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前身为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成立于1994年元月,为适应1998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的需要,于1999年5月更名为土木建筑工程系,2005年5月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管理人员6人,教师70人,实验室专职人员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教师总数的31.4%。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硕士学位2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教师总数的40%,形成了一支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简称:河南理工土木学院
- 校训:明德任责
- 创办时间:1994年
- 类别:公立大学二级学院
- 所属地区:中国河南
- 主要院系:地下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樑工程系等
- 博士点:2个
- 硕士点:5个
- 重点学科:省一级重点2个
- 现任院长:丁亚红
学院简介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1994年1月。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04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54人;教授13人,教授级高工2人,副教授24人,博士46人,在读博士18人;教师中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1人,河南省杰出青年获得者2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校级特聘教授2人。
学院现有8个教学系(室):地下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樑工程系、力学系、工程管理系、建筑技术科学系、实验中心(含结构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爆破实验室、道桥实验室、数值计算实验室、建筑环境监测实验室、工程管理信息化实验室10个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1660万元)。
学院拥有矿山建筑工程、矿山建筑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土木工程(含岩土工程、地下工程、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樑工程4个方向)、工程管理、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5个本科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科专业。学院现今在校博士生、硕士生163人,本科生2263人,专科生126人。
学院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院建成国家级双语教学示範课程1门(结构力学),省级精品课程2门(工程力学、建设工程监理概论);拥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组织编写和出版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在内的教材20余部;各类省级教改论文徵文奖40余项;完成各类教改项目17项。
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力学2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深部矿井建设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并设有深部巷道支护理论及技术开发,人工环境控制与节能技术2个院级研究所。近三年,学院累计承担了国家“十一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纵向项目36项,承担大型企业委託项目57项,获得各类科研资助2091.78万元。出版专着12部;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12项;发表论文415篇,被SCI和EI收录158篇。
学院注重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创新,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在河南省结构设计大赛、斯维尔软体大赛、广联达算量大赛等活动中共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10余项。毕业生平均考研率超过20%,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7%。
学院一直非常重视对外交流,已与美国Duke 大学、加拿大McGill大学、日本室兰工业大学、日本新泻大学、澳大利亚Queensl大学、加拿大罗伊利斯特套用技术与艺术学院、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国内外二十余所大学开展多项教育、科技交流和合作;每年有计画地选派多名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讲学、进修或攻读学位。学院与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平煤建工集团、焦作建工集团、焦作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签有 “产、学、研”基地的合作协定。已成功承办中国工程院公共安全谘询项目研讨会(2005年)、第十五届全国矿山建设专业学术会议(2007年)、第十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06年)、中国煤炭学会瓦斯地质专委会学术会议(2009年)、第十届全国桩基工程会议(2011年)、2011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年会(2011年)、ITA技术与套用专题研讨会 (2011年);主办了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2009年)、资源、新能源、环境与防灾国际研讨会(2009年);协办了中国煤炭学会爆破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大会(2005年)、第九届全国冲击动力学学术会议(2009年)。与加拿大McGill大学共同开发研究岩石大吨位双向等刚度试验系,200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教学机构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8个教学系(室):地下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建筑工程系、道路与桥樑工程系、力学系、工程管理系、建筑技术科学系、实验中心(7个实验室:力学实验室中心、土工实验室、爆破实验室、结构实验室、道桥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设备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3800多万元)。
专业设定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矿山建筑工程、矿山建筑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力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建筑与土木工程和项目管理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设有土木工程(含岩土工程、地下工程、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樑工程4个方向)、工程管理、理论与套用力学、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套用工程5个本科专业和建筑工程技术专科专业。学院在校博士生、硕士生163人,本科生2263人,专科生126人。
师资结构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教职工96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教授12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副教授28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9人、在读博士17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1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校级特聘教授5人。
学科平台
学院拥有1个一级省级重点学科(土木工程),1个二级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力学),2个省级特聘教授岗位(工程力学、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1个校级研究所(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所),2个院管产业(工程爆破公司、建设工程监理所)。
科研成果
2004-2008年度,我院教职工主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46项,纵向科研进帐经费816万元;横向科研进帐经费2850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32项;出版专着16部、教材29部、发表学术论文720篇(SCI/EI/ISTP收录 280 篇)。
质量工程
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範课程(结构力学),2门河南省级精品课程(工程力学),(建设工程监理概论)。
对外交流
我院与英、美、加、澳、日本等五国有学术联繫,与国内20多所高校的土木学院(系)有业务往来,与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平煤建工集团签有 “产、学、研”基地的合作协定。选派了6名优秀教师去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已成功承办中国工程院公共安全谘询项目研讨会(2005年)、第十五届全国矿山建设专业学术会议(2007年)、第十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2006年),2006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学院领导
党委书记:刘希亮,全面负责党务工作
院长:丁亚红,全面负责行政工作
党委副书记:尹铁军,负责工会、学生工作
副院长:梁为民,负责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团队建设
副院长:余永强,负责研究生教育、实验室管理、资质申报
历史沿革
学校自1909年(清宣统元年)创办始,设立矿务学门,培养造就採矿、冶金和铁路高级专门人才;随后成立了採矿冶金科和土木工程科。沐浴百年风雨,土木学科经受了沧桑巨变。
1931年(民国二十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易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4月增设土木工程学科,学制四年。当时,本科只有两科四系,即採矿冶金科和土木工程科。土木工程学科包括路工桥樑系和水利系。
1936年(民国二十五)5月焦作工学院将科改系,设立了採矿、冶金、路工和水利四系。
1937年(民国二十六)抗日战争爆发,焦作工学院先迁西安,再迁天水。1938年7月,教育部决定将焦作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组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8月~10月国立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决定设立八个工程学系,其中土木工程学系由私立焦作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土木系合併而成。抗战胜利后,1946年焦作工学院于洛阳复校,改迁郑州、苏州,1949年9月苏州解放后,焦作工学院迁回焦作,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1950年3月华北煤矿专科学校併入增设了电机和土木两系。
1951年2月,学院主体迁往天津。主体北迁后,有五分之一的教职工留在焦作,与燃料工业部干部学校、中南煤矿学校(后改名焦作煤矿学校)继续办学。
1958年,重建焦作矿业学院,在焦作矿业学院筹建时,原计画设定採煤、机电两系,煤田开採、矿井建筑、机电三个专业,但根据煤炭生产的需要,矿井建筑没有招生。
1966年开始全国经历“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直到1972年焦作矿业学院根据燃料化学工业部和河南省革委的指示,招收“工农兵学员”,时设三系三专业,其中包括採煤系的煤矿建井与开採专业。
1976年后,学校对专业进行了调整,1977年9月,採煤系的煤矿建井与开採专业改为地下开採专业。
1978年,增设煤矿建井专业(矿井建设)。
1992年,在矿井建设专业基础上增设矿场地面建筑专门化。
1994年1月25日,学校为了适应当时煤炭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形势,依託井巷工程教研室、岩土教研室、建筑工程教研室3个教研室,教职员工17人,矿井建设专业、矿井建设专业(矿场地面建筑专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专科)3个专业,成立了建筑工程系。
1994年6 月,在矿井建设专业下设交通土建专业方向。
1996年6 月,增设建筑工程专业。
1997年,获工程力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9年4月22日,建筑工程系更名为土木建筑工程系。
1999年6 月,为适应国家专业调整的需要,按宽口径的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原矿井建设专业、建筑工程专业、交通土建专业等纳入土木工程专业。
2001年,增设工程管理专业。
2002年,增设建筑学专业(2008年移到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2003年,获岩土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3年,增设理论与套用力学专业。
2004年,工程力学学科获省级重点学科,且获重点学科省级特聘教授岗位。
2005年5月19日更名为土木工程学院。
2005年,移设城市规划专业(2008年移到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新增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2005年,获结构工程、桥樑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6年,获準设定矿山建筑工程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2008年,土木工程学科获一级省重点学科。
2008年,《结构力学》课程入选2008年度国家双语教学示範课程。
2008年,土木工程专业获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立项。
2009年,《工程力学》课程入选2009年度省级精品课程。
2009年,土木工程专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9年,新增“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
土木工程学院在2011年已成为专业设定、师资结构、学科平台、实验设备以及办公条件相对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