片中出现。
- 主演蕾妮·齐薇格本人也是看着彼得兔和朋友的冒险故事长大的,但对作者本人了解不多。在準备影片期间,她对这个曾经影响过自己童年的女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伊万·麦格雷戈则是和齐薇格聊起角色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生活早就被波特包围了,女儿克拉拉降生的时候祖父母曾寄来全套的波特童书。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获奖奖项 | 获奖方 | 结果 | |
---|---|---|---|---|
2007年 | 第64届美国金球奖 | 最佳女主角 | 蕾妮·齐薇格 | 提名 |
第33届美国电影电视土星奖 | 最佳女主角 | 蕾妮·齐薇格 |
幕后製作
拍摄背景
虽然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故事本身具备了搬上银幕的条件,可是《波特小姐》的完成却经历了15年的曲折过程。编剧理察·迈特比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把波特女士前半生的故事撰写成歌舞片剧本,但当时人们对这类型的影片不感冒。不过,《好奇的乔治》製片人的大卫·科斯纳是个骨灰级童话冬粉,迈特比的剧本打动了他。2003年,他终于促成菲尼克斯电影公司与其合作出品《波特小姐》。
团队选择
起初,导演克里斯·诺汉并不在科斯纳的候选名单之列,但他主动向製片公司自荐。虽然,克里斯·诺汉因为没有遇到理想剧本,已阔别银幕多年,但是这个拍出了《小猪宝贝》的人在电影中流露的温柔纯真和纯朴的喜剧感正和主人公波特一脉相承。而且,科斯纳非常喜欢《小猪宝贝》。这使他最终获得执导该片的资格。
而邀请蕾妮·齐薇格饰演波特,是由于导演诺汉被她在影片里反常态的幽默感所触动。
筹备
在开拍前的筹备阶段,担纲本片製作设计师的马丁·柴尔斯将自己沉浸在影片故事发生的年代,查阅了大量当时的绘画作品,汲取了年代细节。而服装设计师安东尼·鲍威尔发掘波特的父亲鲁伯特的照片,从中借鉴了很多设计构思。
在影片叙述方面,克里斯·诺汉尽力保持事实的原貌,不添加自作多情的幻想情节让影片沦落成俗套的童话。
拍摄
《波特小姐》许多重要场景就发生在英格兰西部的风景区——湖区。得知影片要来湖区取景,国民信託组织慷特意开放了属下曾属于波特女士的土地。但因为她第一座也是她写作生涯最有纪念意义的房子——“丘顶”-现在已是湖区最火爆的景点之一,无法疏散大批游人长期供给剧组拍摄,国民信託组织只得用她另一座较小型、隐蔽的物业“紫杉树”顶替,剧组在这里搭建起仿似“丘顶”景观的石墙和菜园。
为了拍摄出那个年代的马路,剧组找遍伦敦,终于找到了停车咪錶很少的路段。在拍摄波特痛苦地离开伦敦前往湖区的场景时,剧组耗费了3天时间,由于伦敦市中心的尤斯顿火车站人流过多,无法进行拍摄,于是剧组决定在唯一保存了蒸汽火车的Bluebell Railway取景。
製作发行
製片信息
製作公司 | 菲尼克斯影片公司David Kirschner Productions BBC Films Isle of Man Film Commission The Film Council |
---|---|
发行公司 | 米高梅电影公司Ascot Elite Entertainment Group Eagle Pictures Golden Village Entertainment (新加坡) Icon Film Distribution(澳大利亚) Momentum Pictures(英国) |
上映国家/地区 | 上映时间 |
---|---|
英国 | 2006年12月3日(全球首映) |
美国 | 2006年12月10日(美国首映) |
美国 | 2006年12月29日 |
英国 | 2007年1月5日 |
加拿大 | 2007年1月19日 |
韩国 | 2007年1月25日 |
澳大利亚 | 2007年1月25日 |
新加坡 | 2007年2月1日 |
义大利 | 2007年2月2日 |
荷兰 | 2007年2月8日 |
西班牙 | 2007年2月9日 |
葡萄牙 | 2007年3月8日 |
拉脱维亚 | 2007年3月16日 |
土耳其 | 2007年3月23日 |
法国 | 2007年3月28日 |
冰岛 | 2007年3月30日 |
比利时 | 2007年4月4日 |
菲律宾 | 2007年4月7日 |
波兰 | 2007年4月13日 |
以色列 | 2007年4月19日 |
中国香港 | 2007年4月19日 |
日本 | 2007年9月5日 |
影片评价
该片的情节细腻感人,而外形憨厚的蕾妮·齐薇格的出演,更是让波特小姐的形象真实而可爱。(CCTV《第一时间》评价)
《波特小姐》是一部气质内敛的电影,人物性格微妙,非常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蕾妮·齐薇格凭藉近几年来迅速成熟的演技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挑战,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完整地诠释波特小姐从闺中才女,到着名作家,最后成为农场主的一系列转变。(新浪娱乐、新快报综合评价)
在片中,虽然比阿特莉斯·波特的出场波澜不惊,发福的体态,眼角的皱纹,暗淡的服饰,一点没有常规童话里公主的影子。然而,导演把所有的色彩和生命都交给了背景和细节,蓝色的眼睛、她所钟爱水粉蓝和水粉绿色,以及复古的家居、精巧的茶具、小碎花的墙纸和桌布,将比阿特莉斯·波特的一生定义成迷人的童话。 (新民周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