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河南会馆

(2018-07-08 13:59:44) 百科

河南会馆

河南会馆亦称中州会馆,位于樊城大码头北(雾巷东)与郑公祠毗邻。河南会馆位于宣外上斜街路南36号和路北27号。始建于明末万曆年间。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河南会馆
  • 地点:河南
  • 始建于:明末万曆年间
  • 目的:高拱为了解决在京豫人集会团拜

简介

河南新郑人、明大学士高拱为了解决在京豫人集会团拜之用,在上斜街与北河沿胡同之间购得荒地一方,约二亩余,起建三所平房,定名叫“中州乡祠”。

历史

河南会馆建于清代,建筑形式多为硬山式,驼峰状封火山墙,现保留有戏楼的殿、厢房等。戏楼四柱三间,宽15?62米,进深8.51米,通高7米,抬梁及穿斗构架。楼下是通道,楼上是戏楼。后殿四柱三间,宽15.62米,进深14.5米,高8.5米,四根粗壮,方形石柱上有楹联两副。两厢房各宽5.6米,长7.34米,高7.52米,硬山顶。
1935年改为盐业局仓库,解放后,改用作“中央公粮湖北襄阳区第二库”。抗战前,河南累遭天灾匪患,大部难民流入樊城。大多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河南会馆冷冷清清,与其他会馆比相形见绌。自抗日战争爆发后,襄河运输中断,市场萧条,大商号或迁或停。而河南籍人多能吃苦耐劳,经河南漯河、界首等地,到沦陷区寻找货源,肩挑车运,经营範围逐步扩大,到樊城开设纸菸栈,继之开设烟厂,如豫襄、复兴、华东、多友等烟厂,其经济实力,日趋壮大。后来的樊城商会会长多由河南人担任。一时间,河南帮人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多数人富了,也迫切希望其子弟上学,对捐资兴学也热心起来。曾由河南帮人办过一所私立中山国小。对其他私立学校,河南帮人也乐于捐助,如富商刘某将其地产九十亩捐赠给私立中国小作校产,赢得了社会的讚誉。在经济上也勇于投资兴办企业。如织布厂,开始只有几部手工木机,惨澹经营,但为后来的襄阳棉织厂奠定了基础。就连现在的襄阳烟厂,也是在河南人的私营小烟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清康熙十年,河南睢州人,工部尚书汤斌在上斜街北部正式建成中州乡祠,同时又在中州乡祠路南招提寺地基修建大厅,名曰“洛社”,聚众讲学(因未形成会馆,所以不属会馆办学)。清鹹丰末年,河南武陟人,户部侍郎毛树棠于洛社东邻购得地基约二亩,修建了一座北至北河沿,南至达石桥,包括中州乡祠及洛社在内的河南会馆,亦叫“蒿云草堂”。同治末年毛树堂之子、兵部尚书毛昶煦与河南项城人、刑部尚书袁保恆(袁甲三之子,袁世凯从叔)筹资在馆内修建了“精忠祠”,供奉宋朝忠臣、民族英雄岳飞,掀起河南会馆祭祀先贤的活动。而后同乡互有捐献,至清光绪时,会馆已有大小厅堂斋舍130余间,成为河南在京会馆中,占地规模最大的会馆。
1895年5月1日,康有为、梁啓超等维新志士,为研究《上皇帝书》,请清政府拒绝承认李鸿章签定的《中日马关条约》的卖国条约,联络18省入京考贡的举子齐集扬椒山祠及附近的河南会馆。康有为宣读了《上皇帝书》得到1300余名举子的拥护,并联名在《上皇帝书》上籤名,拉开了“公车上书”的悲壮序幕。次日,康有为率领举子至都察院第二次抗议并上呈《上皇帝书》,虽被无理拒绝,但却达到了维新志士的宣传目的。康有为曾写诗为记:“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輶轩出议和,辽台(左目,右无),割山河,抗章优阙公车多,连名三千毂相摩,联轸五里塞巷过。台人号泣举检歌,九城谣谍遍网罗,槓棺摩拳,击鼓三过,栓避不朝,辞位畏何。美使田见惇士气则那!索稿传抄天下墨争磨、呜呼!推秦不成奈若何!”诗中对公车上书的前后历史作出了完整的记述。
而后,河南会馆成为维新派的一个议事处,为戊戌维新运动作出了贡献。清末河南旅京豫人为解决子女就读问题,在嵩云草堂创建河南公立京豫学堂,民国更名京兆私立河南中学,1928年改名北平市私立嵩山中学,解放后为市立第14中,现为北京第204中学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