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沂蒙小调(歌曲)

(2019-02-09 20:42:57) 百科
沂蒙小调(歌曲)

沂蒙小调(歌曲)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1940年, 当年,就在白石屋村,抗大一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藉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反黄沙会》,这是沂蒙山小调的前身。

1953 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因应本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在一首人民民众喜爱的无歌名、无作者姓名的“民歌”(多年后方知是沂蒙小调不完善的歌词删节传唱本)前两段歌词的后面,续加了两段歌词,重新记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此歌一出,在山东引起了轰动,也波及到全国各地,至今盛唱不衰。首唱人是彭丽媛的老师,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沂蒙小调
  • 导演:张鑫
  • 编剧:黄琦 铁流
  • 製片人:贺志宝
  • 类型:农村
  • 主演:刘冠军,孙清

简介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临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走进山东的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迴蕩,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年,60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沂蒙小调
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创作了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此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民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民众的称讚。
1953 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因应本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在一首人民民众喜爱的无歌名、无作者姓名的“民歌”(多年后方知是沂蒙小调不完善的歌词删节传唱本)前两段歌词的后面,续加了两段歌词,重新记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此歌一出,在山东引起了轰动,也波及到全国各地,至今盛唱不衰。首唱人是彭丽媛的老师,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

唱词内容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多好看,风吹那个草地,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稻花那个香, 满担那个穀子,堆满仓。咱们的共产党哎,领导的好啊,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啊。
正月里来什幺花,先开先败,什幺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幺花先开先败,什幺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

歌曲作者

阮若珊就读过贝满中学与育英中学,到抗大文工团后来到沂蒙山区。在一个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团,不到三年时间里,在没有一个音乐专业人才的条件下,她和李林创作出《跟着共产党走》和《沂蒙山小调》两首广为流传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李林的才气再加上久鸣和沙河的激情,这就是抗战史上的文化奇蹟啊。
作为1953年沂蒙小调主要版本的编曲和词作者,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三人也都是抗战时期投身革命的老音乐工作者。时任山东军区文工团副团长的作曲家李广宗,曾担任南京军区文化部长等职务,作品有获建国十周年优秀作品奖的《车水号子》、《高举毛泽东伟大旗帜》等。时任山东军区文工团研究组长的词曲作家王印泉,是革命史诗东方红中,歌曲《情深意长》的词作者,后任山东音协副主席,《山东歌声》主编。李锐云时任山东军区文工团音乐队长。

白石屋村

白石屋位于沂蒙山区的费县马头崖乡,分上白石屋、下白石屋两个自然村。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的地方。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所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至今遗址犹存。《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年,就在下白石屋村,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藉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调》,后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沂蒙民歌,“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託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白石屋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个自然村有一、二十户人家。小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浓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山路弯弯,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和幽静。当年,在这种隐蔽而幽静的环境中,年轻的抗大文工团团员创作了旷世绝唱《沂蒙山小调》;藉助这种隐蔽和幽静,《大众日报》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着党的指示和抗战的讯息。
这里生态环境极好,纯净天然,野气十足,盛产板栗,经过建国后多年的保护和开发,先后获得了“中国板栗之乡”、“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的美称,人民生活也逐步富裕起来。
白石屋的旅游价值已经得到旅游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里已将其列入蒙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县乡积极组织力量,修通了从塔山森林公园到白石屋的旅游路,使白石屋与被旅游专家誉为“天下一绝”的沂蒙石林、指动石,风光优美的塔山森林公园、望海楼,还有记载着山东抗战史上最为悲壮一幕的大青山突围战纪念地等连成了一条融奇特景观、生态旅游、革命传统教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线。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兴起,昔日寂静的白石屋正一天天热闹起来。
素以沂蒙山区而着称的临沂市,在“十五”计画中已经把重塑“沂蒙好风光”的区域形象作为一个大战略确立了下来,沂蒙旅游正在蓬勃发展。希望人们在唱着优美的《沂蒙山小调》游览沂蒙风光时,勿忘到小调的诞生地白石屋去看看.

临沂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地方。素以沂蒙山区而着称的山东省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辖三区九县,面积1.72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区。
临沂市地貌类型多样,融北国的粗犷风光与南国的鱼米之乡风韵于一体,钟灵毓秀,仪态万方。北部是绵延起伏的群山,中部是逶迤的丘陵,南部是一望无际的沖积平原。北部的蒙山,以“天然氧吧”、“养生长寿”而闻名,横亘数百里,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集险、奥、幽、旷、奇、雄、秀于一体,遥对泰山,雄奇壮美。蜿蜒的沂河,如镶嵌的玉带,纵贯全境,充满灵气。南部的临郯苍平原,沃野万顷,稻花飘香。优美的《沂蒙山小调》唱出了临沂无限秀美的风光。
临沂市是一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几十万年前的沂河两岸就活动着人类祖先的足迹,临沂古城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就出土在这里,拥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汉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沂市博物馆存有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文物300余件。临沂还是一代名相诸葛亮、书圣王羲之、书法家颜真卿、算圣刘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乡。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临沂市是着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的优秀儿女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业绩。
临沂市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朴实,是一块充满活力的热土。从毛泽东同志批示过的历家寨,到全国第一个电气化村刘团村,再到艰苦奋斗的新典型罗庄、沈泉庄、九间棚,体现了临沂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沂蒙大地生机勃勃,万象更新,工、农、商、旅、交通、城建、通讯、电力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临沂批发城闻名全国,位居全国综合批发市场第三位,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现正致力于发展现代物流形式,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一座历史古城正在以昂扬的姿态和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发展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临沂市也是山东省的旅游资源大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昌达的文化和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为临沂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立足这些旅游资源优势,近几年临沂市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在“十五”计画中市委市政府又确立了具有临沂特色的“沂蒙好风光”战略,旅游开发突出了“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三大主题,沂蒙旅游的形象和品牌正在越来越鲜明,越来越突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