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襄城县西南部的紫云镇,属伏牛山系东麓,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组成,总面积约 50 平方公里,为国家 AA 级风景区,省级森林公园。紫云山被誉为平顶山市的“后花园”和许昌市的“前花园”,以“奇、秀、幽、古”着称。紫云山上万亩槲林,素有“江北第一槲林”之称,暮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深秋层林尽染,艳压红花;明代户部尚书李敏在此建紫云书院弘扬儒家文化,为当时中原理学中心,遂使紫云山名扬天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河南紫云山风景区
- 总面积:50平方公里
- 级别:国家AA级
- 地址:襄城县
紫云山概述
襄城县紫云山位于河南省襄城县紫云镇,311国道,郑南、许南公路穿境而过,距 郑、汴、洛、宛均百余公里,平、许、漯15—60公里,与尧山、少林寺、乾明寺联为一体。
景区由九山十八峰,五湖一条河和众多文物古蹟组成,面积40多平方公里。九山谓紫云山、令武山、龟山、孟良山、焦赞山、尖山、首山、骆驼岭、书院山。五湖一条河是紫云湖、仙翁湖、天女湖、龙泉湖、六王湖、柳河。古蹟有明代御封紫云书院,黄帝具茨山会大隗处,春秋老君洞,商周姜子牙故里,财神赵公明洞,楚六王冢,令武将军墓祠,宋焦赞、孟良山寨,明芙蓉洞。明代古蹟除紫云书院外,明成化、弘治年间户部尚书李敏,刑部尚书辛自修,工部尚书姚继可,以及同时代名人、官宦兵部尚书许廓,副使辛访,御史辛溉,诗豪辛镳,户部侍郎王锦,都御史王镶,监察副使张宁。以及清代学者、着名理学家李来章等人宦迹遍布整个景区。千年道观有下观庙,仙翁观,龟井祥霖观,令山庙等大型建筑群。自然景观数皇帝御封的大面积槲林最为壮观,年年秋后红叶如三月春花,映照半边天空和四周山峰、湖河里川。九山映丽日,四面涧水响,一河千年流,五湖碧波漾。如今的紫云山风景区是中原的旅游热点。
紫云山是襄城县着名的山丘旅游地,为一亿年前燕山造山运动时期形成的,岩相属石千峰砂岩, 西北—东南走向,北起北汝河南岸,南至紫云书院,呈“L”状,最高峰海拨375米,长约15公里。《舆地名胜志》载:“仙翁山西二里为紫云山,以山顶常出紫云也”,故名。自南向北有书院山、马棚山、鏊子山、虎头嘴山、黄土坡寨、郑家寨、豆角寨、 云阳寨、半截塔山等九个山峰,整体山势平缓,书院山、马棚山、 鏊子山植被茂密,有上下两层植物覆盖,上层有6.7平方公里的槲树林、6平方公里的栗树林、5.6平方公里的刺槐林,下层均为荆芍、野菊花及其它杂草。春夏碧波蕩漾,秋天逢霜,槲叶变红,层林尽染,有:“槲叶红于二月花, 赏秋不必到香山”的说法,尤其是山顶的南屏草原,平坦如川,面积约5平方公里,是黑蝴蝶的栖息地,春夏荆芍花开,满山紫花,秋季野菊金黄,满山遍野。山体上点缀着紫云书院、明镜湖、卧龙湖、天池、大隗洞天等景观,在山体南端断崖处有长1公里的红石林,石柱形态各异,蔚然林立,颇为壮观。
紫云山历史上有重要的影响,传说中,大隗(广成子)曾在此山修练, 黄帝曾慕名来此拜访大隗,老君曾来此隐居,东汉时期刘秀搬兵经此歇息, 留有饮马处、拴马槐等遗蹟,明代户部尚书李敏在此创建紫云书院,太子朱佑樘(后为弘治帝)曾来此读书研习,至今仍是学子们争相拜访的地方。
紫云山特色景点
紫云红叶
紫云红叶是紫云山山坡万亩槲林树叶在秋季的景观。每叶遇霜满山红遍,层林尽染,如火似霞,一幅“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紫云红叶大致在11月初下罢苦霜之后,槲叶红的厚重,肥硕,红叶周期长,有25天左右,游客可以尽情观赏。因整个槲林有6平方公里之大,中无杂树,因此满山遍野到处红装艳裹,分外妖娆,峰头的紫云,天上的彩霞与火红的槲叶相互映衬,真是蔚为壮观,摄人心魄,令人神思遐想。古人云:“紫云红叶红胜火,赏秋不必到香山”,紫云红叶是中州赏红觅秋的最佳去处。因紫云红叶为紫云山一大景观,历代都有文人骚客,名人雅士慕名观赏,东汉刘秀,晋代葛洪、葛玄,唐代房玄龄,宋代梅尧臣,明代的李敏、沈周,清代的孙奇逢、李来章等都观赏过紫云红叶,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紫云山红叶为中州的胜景而名闻遐迩,倍受游人的青睐。
日月潭
日月潭是襄城县紫云山风景区着名的池潭,在灵武山顶孟良寨上,为山泉聚积形成的东西两个水潭,东潭为日,是东观日出的最佳位置,西潭为月,中秋之夜俯首潭中赏月,别有一番情趣,两潭相距较近,故名日月潭。日月潭均呈圆形,日潭水面直径15米,水深4米,月潭水面直径10米,水深3米,据说当年焦赞孟良在山顶占山为王时为将士生活用水和饮马用水,打造的兵器取二潭之水淬火必是坚硬无比,锋利耐用。潭水水质优良、无污染,经高温日晒,仍冰凉爽口,游客至此,争相品尝、饮用、既解渴,又消暑。
紫云书院
紫云书院位于紫云山风景区的景区核心,距县城约12公里,紧邻S329线600米,有许昌、县城旅游公交专线直达景区。紫云书院是明清时期读书与讲学地方,创建于1468年,由明代中叶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所建,曾为明清“八大书院”之一,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书院坐落于群山环绕和万亩槲林之中,依山势而建,风景秀丽,环境宜人,三面环山,丹霞峰、紫云峰、书院山环抱书院,万亩槲林郁郁葱葱,春、夏、秋、冬景色各异。书院原有规模宏大,设施齐全,现存书院占地6825平方米,三进庭院,自南向北存有二柏(百)三石(十)一空桥、欞星门、大成殿、宣圣堂、崇德殿、诸贤堂、广业殿等,现已经过初步修缮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县内外游客20万人次。
紫云书院为明代八大书院之一,坐落在紫云山风景区南部山隈之中,建于秀丽幽静,苍翠浓郁,花木葱茂的满山槲林中。书院内有大成殿、左右明伦堂、东西两庑、门楼、呈四合院,外有钟鼓楼、文昌祠、大门等。
明成化四年( 1468 年),资政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邑人、字公勉、謚恭靖)在任浙江按察使期间,母亲故去,回乡守孝三年。期间,他常常漫步紫云山,见山色秀丽幽静,就建了三间书屋,读书讲学。成化十八年( 1482 年)皇帝下诏赐名紫云书院,就扩建殿宇堂斋,最后建得跟文庙一样。成化十九年,因为身体有病,李敏上书乞归,养病于紫云书院,与诸生讲习程颢、程颐等所着之书,立为条约,其躬行实践、彬彬有礼学之风,一时着称中州。
紫云书院作为继宋四大书院之后又一知名大书院,吸引了各地学子纷纷讨教于此,据传,太子祐樘殿下(弘治帝)也曾在此就读。书院建成至今,文人学士慕名而至络绎不绝,春吟残雪,夏避炎暑,秋赏红叶,冬观雪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望月亭
望月亭是襄城县紫云山风景区内知名的亭阁,位于紫云书院南150米处的一道小山岭上,上下两层,高10米,方形,边长5米,是师生们当年作诗、答对、弹琴、赏月的去处,原为青石构造,民国被毁。1996年开发紫云书院时,根据考古研究重建。登临望月亭,四周景色一览无余,春赏紫云,夏观绿地,秋赏红叶,冬看雪景,令人神往。特别是每月的农曆十五,若天空晴朗,是登亭赏月的最佳时机,一轮玉盘慢慢从东边的书院山顶涌出,整个山脉笼罩在皎洁的月光里,山显得是那样的安详、幽静。此时,偶尔有只夜鸟鸣啼,在山谷中飘蕩,更显紫云山夜晚的清静。此情此景,令人心驰神摇,恍如仙境。望月亭是紫云书院重要的人文景观。
书院翠竹林
书院翠竹林是襄城县紫云山风景区紫云山风景区紫云书院门楼前40米处一片面积较大的竹林,东西长160米,南北长50米,中间一条通道把竹林一分为二,竹林北面左为钟楼遗址,右为鼓楼遗址, 里面还藏有明代文昌祠碑记石碑。书院竹林和紫云书院一样历史悠久,是李敏及其弟子们所栽植的。明代大书画家在书院十景之一的《竹亭献秀》一诗写道:“一个丘亭数桿竹,何偿一日不平安”,写出了当时栽植不久的景象。其实,竹为文人喜爱的“四君子”之一,表示学子们应谦虚谨慎,不卑不亢。亭亭玉立的秀竹林,随风婆娑,为书院增添了几分秀气和幽雅。紫云翠竹林也是百鸟夜晚栖息的一个良好场所。每至傍晚,千百只山鸟翔集竹林,啁啾鸣唱,长久不绝,为书院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紫云翠竹林以其独特的风韵吸引千百游客前来观赏品评。
卧龙湖
卧龙湖原为紫云山麓一天然池潭, 是由瑞香溪和紫云谷两处溪水汇集形成的。相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昆阳大战中,搬兵路过此潭,饥肠辘辘, 于是射野鸭捉草鱼,野炊充肌,经一白髮仙人指点,打败王莽军队。之后, 此潭改名卧龙湖。1956年,为回响党中央大兴水利号召, 马涧沟村村民战天斗地,对卧龙湖进行改造,建一土堰,形成蓄水6000多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可惜 1979年因洪水被沖毁。2002年10月, 卧龙湖恢复建设工程启动,并于2003年6月竣工。现卧龙湖水面面积3100平方米,平均水深3.5米, 蓄水10850立方米。大坝全部是浆砌石结构,坚固美观,为卧龙湖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计画今秋明春建设卧龙湖垂钓项目和水上游乐项目, 把卧龙湖建成精緻函雅的休闲景点。
红石林
红石林主要分布在马棚山南端的悬崖处,悬崖绝对高度120米,以山崖为线、成带状,石林带在景区内长1公里,宽100米,面积100000平方米,是燕山造山运动形成的断裂带,断崖处红石均呈柱状,石柱林立,形态各异,高低错落,有象鼻石、猴头石、雄狮俯瞰、金鸣报晓、群马奔腾、大鹏展翅等等奇形怪状,惟妙惟肖。红石林带上沿山坡为野栗坡,绿树荫荫,登此猛见红石林,豁然开朗,又可了望平顶山矿区、市区,视野开阔,也是登高望远的最佳点。目前多有游客在此游览、留影,是紫云山风景区的特色景观。
丹霞日出
丹霞日出是指紫云山最佳观日出的地方,因地处丹霞峰峰顶,故名。每至晴日早晨约6时,站在丹霞峰巅观日台,可以欣赏到壮观的丹霞日出。日出前,周围的山峰苍苍茫茫的,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中。过一会儿,东方天空逐渐放亮,彩霞飘萦,一轮红日从焦赞、孟良山的山凹处冉冉升起,如蛋黄、如脂粉,如气球,焦赞、孟良山似一道屏风把太阳衬托得更加鲜亮、瑰丽,象一幅生动的立体油画,你仿佛看到了西方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但更真实动人,令人神思,流连忘返。相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登山观日,诗兴大发,写出了:“一轮红日排云出,扫尽天下星和月”的佳句;宋代大诗人梅尧臣在襄城做县令时慕名登观,称丹霞日出为紫云山“第一妙景”等。丹霞日出为紫云山风景区增添了几多魅力,令人神往。
紫云山-历史人文
九山映丽日,四面涧水响,一河千年流,五湖碧波漾。紫云山历来受到名人名家的青睐,庄子寻觅黄帝足迹于紫云山感叹“此仙人之居所”;老子更是在此着就了千古名篇《道德经》并留下了“紫气东来”、“青牛西逝”的故事。 紫气、槲林、残雪。“紫气”指山峰间常有一团紫气萦绕;万亩槲林只在山坡上生长,山上山下都不见一棵;“残雪”指春夏之交,紫云山林深处犹有残雪未消,碧绿丛中,时见白雪皑皑,风物如画。秀有三妙:竹林、甘泉、碧海。千百秀竹亭亭玉立,随风婆娑;甘泉源于水帘洞,清澈甘甜,清爽怡人;“碧海”是说郁郁葱葱的槲林,如千顷碧海。“幽”有三胜:天然氧吧、红林觅珍、幽谷鸟鸣。“天然氧吧”指其空气自然清新,沁人心脾。“红林觅珍”是说在秋季可以在槲林里採到灵芝、山菇、野果等;“幽谷鸟鸣”是指在幽谷中听着百鸟悦耳的鸣唱,悠哉游哉,惬意极了。“古”是指紫云山名胜古蹟遍布,有紫云书院、大隗洞天、葛仙洞府、财神洞、老君洞、姜太公墓、焦赞、孟良寨、楚六王墓、紫云香竹茶等等,并留下了许多古老而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紫云山自然风景区-娱乐项目
景区活动安排有:泉水游泳、林间漫步、登山、旷野寻幽、露天歌舞、篝火、烧烤、虹鳟鱼垂钓、野外生存、雨
季造林、採摘野果等山谷野趣。 到紫云山最大的乐趣是登高望远,越往高处走,景色越奇特,四周怪石嶙峋,植被茂密,奇险中带着俊美。
《康熙与韦小宝》、《皇嫂田桂花》等多部影视剧就是在这里拍摄外景,刘晓庆、林心如、舒淇都曾亲赴现场。
紫云山自然风景区-地理交通
从许昌市坐平顶山的大巴,在紫云山路口下车,转车到达景区。或驾车由兰南高速转到八七路,再进入紫云大道,国道311转省道329线可达。南距平顶山市区10公里,北离许昌市区45公里,东距漯河市区60公里。
景点门票:成人30元,儿童15元
紫云镇介绍
紫云镇位于襄城县西南部,属浅山区,是革命老区乡镇。全镇辖孙祠堂村、石庙羊村、塔王庄村、张道庄村、坡刘村、侯堂村、方庄村、古庄村、谢庄村、马赵村、孟沟村、黄柳西村、黄柳南村、黄柳东村、杨湾村、侯庄村、张村、宁庄村、万楼村、雪楼村、刘楼村、张庄村、道庄村、雷洞村、大庙李村、马涧沟村26个行政村,117个自然村,总面积81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70%,耕地面积38953亩,人口42178人,18个行政村属省定贫困村。
紫云镇领导
近年来,紫云镇党委、政府坚持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目前,全镇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8000亩,规划落实菸叶种植面积6000多亩,经济林、用材林、果树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畜牧业呈现强劲发展态势。该镇组建了全市规模最大的种鸡场——中亚畜禽公司,饲养种鸡18万只。全镇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人均养殖业增收480多元。以紫云山风景区为龙头,大力挖掘潜在的特色经济资源。截止目前,由山东济南陆军学院投资兴建的总投资1200万元的仙女湖度假村,投资280万元的尖山避暑山庄和投资300万元的紫云山庄正在建设中。
紫云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最佳化经济结构,富民强镇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把寻求可以带来突破的项目作为谋求跨越的重要工作,加大实施非公有制经济战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全力以赴掀起新一轮发展浪潮,全力打造生态紫云、诚信紫云、活力紫云。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全年累计完成18123万元,财政收入全年完成239.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50元,实现招商引资5100万元,新上项目22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2个,投资300万元以上的企业5个,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15个。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已占全镇经济总量的大半,占全镇GDP的比重达到64.4%,全镇经济呈现出“项目动工加快、经济增幅明显”的良好发展势头。随着该镇一大批重点骨干项目的全面启动,2004年该镇的财政收入力争突破1000万元,紫云镇将居全县之首,成为全市经济的“小巨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州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