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支流淮河支流颍河主要支流之沙河,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以河床积沙多而得名。古称滍水、泜水、亦名滍川。沙河原是古汝水支流滍水,汝水在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因其泛滥从舞阳断流, 将上段及支流滍、澧等水改道入颍河, 从此分为南、北两条汝河, 分别流入沙河及洪河。
沙河为颍河主要支流,常常作为干流上游而全称沙颍河。而在平顶山市,又与其支流澧河合称沙澧河。
历史上,沙河航运发达,20世纪70年代水利建设致断航,干流上建设有昭平台水库、白龟山水库等水库。沙河上游洪水暴涨暴落,河槽不稳定,形成弯多、滩多、潭多、险工多。历史上沙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危害很大。解放后加强了堤防建设,水害得到较好治理。
水系构成
干流
位于河南省东南部的沙河,为长江支流淮河支流颍河主要支流,以河床积沙多而得名。古称滍水、泜水、亦名滍川。沙河原是古汝水支流滍水,汝水在元代至元年间(公元1335年)因其泛滥从舞阳断流,将上段及支流滍、澧等水改道入颍河,从此分为南、北两条汝河,分别流入沙河及洪河。
沙河,发源于河南省鲁山县伏牛山的木达岭,流经平顶山市区、叶县、舞阳县、郾城县、漯河市、西华县、商水县至周口市西汇入颍河。河长322公里,流域面积12580平方公里。
其中:
沙河干流原经宝丰县境滍阳、曹镇,区段长1公里,宽1000米,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沙河吉村渡口昔临通街大道,其“沙河晚渡”景观古为宝丰“八景”之一。1971年、1984年,随政区变动,薛庄、曹镇从境区析出,该河段亦随之划归平顶山市区。
叶县境内,沙河干流自平顶山市郊区于任店乡毛庄村东进入叶县,流经任店、城关、遵化店、龚店、邓李和洪庄杨6个乡,于洪庄杨乡张徐村东人舞阳县。叶县境内全长55.6公里,流域面积约180平方公里。
舞阳县境内,至章化乡河湾村入境,到岔河村与北汝河汇流。流经县境30公里,到拐子王乡小赵村出境,马湾以上流域面积9669平方公里。河床宽300米左右,防洪保证流量为2850立方米/秒,枯水流量6立方米/秒。
水文
下汤水文站调查1851年洪峰流量达11100立方米/秒,白龟山水文站调查1884年洪峰流量9100立方米/秒,漯河水文站调查1931年洪峰流量3760立方米/秒。漯河以下河道安全泄量3000立方米/秒。
叶县境内,沙河水含沙量大,流速缓稳,河道曲折,河滩宽阔,河床宽在200~400米之间,河岸切割深度4~7米。县境堤防完备,两岸堤防工程长约82公里,护岸砌体工程19处,长约4公里,堤防植有防洪林带。
叶县境内,沙河最高水位高程88米,最低水位高程83米;年最大径流总量22.95亿立方米(1964年),年最小径流总量1.497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总量9.4亿立方米,7、8、9三个月径流t占年径流总t的71%;泄洪能力为3000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期流量为988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最20.9立方米/秒。
支流
沙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33条,在平顶山市区以西,均为山区,来水迅速。主要支流有:
北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流经汝阳、临汝、郏县,在襄城县简城汇入沙河,全长250公里,流域面积6080平方公里。襄城县以上河长215公里,河床比降1/2800;其下至沙河汇口,河床比降为1/4000。北汝河河床宽浅,主流不定,两岸汇入支流较多,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8条。
澧河,发源于方城县四里店村西北栗树沟,流经叶县、舞阳县,至漯河市区西入沙河,全长163公里,流域面积2787平方公里。河床比降平均约1/3000。上游山区植被较差,部分岩石裸露,又是伏牛山的暴雨区,孤石滩水文站流域面积285平方公里,调查1896年洪峰流量5140立方米/秒。1958年修孤石滩水库。
漯河市 沙河 澧河交汇处

乾江河,澧河主要支流,发源于方城县羊头山,流经叶县、舞阳,在上澧河店汇入澧河,河长987公里,流域面积1280平方公里。官寨水文站流域面积1124平方公里,调查1896年洪峰流量9000立方米秒,1975年洪峰流量12100立方米/秒,是河南洪峰模数的高值区。
叶县境内,支流有三:
大麦河,在沙河南岸,流经龚店、邓李两个乡,原与石潭河同出冷清湖,今河道为1969年冬治理的河道,西-东流向,经龚店乡北中部和邓李乡中西部,在邓李乡孙寨转西南一东北流向,于泥车村西汇入沙河。河长12公里,河床宽12~16米,深2.5米左右,安全防洪流盆为18立方米/秒,常年流量0.07立方米/秒,枯水期0.03立方米/秒,结冰期约一个半月。
北大沟,在沙河南岸邓李乡境。源于邓李村东北,北流0.75公里后转向东流,经碾张、马湾等地在沙河出县境口处注入沙河,长7.5公里。
祁营沟,源于遵化店乡小王庄,东流经祁营、张寨、韩庄后,转南流经石灰厂入沙河,长7.5公里。
犨河,自平顶山市郊区曹镇乡东来,从叶县任店乡拿河村西人境,沿叶县与平顶山市郊区边界东流,于任店乡毛庄村东注人沙河,流经县境3.4公里。县境内河床宽2.5米左右,平均流量为1.2立方米/秒。犨河村河上有石桥,桥上碑文记载:春秋时期,晋文公帐下名将魏犨,曾在该河降伏过貊,故名犨河。
舞阳县境内,支流有:
灰河,古称昆水。源于鲁山县樱桃山,流经鲁山、叶县。由章化乡湾李村入境,至北舞渡注入沙河。流经县境8公里,流域面积505平方公里。.河床宽75米左右。防洪保证流量572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5立方米/秒。
泥河,源于叶县坟台,至马村乡庞店北入境,流经县境24公里,由纸坊退水闸入沙河,流域面积221平方公里。河床宽27米左右,防洪保证流量375立方米/秒,枯水期断流。
宝丰县境,支流有:
应河,发源于宝丰县张八桥乡阎洼村和张八桥村附近的浅山处,古称“应水”、“桥水”,俗称“马渡河”,又名“石叉河”。流经小店乡薛潭村入平顶山市郊区,绕应山而南入沙河,故名。县内流程19公里,河床宽15~20米,流域面积78平方公里。为常年河,最大流量120立方米/秒。应河水色清澈,尤其小店村西河段,草树葱郁,乱石纵横,水流曲折石间。古时每逢春秋佳日,文人墨客临流酌酒,品茶赋诗,并刻诗于石壁,被誉为“雅集石”。明成化年间称“石渠仙蒲”,为宝丰古“八景”之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石壁诗刻被毁,仅留点点残迹。
湖库
贾菱湖,又名蛤蟆湖,位于舞阳县章化乡店街村西南,为舞阳与叶县界湖,古时大部为贾氏所有且产菱,故名。该湖长约1500米,宽约100米,流域面积38平方公里,北流入沙河。除涝流量38立方米/秒。
另外,沙河干流上,1959年在鲁山县建成昭平台水库,1964年在平顶山市区建成白龟山水库。共同构成沙河水系。
航道航运
航道
沙河在岔河口以上多为山区和丘陵区,坡度大,河床不稳定,河道弯曲,很少通航;岔河口以下至漯河市属平原,河岸较整齐,河槽稳定,岸高8米,河宽120~150米。河床底质为细砂,两岸有较好的纤道。常水位时,航道水深0.5米以上,枯水期最小水深0.3~0.5米,常年通行木帆船。1960年,舞阳县马湾建闸坝,船闸虽留有位置,开挖了土方,但因投资少,未能建成,航道被截断,马湾以上航运终止。这段河道,岔河口有北汝河注入。北汝河源于嵩县,郏县孔湾以上不通航,孔湾至岔河口常年通行木帆船。澧河由漯河市大北门注入,河槽稳定。漯河市至舞阳县下澧河店季节性通木船。漯河市至周口市段,河槽窄,弯曲少,两岸有纤道,水面宽50~70米,常水位时可通行40吨木帆船,浅水拖轮可拖带船队运输。船舶航行密度大,是沙河航运最繁忙的河段。
1956年10月19日,沙河航运管理处根据省人民政府《依照民工建勤养护公路和修建公路办法,动用民工疏浚航道的通知》精神,对沙河的54处、长6184米的浅滩进行了治理。历时40天,共参加船舶1126只,船民工5173人,完成沙方19.6万立方米。疏浚后浅滩水深由0.45米加深到0.75~0.8米。同年11月14日,该航运管理处经省交通厅批准,组织了200人的航道养护大队,对航道进行经常养护。
为进一步解决水寨礓石溜碍航问题,沙河航运处于1957年和1959年的枯水期,组织水下爆破疏浚,消除孤石20余处,改善险流7处,清除礓石6104立方米,沖入深潭7146立方米,为通行轮船创造了条件。1970年,沈邱闸建成,为修船闸,航道被截断。下游阜阳闸回水,离沈邱闸尚差20多公里,沈丘闸上下船只不能接转运输。1975年,周口闸建成,船闸也未修建,加之两闸之间回水相距10余公里,航运货物必须到刘湾下运。两闸以上亦只能留有部分小船捞沙,或搞些零星短途运输。
港口
漯河港
该港是沙河航线的要港,历史悠久,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省最大的港口之一。它位于沙河南岸漯河市东北部,受漯河航运站管辖,沙河航运管理处亦建于此。港区範围,东至翟庄,西至许(昌)漯(河)公路漯河桥,全长2870米。1955年,有船749艘,载重1.4万吨,船民5600人。以后机动船逐年增加,1973年,机动船发展到6艘,720马力。港内洪水期水深3米,枯水期0.45米,最高水位达60.56米,水面最宽120米,最窄60米,两岸距离200米。港口辖区西至舞阳县的北舞渡,东至西华县的逍遥镇,全长79公里,其间有不固定的货物装卸点。漯河港有永久性码头2个,土码头5个,码头线总长610米,可停靠船舶150艘左右。港区外,设有装卸危险品的土码头。港区北岸有锚地1处,长1500米,水深0.70米,可停泊300多只木船。港口有500平方米仓库1座,7236平方米的堆货场1处,粮食部门中转站仓库7幢。装卸主要依靠人力和架子车。1956年后,增添了漏煤斗和皮带输送机、拉坡机,日装卸货物最高时达4000多吨。
漯河港腹地广阔,交通方便。京广铁路贯穿漯河市,西有漯(河)南(阳)地方窄轨铁路,东有漯(河)周(口)地方準轨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漯周、漯南铁路建成前,舞阳、郾城、西华及下游的物资多在此集散,港区经常桅桿林立,夜间灯火辉煌,一派繁荣景象。1970年后,沙河几处建坝,河水枯浅,航运中断,漯河港萧条。
四、周口港
该港位于周口市,沙河、颍河、贾鲁河汇流于此。穿越市区东流,把市区一分为三,使周口市形如品字,俗有“小武汉”之称,是沙颍河中部沿岸各地主要物资集散地之一。该港自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贾鲁河与沙河汇流后,船舶开始由朱仙镇直达周口,为周口港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万曆(1573~1620年)以后,周口商贾云集,苏、皖、浙一带的百杂货由淮入颍,运抵此地销售、转运,附近土特产由此装船外运,港口装卸货物作业繁忙。1938年6月,蒋介石决黄河花园口后,黄河夺贾鲁河入淮,沙颍河航运遭到破坏,周口港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口港复甦,省航运局初建时曾设于此。港区从小西门码头到和平码头,全长2200米,有较好的停泊区。南北两岸建有永久性码头2座,土码头4座,每天可停靠100艘木帆船装卸。还有适合装卸货物的河岸自然边坡133米。港区附近有仓库22座,总面积为1.66万平方米,库容1.95万吨。港区装卸条件不断改善,吞吐量逐年增长。1952年共装卸货物7.26万吨,其中出口4.55万吨,入口2.71万吨。到1958年,货物装卸量上升为12.68万吨,其中出口4.72万吨,入口7.96万吨。出口物资主要是小麦、麻饼、花生米、大粪;入口物资是百货、杂货、煤炭、矿建材料。1975年,周口大闸建成后,沙河航运中断,船舶赴安徽、江苏等地运输,周口港已无船只停泊。
水利工程
昭平台水库
昭平台水库,位于鲁山县城西12公里沙河上游,是河南省暴雨中心多发地区。控制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1955年设计水库,1958年4月成立昭平台水库工程指挥部,全面施工。1959年完成大坝和白土沟溢洪道及电站部分土建工程。水库建成20多年来,出现2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18次,4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10次,平均削减洪峰70%以上。1975年8月,水库上游平均3天降雨405毫米,近百年一遇暴雨,最大入库流量5230立方米秒,最大泄量3150立方米秒,有效地削减了洪峰。可供灌溉设计面积100万亩的水源。年均发电量114万千瓦时。
南水北调平顶山鲁山沙河渡槽

白龟山水库
白龟山水库,位于平顶山市区西南部沙河干流上,上游有昭平台水库,控制区间流域面积1380平方公里。
1954年6月,省治淮总部组织勘测设计,1958年11月成立河南省白龟山水库工程指挥部。水库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22.6米,主坝长1470米;副坝长16200米,两坝之间的白龟山上设泄洪闸。边设计,边施工。1958年动员商水、扶沟、临颍3县6.5万民工及省专业队伍开工。1959年又动员9个县10万民工,1960年9月基本完工。同年蓄水后,坝后出现流土,耕地变成沼泽。又发现洪水设计偏小,闸底板偏高,泄量小。1963年春拆除泄洪闸,将闸底板降低5米,泄量增为6450立方米秒。1964年4月21日大暴雨,围堰漫溢溃决,水库泄空,影响了施工进度,造成粘土铺盖暴晒乾裂。为解决坝后耕地沼泽化,增设坝后导渗沟长13公里,做降压井326眼,并对大坝进行护坡局部翻修,1966年8月建成。
1975年8月大水后,经水文覆核,防洪标準仍偏低,1976~1977年按千年一遇校核标準进行了加固。大坝加高1米,设防浪墙高1.2米,总库容6.4亿立方米,并在副坝修建炸药室,遇超标準洪水时,爆破副坝泄洪。以上工程共投资9907.05万元。
1983年水库基本实现防汛测报自动化。平均每年可向平顶山市供水6870万立方米,水库水源可供灌区设计面积50万亩。
昭平台灌区
昭平台灌区,位于鲁山县昭平台水库以东,由昭平台水库供水。受益範围包括鲁山、宝丰、叶县、平顶山市郊,总控制面积788平方公里。渠首设计流量70.23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76.46万亩,1987年有效灌溉面积41.8万亩。灌区以沙河为界分为南北两灌区。北灌区1966年开工,1972年建成。该灌区西起昭平台水库,东到平顶山市郊薛庄,北临汝河,南临沙河。北乾渠长36.35公里,设计流量38.58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45.01万亩。在宝丰县杨庄分为分乾渠二条,一分乾长11.3公里,二分乾长22.2公里,共有支渠19条。灌区修建各类建筑物565座,斗农渠配套部分建筑物很不完善。南灌区1969年开工,1976年完成。该灌区西起昭平台水库,东至许(昌)南(阳)公路,北依沙河,并与白龟山南灌区衔接,南岸傍山。南乾渠长64.8公里,设计流量31.66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31.45万亩,有支渠11条。灌区修建各类建筑物1954座,配套斗农渠长1383公里,建筑物16713座。
河道治理
沙河上游洪水暴涨暴落,进入平原,特别是漯河至周口间87公里河段,是个半悬河,河床多沙,河槽不稳定,形成弯多、滩多、潭多、险工多。历史上沙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豆腐腰漯周段,常五年3决口,仅民国期间即决口184处,危害很大。
(一)治理工程
1949年以后,沙河治理大体可分3个阶段,1951~1957年,以沙河下游为重点,先后治理险工95处,修砖、石、混凝土护岸83处,石坝、柳枕、抛石护基等12处,长13.9公里;培堤79段,长111.2公里,漯河以下沙河堤防顶宽3~5米,漯河以上达0.7~3米。
1962~1975年,共治理险工132处,修建砖、石、混凝土护岸22.9公里,培修堤防130处,长67.4公里,漯河以上堤防顶宽达到3~5米,可通大客车。1964~1970年,民众性修建的植柳护坡工程310多处,长达186公里,一般堤脚种树四行,临河植柳防浪,堤肩和堤坡植圪巴草,保持堤表复盖率在80%以上。1975年,沙河堤防遭到严重破坏,1976~1980年,大力进行了水毁工程修复,共培堤766公里,做土方1926.9万立方米,修复砖、石、混凝土护岸153处,长32.6公里,国家投资1753万元,使堤防规模进一步扩大,沙河右岸漯河至周口段,堤防高程比“75·\8”洪水位超高1米,堤顶宽度达到5~8米。沙河堤防经过多年治理,年年岁修、绿化,基本实现了“五化”堤防。漯河至周口段的泄洪能力,已由1950年的2000立方米/秒,提高到3000立方米/秒,配合上游蓄洪工程的运用,沙河已形成堤防、水库、滞洪区配套,排、蓄、滞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漯河以下的沙河南堤,虽经5次超标準洪水,除1953年柴湾决口外,未再决堤。
北汝河是沙河左岸重要支流。在襄城县境内有堤防85公里。在元代以前,汝水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大河,贯通今南、北汝河。元代截汝归颍(沙)后,才成为沙河的支流。其源出伏牛山区,汛期洪水迅猛。50~60年代以后,多次加固堤防,使堤顶宽达到5~7米,并整治重要险工。1973~1975年,北汝河修建大陈拦河闸,12孔,孔宽10米,设计泄洪流量3700立方米/秒,可发展灌溉面积20万亩,并解决许昌市的部分供水。襄城水文站1982年最高洪水位84.36米时,洪峰流量3900立方米/秒亦安全下泄。
澧河为沙河南支,上游河床宽浅,底多卵石,坡陡水急。乾江河口以下,坡降渐缓,河槽狭窄,有堤防134公里。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年),为了减轻南汝河水患,在舞阳卸甲店截断舞水上源(乾江河),并开挖新水道6公里,将乾江河引入澧河。乾江河发源于方城县羊头山,附近最高山峰在千米以上,常形成暴雨中心,是澧河洪水的主要来源。
1980~1983年,在省防汛指挥部直接干预下,妥善解决了澧河三里桥公路桥和漯河京广铁路桥的阻水问题,三里桥北岸加修引桥一孔,恢复行洪断面180平方米,泄洪能力大有提高。由于阻水障碍严重,1981年3月,对乾江河口以下河段全面进行清理,到5月初完成。同时加深郾城县牤牛台分洪道,清理该县6处滩地阻水土岗,扩建4处束水河岸;改建舞阳县和郾城县3处滩地渠道,共做土方13.5万立方米。清障后水位降低0.5~1米。
(二)岁修
60年代初,堤防上常有獾、鼠、兔、狐穴居,管理单位专程从黄河北僱请捕獾能手捕捉,并大力发每年对全线堤身进行机械锥探压力灌浆,到1985年共锥探堤防393.2公里,锥孔进尺603万米,灌入土方4.67万立方米,发现和处理较大洞穴隐患940处,大大提高了堤身质量。由于岁修和“五化”堤防建设好,在全国名列先进行列。
(三)兴建泥河洼滞洪区泥河
洼滞洪区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区以西,舞阳县境内的沙河与澧河之间。设计蓄洪水位68米(废黄河口标高),淹没範围100平方公里,耕地12.7万亩,人口82314人,蓄洪量2.36亿立方米。由于滞洪区运用后逐年淤积,1966年最大蓄洪量已减至2.26亿立方米。
泥河洼滞洪区,包括进、退水控制和蓄洪堤,围村堤等工程,1955年竣工。后又进行了多次扩建、改建,共完成土方10856万立方米,砖石砌筑8.34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4.43万立方米,投资总额2355万元。1955~1982年,共进洪36次,其中沙河经马湾进水闸进洪21次,澧河经罗湾临时进洪口和进洪闸进洪15次,其间有7次为沙、澧河同时分洪。进洪总量19.71亿立方米,对减轻沙、澧河防洪负担,保证京广铁路、漯河市以及沙河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建闸工程
1958~1975年,沙河开始建闸蓄水和进行梯级开发。1958~1959年为保障向泥河洼滞洪区进洪并蓄水发展灌溉而首先修建了马湾拦河闸,共7孔,每孔净宽10米,设计泄洪流量2850立方米秒,校核流量3000立方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