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英文亦可直译作“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简写为DPP)是台湾一个大型政党。
1986年于戒严时代结束前率先成立,2000年5月20日至2008年5月19日成为台湾的执政党,2008年5月20日再度成为在野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民主进步党
- 简称:民进党
- 总部:台北
- 成立时间:1986年
简介
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宣布成立。系由原“编联会”、“公政会”等党外组织为基础而建立的以国民党为对手的在野“反对党”。号称拥有2-3万名党员。在“民意代表机构”中拥有24个席位,省、市“议会”中也拥有近40个议席,在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中,得票率超过了国民党,赢得了23个县市长席位中的12个。已召开过八次代表大会,在岛内各县市已基本建立基层党部,江鹏坚、彭明敏、许信良、林义雄等曾任该党的主席。现任民进党主席是蔡英文。党内主要派别有美丽岛系、新潮流系、前进系等。在2000年3月台湾“大选”中,由于国民党内部分裂,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39.3%的选票当选“中华民国”“总统””,从而使民进党由在野党变成了“执政党”。至2008年中国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上台后,2008年5月20日再度成为在野党。
民主进步党党徽

国民党公布曝民进党画面
国民党党发言人、文传会副主委陈淑容强调,是为促进未来“立院”议事步入正轨,才会推这支CF。陈淑容表示民进党是一个为了刻意阻挡当局施政,为反对而反对的政党。
她指出,民进党在议场内暴力相向,霸占主席台,一再的製造冲突对抗,不惜流血,甚至打人、咬人、丢人、抓人,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就是为了阻挡当局推动各项政策,但民进党籍县市长才是最先提出乡镇市长与代表可以新台币领4万5千元,民进党却骂国民党想绑椿、自肥,因此民进党里子面子全要,是为反对而反对。
民进党继台南推打张铭清、台北围攻陈云林住所、管碧玲掌掴洪秀柱之后,又出现民进党“立委”邱议莹掌掴李庆华、党团锁门“自囚”、“场内抗争场外包围”反对《集会游行法》等行径,不论是在“立法院”议事还是街头运动,民进党都打人有理、闹事合法,不但不愿道歉,还要骂被打者“不是人”,是什幺原因让民进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崇尚暴力,是非不分? 首先缘于民进党内中间理性力量的丧失。民进支持者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基本盘”,就是铁桿的“台独分子”,约占选民总数的30%,另一类是不喜欢国民党,希望民进党进行改革的中间选民,最高时超过20%,在掌权初期,民进党一度拥有近半选民支持。但8年来民进党接连操作意识形态、撕裂族群,贪腐弊案又层出不穷,让中间选民非常失望,经过“立委”、县市长和“大选”,可以看出,民进党再度退回到支持率不到30%的政治谷底,显示民进党已经失去多数中间选民支持,民进党内部再没有制衡激进“台独”路线的力量,剩余的支持者仍旧是那些仇视大陆、痛恨国民党的“台独”分子,他们不惜一切手段实现自己的“台独”梦想,包括使用暴力,因而暴力抗争再度成为民进党的基本路线。
民进党对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的行为

其次缘于“台独”势力的集体焦虑。民进党在“大选”失败后,不但失去了政权,无法掌握行政资源,在“立法院”也仅有不到1/4的席位,不足以影响任何法案的通过,在地方上,更是只有6个县市掌权,“台独”力量遭受重创,加上马英九上台后,两岸交流不断深入,民进党不论支持还是反对,都无法影响两岸关係发展和岛内民意的变化,大陆又不断出台惠台政策,尤其是加大做中南部民众工作的力度,“台独”势力赖以生存的土壤面临不断流失的危险,有危机感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就产生了集体焦虑,反应在政治上,就是不断发动暴力来宣洩不满,这也正好反应了“台独”已经进入穷途末路,“台独”势力在做的困兽犹斗与垂死挣扎。
第三在于国民党的容忍与退让。国民党对于民进党暴力的逆来顺受,不是自今日始,而是早在七八十年代的“党外”时期就已经开始。原因之一是国民党背负的“外省人原罪”,即血腥镇压“228”事件给本省人带来的伤痕,伤害之深使之年年为此纪念、谢罪和道歉,国民党生怕再度对台湾造成新的伤害,因而宁愿选择忍让;原因之二在于国民党的政治人物大多技术官僚出身,不习惯斗争与对立,“和事佬”、“和稀泥”者使施暴更有恃无恐,遭受多次羞辱的“立法院长”王金平在多方逼问下,迟迟不敢动用“警察权”,就是生怕引发更大冲突;三是国民党并不团结,王金平曾指出,不能将肇事者绳之以法,是因为没有法律依据,但《“立法院”警卫勤务规则》和《“集会游行法”》一直无法推动,每次推动都受到民进党的强力阻挠,国民党“立法院”党团不展现强势作为,跟以前否决马英九提名的“监察院”人事一样,就是因为国民党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的结果,这也是马英九要兼任国民党主席的由来。
民主进步党旧式党徽

另外,在于政客明显的“抢镜”心态。台湾政治是选举政治,选民的多寡与政治人物知名度息息相关,因而一些政客为了提高曝光率,频频抢镜头,表演越劲爆、动作越粗野就越能吸引眼球,因而每逢选举,脱衣助选、裸体拉票、怪异扮相遍层出不穷,就可看出“作秀”在政界早已蔚然成风。而在中南部死忠“台独”分子眼中,越仇视大陆、越教训国民党,越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因而泛绿的政客更对暴力方式情有独钟,在“立法院”质询时都声音儘量大、骂人足够狠,以“出位”的演出博得极端选民的支持,声言要“洗钱”的“立委”余天、推打张铭清的台南市议员王定宇还因此被视为英雄,政治行情看涨,可见这种“抢镜”行为的在民进党价值。
民进党的党章虽然表面上开明宗义地表明,民进党是一个追求“民主”和“进步”的政党,然而民进党的党纲则素有“台独党纲”之称。其实,民进党的党纲经过多次修订,不断地朝“缓和”方向变化,但实际仍不脱“台独”色彩。
历史
党外时期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因中国大陆发生国共内战失败后撤退到台湾作为根据地,之后宣布“戒严”长达三十余年(民国38年-民国76年),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受到一定限制,但仍有部分党外人士(即非国民党人士)争取民主与与参与政治的权利。党外声势逐渐发展壮大,1979年发生的美丽岛事件成为党外运动的高潮,施明德、黄信介、林义雄、吕秀莲、姚嘉文、陈菊等多人并因此而入狱服刑。
施明德

1980年代,党外实力逐渐整合,最终在1985年组成“党外后援会”,开始具备政党的雏形。同年,党外后援会提名11人参选该年的台北市议员选举,结果全数当选。1986年7月起,由党外人士组成的“建党十人小组” 开始秘密进行组党事宜,1986年9月28日,由132名与会的党外后援会,在台北圆山大饭店敦睦厅开会,对于筹组新党开始讨论。最后採用由谢长廷及尤清主张的“民主进步党”作为党名,正式宣布组建民主进步党。民进党创党后十人小组又增加八人,扩大成为“十八人建党工作小组”,一个多月后,民进党召开第一次全代会,在会中由曾担任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的江鹏坚击败党外大老费希平,当选首任党主席。
由于当时组织政党是国民党政权所不允许的,国内外的焦点纷纷集中在当时的“总统”蒋经国身上,后来蒋经国以“时代在变,潮流在变,环境也在变”而默许民进党的成立。在解严之前,国民党当局仍不愿承认民进党;而当时大部份受国民党控制的媒体,在新闻报导时都以“民X党”、“X进党”带过。
在野党时期
1986年,组党后的民进党参加第一次的立法委员与国大代表选举,总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后民进党也发动了多次街头游行活动,争取当局解除戒严、争取国民代表直选与一系列的公共政策调整。初期的民进党虽视自己为台湾的“本土政党”,将国民党政府称为“外来政权”,但主要的政见还是争取民主自由,让被限制政治权利的台湾人民,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权。在此时,民进党主要通过发动街头游行等手段与国民党统治当局抗争,非支持者称民进党是“街头党”。民进党成立之初并未得到国民党的承认,但仍然于同年11月10日拒绝国民党的要求,如期举行第一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选出江鹏坚为创党主席。民进党创党党纲中明定:台湾的前途由台湾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标举出台湾住民自决的主张。11月30日,发生因流亡海外的许信良返台所造成的“桃园中正机场事件”。
江鹏坚

1987年,“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解除报禁、党禁,民进党继续参与台湾政治,要求“总统”直选。民进党通过了“四个如果”的决议文,称只有在中国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中国(中共)统一台湾等四个条件成为现实时,民进党才会支持台独。1989年的台湾县市长与立委选举中,民进党的支持率持续上升。其中县市长选举部分,民进党取得了台北县、宜兰县、新竹县、彰化县、高雄县及屏东县等席次。1992年首届全面改选的立委选举中,民进党得票率达33%,获得51席。1993年县市长选举的得票率已经达到44%,并拥有6席。
1994年,在台北市长的选战当中,民进党推出高民意支持的立法委员陈水扁以“快乐、希望”为主轴与新党赵少康、首次接受民意考验的中国国民党籍官派市长黄大洲竞选,并最后赢得胜选。台北市的选民,有相当数量是长久以来极力支持国民党的外省人族群,陈水扁能够当选市长,显示民进党已经能够藉由国民党的分裂而与其相互抗衡。
1995年5月,施明德担任党主席后,积极为民进党过去的反对形象做转型,施于1995年9月对外,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一场国际记者会上表示“台湾已经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民进党执政,也不会宣布台湾独立……”,解除国际社会对于民进党执政的疑虑。并对内主张政治大联合,社会大和解,企图化解长期的族群对立,在1995年12月14日施率领民进党重要干部邱义仁、林浊水与当时敌对的政党新党党揆,在立法院进行历史性的会晤,但却遭党内基层支持者的误解并被辱骂。而许信良针对两岸政策也提出“大胆西进”的前瞻主张,两位党主席对于民进党的路线有着不同的思维,但始终无法成为党内主流意识。
1996年是“中华民国”“总统”首次直接选举,民进党推选早期的独派宣导者彭明敏参选,但因中国国民党候选人李登辉本身散发出的魅力及对于本省籍选民的强大号召力,加上外在因素1996中国飞弹试射至台湾外海等举动而导致民进党惨败。此次选举失败,党主席施明德辞去党主席职务以示负责。但在地方上,民进党的势力依然强劲。
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赢得了全台12个县市的执政权,首次超过中国国民党的县市长席次,“绿色执政”下的人口已占全台湾总人口的71.59%,民进党“以地方包围中央”的选举路线于焉产生。1998年的台北、高雄直辖市市长选举,在台北市市长选战中,施政满意度高达七成,被外界甚为看好有机会连任的市长陈水扁,败给了国民党籍的马英九,失去了台北市的执政权。一般认为,马英九胜选的原因,除了马英九个人的魅力之外,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前“总统”李登辉拉起马英九的手,喊出“新台湾人”,也使其民调大涨;陈水扁在台北市长任内严苛要求公人员及其他政策(如:废公娼)被认为是拓展选票时的包袱。不过更基本的原因,还是台北市的选民结构当中蓝大胜于绿所致。但在高雄市长选战中,不被外界看好的谢长廷却因对手吴敦义的选举策略(在电视广告中邀请白冰冰控诉为白晓燕命案嫌犯担任辩护律师的谢长廷“不是人”)引发民众反感,此反感远大于谢阵营本身的错误策略(指出吴敦义有绯闻,且证据被证实造假)的不良影响,而以些微差距胜选,南台湾县市全面由民进党执政的绿色执政版图情势首次出现。
吕秀莲

选后,民进党内四大派系进行了中国政策的公开电视辩论,最终“大胆西进”与“强本渐进”两条路线互相妥协,达成了“强本西进”的共识。
1999年,为因应2000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民进党基本政策作了重大改变,通过重要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承认台湾已是民主的国家,目前国号就是““中华民国””,争取更多的中间选民认同。并在随后推选落选的前台北市长陈水扁与美丽岛事件参与人、时任桃园县县长的吕秀莲参选正副“总统”选举,选战过程原本不被外界看好,但由于发生兴票案,使得宋楚瑜支持度跌至谷底,在由邱义仁、张俊雄、吴乃仁为首的民进党竞选团队的操盘下加上陈水扁提出的新中间路线以及李远哲以“相信改革的力量”支持陈水扁,获得许多的中立选民支持,最后与宋楚瑜以2.5%差距胜选,实现台湾历史上的首次藉由民主政党轮替。
执政党时期
2000~2004:
民进党执政之初,面临多次政治危机,在政治上:为了安定,陈水扁以国民党籍的国防部长唐飞为行政院长,游锡堃为副院长。由于新政府刚成立3个月不到,即发生八掌溪事件。在八掌溪事件中,由于行政部门的反应缓慢,导致了四名工人的死亡。游锡堃主动请辞,由张俊雄接任。
由于“总统”府与党中央双方经常立场不同调的关係,又面临谢长廷的主席及高雄市长任期将于2002年届满,由于民调结果对谢长廷兼任党主席并不持赞同的态度,所以谢长廷必须在两个职位中选择。此时,民进党党内有人提出“党政同步”,由“总统”兼任党主席。当时前主席姚嘉文表态参选民进党主席。结果连谢长廷也支持的情况下,陈水扁于2002年7月14日接任民进党党主席,引来了一阵批评声浪,认为是违背了建党之初反民进党时提出的理念:党、政、军的分离,并批评成为陈水扁的“一言堂”,加上陈水扁选“总统”时,曾宣示会退出民进党的党内运作。对于外界诸多的质疑,民进党解释这是“党政同步”并非“党国不分”。
八掌溪事件

在这个时候,民进党的党章也已经修正,在执政时期,由“总统”兼任党主席,在野时期,由党员直选党主席。
在这个时候,民进党的党章已经修正,在执政时期,由“总统”兼任党主席,在野时期,由党员直选党主席。而核四风波则是结束民进党与在野党“蜜月期”并开启民进党执政期间朝野恶斗的重大事件。由于民进党执政前始终主张“非核家园”的理念,执政后面对过去长期支持民进党的反核团体与前主席林义雄、施明德等人要求兑现政治承诺的重大压力。
由于停建核四与唐飞的主张相左,故唐飞被去职,由副院长张俊雄接任行政院长,张俊雄上台后,在陈水扁“总统”于“总统”府会见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宣布停建正在建设中的核四,引发政治风波,国民党与连战感到深受羞辱,在野的国民党立委甚至发动连署罢免陈水扁。在司法院大法官作出释字五二〇号解释,认为行政院并无逕行停止经立法院通过预算之重大政策执行之许可权后,民进党最终妥协,行政院宣布复建核四。而核四的停建造成了财政上重大损失,建设核四的成本增加,影响民众对民进党政权的信心,台湾加权指数由10393点一路跌至3411点。
儘管面临重重危机,民进党还是获得了2001年立委选举的胜利,而从2002年新任立委就职后,台湾政治局面形成了“泛绿”与“泛蓝”两大势力,民进党首次成为国会的第一大党与另一泛绿政党台湾团结联盟一起,基本上能够控制立法院,然而立法院的多数席次直至目前仍然由泛蓝政党掌握。
2004年:
参见: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三一九枪击事件和百万人民倒扁运动
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期间,泛蓝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整合成功,形成2000年无法出现的“连宋配”,而民进党依旧以“水莲配”寻求连任。民进党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成功的,再加上陈水扁2003年10月过境美国出席多个公开场合,宣扬其在外交上的成就,使陈吕与连宋的民调差距从2003年3月最高时的15%左右已经缩小到3%的误差範围以内,“总统”府秘书长邱义仁形容这次选举将会是“割喉战”。
三一九枪击事件现场

不过也有人评论,民调数拉近主要并不是由于民进党的支持度上升(泛绿的支持度始终维持在30%到40%之间),而是由于泛蓝的支持度不断下滑,很多选民从原先的支持泛蓝改为不表态。此次选战空前激烈,泛绿与泛蓝支持者立场十分鲜明,泛绿政营再2004年2月28日由民进党发动228牵手护台湾,民调支持度来到最高点,但在最后投票之前一周,由通缉潜逃海外的前东帝士集团董事长陈由豪,爆出政治献金与“大老说”,牵扯出立委沈富雄,在最后倒数48小时的投票中,沈富雄召开记者会以“三个可能”和“四个可能”试图化解危机。在2006年5月29日,沈富雄终于公开承认陈由豪确实曾去见过陈水扁之妻吴淑珍。
而在距投票时间不到20小时的2004年3月19日最后倒数24小时,又再度戏剧性的发生了319枪击案,国民党当晚质疑枪击案为假,造成社会普遍不满,2004年3月20日最后民进党的“水莲配”以近三万票的0.228%的差距,连任成功。2004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三一九枪击事件条目)由于319枪击案的争议,引来国民党与亲民党的强大反弹,甚至上街抗议并持续上月。
2004年年底的立法委员选举中,陈水扁挟着2004年“总统”“大选”期间过半的选票实力及对泛蓝抗争的不满民意,一举夺得国会过半数,让民进党与台联在不少选区高额提名。陈水扁在选战过程中并一连抛出制定“台湾新宪法”、“军购案”、“国营事业、外馆正名”等议题。最后虽然在立法院席次由87席变为89席,增加2席,却使台联席次减少一席而未达成目标,陈水扁承认败选而请辞民进党主席职务,其职务由立法院总召柯建铭暂时代理主席,1月27日由“总统”府秘书长苏贞昌正式接任。
在2004年,民进党支持修宪改变立委选举制度,沈富雄、林浊水皆撰文批判。他们所持的理据为立委减半以后,至少有十数席必将由国民党夺得,例如花东和离岛等国民党占优势的选区,民进党未选就已输掉十数席,在起跑点上便已落后。加上国民党强大的派系动员能力,在不少的小选区中会较民进党有优势。
2005年:
参见:高雄捷运外劳弊案
立委败选后,“总统府”与民进党中央开始考虑政治和解的可能性,2005年2月高雄市长谢长廷,升任行政院院长,并提出“和解共生”的诉求。2005年2月24日,“扁宋会”于台北宾馆登场,陈水扁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经过近两小时会谈后,就“两岸和平、国防安全、族群和谐”确立十点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将以“中华民国为最大公约数”。
2005年5月14日,首次举行也是末代的“任务型国代选举”,投票率低落,但民进党得票率创新高,成为短暂过半的“任务型国大”第一大党,并与中国国民党在阳明山中山楼联手主导宪法条文修正。
高雄捷运外劳弊案

2005年7月,爆发高雄捷运泰劳暴动事件,导致劳委会主委陈菊、高雄市代理市长陈其迈自请下台,之后陆续意外牵扯出高雄捷运外劳弊案,涉及“总统”府副秘书长陈哲男涉嫌官商勾结弊端。在陈哲男的官商关係进一步被揭发后,民进党要求开除陈哲男的声浪愈来愈大,儘管陈哲男宣布退党,但民进党仍然开除他的党籍。
2005年年底的2005年“中华民国”三合一选举,民进党在全台湾执政版图萎缩至南部六县市,长年执政的台北县、宜兰县也失守,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在17个县市获胜,苏贞昌辞去民进党党主席。
2005年12月7日,民进党中常会没有以传统的由总召暂任方式,推举决定由副“总统”吕秀莲代理党主席,但吕秀莲以“任代主席只是在替“总统”看守党中央”来揶揄“总统”陈水扁,引起陈水扁不满,指吕秀莲“吃人够够”(台湾俚语;即得寸进尺),2005年12月12日,她宣布请辞民进党代理主席,但12月14日又接受党的挽留,答应留任至2006年1月的党主席选举。
2006年
参见:2006年“中华民国”“总统”罢免案及百万人民倒扁运动
2006年1月15日,游锡堃当选党主席并于1月26日就职,1月24日前主席林义雄退出民进党。由于高雄市接连发生弊案以及选举失败阴霾下,诉求“和解共生”的谢长廷以“坚持理念,分担责任”请辞行政院长,1月25日由苏贞昌接任行政院长。2006年中叶以后,“总统”陈水扁周遭人士陆续传出多起弊案,主要有“总统”女婿赵建铭涉及台开案、“总统”夫人吴淑珍被控收受Sogo百货公司礼券并介入该公司经营权之争、炒作股票、“总统”府的国务机要费案等,让陈水扁的声望不断下跌。
游锡堃

2006年5月31日,陈水扁宣示“三个决定”(自清、革新、权力下放)与“一个决心”(说到做到、坚持到底),交出党政权力,尊重行政院职权。但在当时,司法机构尚未确认陈水扁直接牵涉任何一件弊案,因此陈水扁在阿扁“总统”电子报上尊重司法、支持司法、相信司法。
2006年6月,中国国民党立委丁守中与亲民党立委吕学樟等人,以“财政崩盘”、“毁宪乱法”为由,分别提出“对陈水扁“总统”提出罢免案”,并获得中国国民党与亲民党全部党籍立法委员连署,超过提案门槛,交付立法院表决。于6月27日表决时,民进党动员党籍立委不进场投票,台联则动员集体投废票,因此虽然中国国民党、亲民党及无党籍立委皆投赞成票,但仍未超过三分之二立法委员同意之法定门槛,该“总统”罢免案不成立,因此依法无法再举行罢免“总统”之公民投票,
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在8月7日,写了一封《给“总统”陈水扁的信函》,并于8月10日起发动“百万人民倒扁运动”、要求陈水扁“总统”能主动辞职下台。
在“百万人民倒扁运动”愈来愈激烈的时候,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大力支持陈水扁,推动公投“讨国民党不当党产”以期达到围魏救赵的效果。在此时,民进党的形象逐渐转向深绿,游锡堃亦成为深绿的代表。
在这个时候,2007年12月(后来延后至2008年1月)的来届国会选举,民进党党内初选方法的争论浮上檯面。以蔡同荣为首的中常委以2004年沈富雄的落选显示,泛绿形象再好、也只能获得少数泛蓝票,于是他们提出排蓝民调的方案,获得民进党多数成员认同及支持。但是对于要排除多少泛蓝民意有所争执;部分深绿人士支持高度排蓝、陈水扁及新潮流则倾向低度排蓝。
经过党内的争论以后,决定在“总统”选举採用低度排蓝(有利形象中性的谢长廷及苏贞昌),在立委选举中採用高度排蓝。
2007年:
参见:首长特别费事件
2007年2月,随着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因特别费案被起诉,民进党2008年“总统”提名党内初选提早开始,副“总统”吕秀莲、行政院长苏贞昌、党主席游锡堃与前行政院长谢长廷分别投入党内初选。
5月6日,民进党举行党员投票,谢长廷得票第一,当日苏贞昌、游锡堃宣布退出初选,翌日吕秀莲也退出初选,最后由谢长廷代表民主进步党出线。5月12日,行政院长苏贞昌表示辞去行政院长职务,5月14日,陈水扁“总统”宣布张俊雄再次回任行政院长一职。8月15日,谢长廷宣布与苏贞昌达成正副手共识,角逐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
在民进党党内不分区立委排名初选,被党内视为十一寇的参选者全军覆没,排在安全名单之外。在此时,一些民进党较大优势的选区已有人被提名,相反一些较艰难的选区,民进党改採徵召策略。十一寇中的段宜康、罗文嘉等被徵召到台北市参选。
2007年9月11日,党主席游锡堃因首长特别费事件而被起诉,于是辞去党主席一职。由“总统”陈水扁再次接任党主席,带领民进党参与立委选战。
2008年:
参见: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和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大选”
在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民进党遭遇创党以来的最严重挫败,113席立法院席次只取得27席,造成“朝极小野极大”的情况。泛蓝则取得超过四分之三席次,于25个县市、直辖市当中,取得15个县市、直辖市的所有席次,席次比例亦在立法院形成一党独大之局面。
现任民主进步党主席蔡英文

由于立委选举惨败,陈水扁辞去党主席一职,由“总统”候选人谢长廷任代主席。3月22日的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长昌配以二百二十一万票的差距落败,民进党于5月20日以后下野。谢长廷已于中常会请辞党主席,但党部慰留谢长廷,谢最后留任至五月党主席改选为止。4月18日,党主席改选登记结束,由蔡同荣、辜宽敏及蔡英文竞选。
4月24日,民主进步党党部正式废除排蓝民调。5月13日,蔡同荣宣布退出党主席改选,并宣布支持辜宽敏。5月18日,蔡英文于民进党主席选举中一共获得73865票,击败了对手辜宽敏(48882票),以及宣布退选的蔡同荣(6530票),成为民进党第12届党主席,并且是民进党史上第一位党员直选选出的女性党主席。
第二次在野时期
在民进党进入第2次在野时期后,新上任的党主席蔡英文开始处理陈水扁弊案造成的影响,并推出小额捐款等新的开源管道;在2次江陈会期间,民进党发动抗议行动;而由于上任后的马英九政府,经历中国毒牛奶、八八水灾、H1N1疫苗、ECFA、美国牛肉进口、台湾运动员在国际体坛屡遭中共(联合他国)打压、台湾嫌犯遭菲律宾遣送至中国等议题与事件的处理无力失当,再加上于2008年立法委员选举后,诸多国民党立委因贿选而被法院宣判当选无效,因此民进党在4波的立委补选中逐渐夺回少数立法院席次;在2009年“中华民国”地方公职人员选举中夺回宜兰县,各县市长得票率和国民党不相上下;2010年“中华民国”直辖市公职人员选举中,虽未增加席次,但得票率超越国民党。
2019年1月6日,民进党主席补选的投票结束,总投票数为34230票,卓荣泰获24699票,以72.6%的得票率获胜,代理主席林右昌宣布,卓荣泰顺利当选民进党党主席。民进党中执会将于1月9日正式公告当选名单,而当选人将于1月23日上任。
执政时期的经济表现
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2004-200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台湾成长竞争力指数(GCI)排名从去年的第五名晋升为第四,并在亚洲地区持续保持领先地位。WEF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被视为是最权威的竞争力评比与分析,台湾竞争力多年来一直名列前茅,面对欧美先进国家,今年更是提升为第四名,在WEF发布的新闻稿的标题中,开宗明义就强调台湾的成就。WEF说,在亚洲地区,台湾与排名第七的新加坡继续领先各国,台湾在科技领域排名显着,仅次于美国,而新加坡则在总体经济环境品质部分居第一。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所发布的“二〇〇六至二〇一〇年全球经商环境排行榜”,台湾排名从第二十一名进步为第十九名,在亚洲国家及地区中仅次于新加坡与香港。
新竹科学园区

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台湾成长竞争力指数(GCI)排名从去年的第八名跌落至第十三名(然而也必需指出,成长竞争力指数的计算方法在2007年有大幅度改变,而几乎所有改变都是不利于台湾的,亦即是,如果这个改变是早十年推行,此排名的急跌也会早十年出现),在亚洲地区也由第二退至第四台湾在WEF的历年竞争力评比中首度跌落十名之外;在亚洲地区,台湾过去维持第二,仅落后新加坡,今年也被日本与香港超越。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2006年5月发布世界竞争力报告,台湾从第十一退步为第十八,在亚洲也是落于香港、新加坡、日本之后。
台湾的国际竞争力与投资环境排名一览。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认定整体国家竞争力为18名。世界经济论坛认定成长竞争力与商业竞争力分别为第6名与第21名。瑞士商业环境风险评估公司认定投资环境为第6名。英国经济学人资讯中心认定未来五年经商环境2006年-2010年为第19名。
政府所推动的“两兆双星”当中,2006年半导体产值有一兆两千两百五十九亿元,LCD产值一兆八百亿元,数位内容产值三千七百亿元,生技产值一千八百二十二亿元。台湾是十二吋晶圆厂全球密度最高的地区,TFT也是全球最大供应地区。并持续扩增全台高科技园区(笃行园区、铜锣园区、龙潭通讯园区、竹科宜兰园区之增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亦新增路竹与台南园区,中科亦获核定建设台中与云林基地)。而美国BusinessWeek调查2007年全球资讯科技业一百强排名,台湾厂商有14家上榜,仅次于美国的44家,远胜日本的7家及中港的3家及韩国的1家,连续二年(2006年-2007年)为亚洲之冠。2007年在日本技术转移下的台湾高速铁路全面通行之后,引发另一波就业潮与购屋潮。2007年4月份间台湾股市一度突破八千点大关,成为自2001年来最表现最佳的一年;2007年6月台湾股市更一举突破九千点大关,七月中旬挑战九千五百点,《今周刊》发行人谢金河则表示,今年股市是有史以来体质最健全的一次多头[3]。民进党执政后也完成了中正机场第二航厦、高雄小港机场扩建工程、台北县汐止至五堵高架化铁路,再者如:改善大高雄饮水、基隆河员山子分洪道与汐止基隆河整治工程等也是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完成。在金融方面至今已成功打消呆帐近2兆元,至2005年1月时,逾放比降到3.67%,国民党执政时期常发生的银行与农渔会挤兑现象,在民进党主政时已趋于罕见。
高雄小港机场

2006年4月21日行政院主计处发布3月份失业率为3.87%。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消费者物价指数由2000年100.01至2006年来到104.08(基期为2001年)。在贫富差距方面,将五等分大岛指数(所得差距倍数)由2001年开始逐年缩小,改善了1990年代不断恶化的所得分配,由6.391倍至2006年为6.006倍,而政府移转的效果由2000年首次突破1倍,并逐年提升至06年达到1.448倍,而台湾大岛指数6.0倍的表现略优于韩国的6.8倍,远优于新加坡的20.19倍,香港的26倍(香港贫富差距严重居全球第三)。而除了2001年冲击造成经济衰退外,经济成长率均优于先进国家平均表现,且这样的成长是全体所得的提升,根据主计处所作的1995年家庭收支调查,可以得知所有等分的家庭除了2001年外在名目上可支配所得或实质上可支配所得皆有成长。民进党反对者认为政府透过曲解统计数字的方式,企图营造经济建全发展的假象,但忽略台湾正在M型社会化的事实。而民进党则认为反对者的大胆西进政策是饮鸩止渴,例如:陈水扁于2008年元旦祝词中,批评民间“对中国大陆毫无节制与管理的投资”,而反对戒急用忍的林浊水则表示:陈“总统”大幅开放产业西进、而中共方面继续在经贸上努力打压台湾,因此必然造成贫富差距变大,但却被国民党批评为锁国,反而有利民进党的支持率。
而民进党也在2008年“总统”“大选”主打M型社会牌,主张国民党的两岸政策必然造成台湾的失业率大幅增加,而且国民党的配套措施不会减少问题。
以统计数据来看,对经济是否满意与国家认同呈现最高度相关,而人民对经济的感受反而与台湾实际经济表现、所得分配、是否因为产业西进而受害、个人的经济状况及年龄等等比较无关。
两岸关係主张
在野时期
为了积极争取所谓中间选民的支持,民进党领导阶层自1995年开始,先后提出“大胆西进”、“大联合”、“大和解”等主张。但是民进党于2000年成为执政党后,党内对于台湾前途及国家定位问题乃至对中国大陆经贸政策,在坚持以“台湾主体性”的前提下,呈现多元论述的状态。在2008年“大选”再度成为在野党后,其“逢中必反”的大陆政策倍受诟病,以后逐渐开始在两岸政策上有所改变。
执政时期
2000年5月20日:陈水扁就职“中华民国”第十任“总统”,于就职典礼演说中提出“四不一没有”主张。
2002年7月18日:陈水扁兼任民进党第十任党主席。
陈水扁

2002年8月2日:陈水扁“总统”在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二十九届东京年会上提出一边一国论。
2006年1月1日:陈水扁“总统”宣布紧缩两岸政策,将由“积极开放,有效管理”转变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
2006年1月26日: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就职典礼时,陈水扁“总统”指示:民进党应进行中国政策大辩论。
2006年1月29日:陈水扁“总统”在春节谈话中表示考虑是否要废除国统会、废除国统纲领。
2006年2月7日:民进党发布新闻稿“迈向正常国家废除国统纲领”。之后原订于3月举行中国政策大辩论,由于行政院发布“积极管理”政策,引起预定参加辩论之部分人选反弹、退出辩论,辩论会因而取消。
2007年3月4日:陈水扁“总统”在台湾人公共事务会(FAPA)二十五周年庆晚宴上,提出"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没有所谓的左右路线问题,祇有独统问题"的“四要一没有”诉求。
组织架构
民进党全国代表大会为党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一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召集一次,主要职责是修改党纲、党章、选举或罢免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而中央执行委员会则是常设的权力机构,共有委员35人(包括党主席),中执会执行委员(中执委)职务也是各派系竞逐的焦点,委员中14人为常务执行委员(中常委)。党主席当选方式:在野时为党员直选,任期2年,可连任1次。执政时由“总统”兼任,任期则与“总统”任期相同。中央评议委员会有委员11人,对党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由全代会选举产生。中央党部还下设国际事务部、组织推广部、文化宣传部、社会发展部、妇女发展部、青年发展部、客家事务部、原住民事务部、网路发展部等9个部,财务委员会、政策委员会等2个会,以及一个民意调查中心和“台湾民主学校”。民进党也在各地方设立海外党部、地方党部与基层组织。至2009年为止党员更有458,551人。
党中央领导成员
主席:卓荣泰(2019年1月23日上任)
秘书长:苏嘉全
副秘书长:高建智、洪耀福、刘建忻
当然中常委:蔡英文、柯建铭、翁金珠、蔡煌琅(柯翁蔡为党团三长)、陈菊、苏治芬、赖清德
中常委:谢长廷、蔡同荣、段宜康、林佳龙、余政宪、陈明文、颜晓菁、蔡宪浩、何志伟、徐佳青
当然中执委:曹启鸿、张花冠、林聪贤
中执委:吕秀莲、郑文灿、刘建国、吴富亭、张宏陆、苏震清、林锡耀、陈其迈、陈亭妃、许智杰、庄瑞雄、罗文崇、周玲妏、钟镇宇、洪智坤、周万育、吴亚蓁、林耀文、吕孙绫
中评审:邱议莹、陈胜宏、黄剑辉、林岱桦、李建昌、许锦构、许金纯、赵文男、许淑华、陈宗彦、陈秀敏
主席室特助:林国庆、彭添富
秘书长室主任:郭文彬
发言人:郑文灿、林右昌、陈其迈、梁文杰、庄瑞雄、林俊宪、康裕成
秘书处主任:高幸雪
秘书处副主任:林秋菡、廖韶吟
政策委员会执行长:陈其迈
政策委员会副执行长:黄重谚、叶意通、何佩珊
文化宣传部主任:廖志坚
文化宣传部副主任:张力可、罗琼雅
国际事务部主任:未确定
国际事务部副主任:蔡孟君、谢怀慧
青年发展部主任:李政毅
青年发展部副主任:朱财庆
妇女发展部主任:张嘉玲
妇女发展部副主任:蒋月琴
组织推广部主任:未确定
组织推广部副主任:宋岫书、陈静航
社会运动部主任:黄向群
社会运动部副主任:魏金标、柯美妃
客家事务部主任:杨长镇
客家事务部副主任:刘慧真
原住民事务部主任:夷将·拔路儿
原住民事务部副主任:侯金助
网路发展部主任:林阁雍
网路发展部副主任:魏广文
民意调查中心主任:陈俊麟
民意调查中心副主任:刘秀专
财务委员会主委:柯建铭
财务委员会副主委:陈致铮
台湾民主学院主任:蒋玉麟
台湾民主学院副主任:林秉忠
历任中央党部主席
任届 | 姓名 | 当选方式 | 就任时间 | 卸任时间 | 备注 | ||||||
---|---|---|---|---|---|---|---|---|---|---|---|
1 | 江鹏坚 | 间接选举 | 1986年11月28日 | 1987年12月20日 | 民进党建党元老,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为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 | ||||||
2 | 姚嘉文 | 间接选举 | 1987年12月20日 | 1988年10月30日 |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曾被捕入狱。当选时任立法委员,曾任考试院院长等公职。 | ||||||
3 | 黄信介 | 间接选举 | 1988年10月30日 | 1992年1月20日 | 台湾地方行政专科学校毕业,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因而入狱8年。当选时任立法委员。 | ||||||
4 | |||||||||||
5 | 许信良 | 间接选举 | 1992年1月20日 | 1993年12月4日 | 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系毕业,美丽岛杂誌杂誌社社长,曾任桃园县县长、“总统”府资政。 | ||||||
6 | 施明德 | 间接选举 | 1994年7月18日 | 1996年3月23日 | 陆军炮兵学校毕业,美丽岛事件主要领导者。1984、2007年两度获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2006年9月“百万人反贪腐倒扁运动”总召集人。 | ||||||
张俊宏 | 代理 | 1996年3月23日 | 1996年7月18日 | 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 | |||||||
7 | 许信良 | 间接选举 | 1996年7月18日 | 1998年7月18日 | 第二次就任。 | ||||||
8 | 林义雄 | 党员直选 | 1998年7月18日 | 2000年4月20日 |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律师,前省议员。美丽岛事件参与者之一,民进党执政后首位党主席。 | ||||||
9 | 谢长廷 | 党员直选 | 2000年4月20日 | 2002年7月21日 |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日本京都大学法学博士课程结业。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当选时任高雄市市长,曾任立法委员、行政院院长。 | ||||||
10 | 陈水扁 | “总统”兼任 | 2002年7月21日 | 2004年12月11日 |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曾任台北市议员、立法委员、台北市市长、“中华民国”“总统”。 | ||||||
柯建铭 | 代理 | 2004年12月11日 | 2005年1月15日 | 立法委员,时任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 | |||||||
苏贞昌 | 补选 | 2005年1月15日 | 2005年12月3日 |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曾任立法委员、台北县县长、“总统府”秘书长、“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 | |||||||
吕秀莲 | 代理 | 2005年12月3日 | 2006年1月15日 | 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之一 | |||||||
游锡堃 | 补选 | 2006年1月15日 | 2007年9月21日 | 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毕业,曾任“总统府”秘书长、行政院院长。 | |||||||
11 | 陈水扁 | “总统”兼任 | 2007年10月15日 | 2008年1月12日 | 在游锡堃因首长特别费事件而自动请辞下台后,以“总统”身份兼任。 | ||||||
谢长廷 | 代理 | 2008年1月12日 | 2008年5月20日 | 以“总统”候选人身份代理。 | |||||||
12 | 蔡英文 | 党员直选 | 2008年5月20日 | 2018年11月24日 |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学博士,曾参与两国论的起草,民进党执政后历任陆委会主委、全国不分区立法委员、行政院副院长等职,民进党史上第一位直选出的女性党主席。 | ||||||
13 | 卓荣泰 | 补选 | 2019年1月23日 |
历任秘书长
任届 | 姓名 | 就任时间 | 卸任时间 | 时任党主席 |
---|---|---|---|---|
1 | 黄尔璇 | 1986年11月28日 | 1988年11月28日 | 江鹏坚、姚嘉文、黄信介 |
2 | 张俊宏 | 1988年11月28日 | 1992年4月 | 黄信介、许信良 |
3 | 陈师孟 | 1992年4月 | 1992年9月 | 许信良 |
4 | 江鹏坚 | 1992年9月 | 1993年12月 | 许信良 |
5 | 苏贞昌 | 1993年12月 | 1995年7月 | 许信良、施明德 |
6 | 邱义仁 | 1995年7月 | 1998年12月 | 施明德、许信良、林义雄 |
7 | 游锡堃 | 1998年12月25日 | 2000年5月20日 | 林义雄、谢长廷 |
8 | 吴乃仁 | 2000年5月20日 | 2002年3月20日 | 谢长廷 |
9 | 张俊雄 | 2002年3月20日 | 2005年1月31日 | 陈水扁 |
10 | 李逸洋 | 2005年2月1日 | 2006年1月25日 | 苏贞昌 |
11 | 林佳龙 | 2006年1月25日 | 2007年10月15日 | 游锡堃 |
12 | 卓荣泰 | 2007年10月15日 | 2008年1月15日 | 陈水扁 |
13 | 李应元 | 2008年1月15日 | 2008年5月20日 | 谢长廷 |
14 | 王拓 | 2008年5月20日 | 2009年5月20日 | 蔡英文 |
15 | 吴乃仁 | 2009年5月20日 | 2009年12月20日 | 蔡英文 |
16 | 苏嘉全 | 2009年12月20日 | 2010年5月20日 | 蔡英文 |
17 | 吴乃仁 | 2010年5月20日 | 2010年12月20日 | 蔡英文 |
18 | 苏嘉全 | 2010年12月20日 | 现任 | 蔡英文 |
党内派系
简介
民主进步党成立之初是反国民党政治势力的联合体,是在野政治明星及地方山头的结合体。由于各领导人政治阅历及社会经济基础的不同,彼此在政治观念,运动路线等方面存有较大的分歧,形成形态各异的诸多山头派系。主要有党外编联会人马形成的新潮流系,党外公政会中“美丽岛连线”人马形成的美丽岛系,还有原党外公政会的康系,前进系和超派系等。随着台湾政治形势的发展,各派系势力不断变化,并重新分化组合,康系瓦解,分别被美丽岛系和新潮流系所收编,前进系亦併入美丽岛系。长期以来,民进党记忆体在着“新潮流系”与“美丽岛系”之间的较量。两大派系在运动目标,政治路线,以及国民党政权性质和台湾前途走向等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歧异,甚至严重对立与激烈较量。美丽岛倾向于温和的体制内抗争,主张对政治民主化的追求优先于“中间偏右”,而新潮流派系强调对国民党统治体制的抗争和民众运动路线,主张对“中间偏右”的追求优先于政治民主化。美丽岛系人数众多,组织涣散,各自为战,成员没有纪律约束,内聚力较差,只有在党内资源重新分配时,才体现出整体运作能力。而新潮流系人数虽少,但以理念作为结合的基础,组织严密,纪律严格,凝聚力强,近年来逐渐主导党内论述与运作。美丽岛系对新潮流系掌握中央权力不满。特别对民进党上层抱持“中间偏右”立场不放持有异议,认为民进党的形象严重地影响了民进党得票率的提高,是该党执政的绊脚石。他们宣扬“执政优先论”,主张与在野势力和部分国民党力量结合,早日分享权力。此外,两派在对待“李登辉情结”,与新党“大和解”,对大陆政策等一系列问题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派系解散及党内势力重整
2006年7月23日,民进党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中,立法委员王幸男提出的“解散派系”提案,在出席的279位党代表中,获得153票赞成票,以过半票数通过。除了禁止以派系名义设办公室、招募会员、对外募款,也规定党内公职人员不得加入派系。解散派系的配套措施,将送交下次全代会议决。普遍认为,解散派系对民进党是一件好事,但也担忧派系地下化会更混乱。虽然在名义上,民进党内的派系已经消失,但是事实上,党内人物的势力分野依然存在。例如从2007年开始,民进党开始产生了“十一寇”这个名词,主要指因主张“西进开放”并且“炮口向内”而被广播节目“台湾人俱乐部”发动民众连署抵制的十一位民进党籍立法委员,涵盖的党内人物以原新潮流系成员为主(但部份媒体并不深究该十一位立委被抵制的真正原因,而逕以“改革vs反改革”或“派系斗争(反新潮流系)”的角度视之)。此外,随着2008年“总统”“大选”的到来,媒体报导上也开始产生了所谓“苏系人马”、“谢系人马”等新的党内势力。
王幸男

主要派系
派系 | 成立时间 | 简介 | 备注 |
---|---|---|---|
美丽岛系 | 1984年 | 曾于新潮流系一起是建党之初的两大派系,黄信介创办《美丽岛杂誌》社,同年因美丽岛事件被捕入狱。一黄信介、许信良等美丽岛事件当事人为代表,但随着1996年之后许信良的退党,1999年黄信介逝世等因素而逐渐没落,其成员后来转入新世纪办公室或新动力办公室。 | 1984年党外公政会(美丽岛系前身)成立。 |
新潮流系 | 1983年 | 从建党之初就存在的派系,以《新潮流杂誌》的编採与撰稿人为班底组成,该派系早年的主要政纲为中间偏左、民众运动路线以及社会民主,近年则以务实为导向;明确的政纲与强而有力的派系纪律,使该派系成为党内最具实力的派系。代表人物有前行政院副院长邱义仁、前台湾证交所董事长吴乃仁、前立法委员洪奇昌等。 | 1983年党外编联会(新潮流系前身)成立。 |
福利国连线 | 1992年 | 代表人物有前民进党主席暨前行政院院长谢长廷、前海基会董事长张俊雄等。 | 1992年谢长廷结合尤清、苏贞昌、姚嘉文成立福利国连线。 |
正义连线 | 1992年 | 1992年由陈水扁所创,是陈水扁在党内的主要力量,主要人物还有前立法委员沈富雄、现任立法委员高志鹏等。 | 1992年陈水扁成立正义连线。 |
新世纪办公室 | 1998年 | 以前任海基会副秘书长、民进党建党元老之一的张俊宏为领军。 | 1998年张俊宏率美系中壮派党公职另组“新世纪办公室”。 |
新动力办公室 | 1999年 | 以曾任立法委员的许荣淑为代表(现已加入人民最大党)。 | 1999年许荣淑结合剩余美系山头成立“新动力办公室”。 |
绿色友谊连线 | 2004年 | 代表人物陈胜宏饰绿色友谊连线创设派系时的总召。 | 2004年以陈胜宏为首,召集过去部分美系人马成立“绿色友谊连线”。 |
主流联盟 | 2000年 | 主流联盟召集人、代表人物蔡同荣。 | 2000年陈水扁掌权后,蔡同荣结合福利国连线、正义连线及新世纪、新动力部分等势力,形成鬆散的主流联盟。 |
台独联盟 | 1978年 | 主要是1988年后返台的海外“台独”人士,以民进党副秘书长李应元为代表。 | 1978年“台湾党外助选团”成立,1987年改名为“台湾独立建国联盟”,1988年独盟返台,逐渐形成党内第三势力,1996年底,独盟主张激进台独另组建国党。 |
一边一国连线 | 2010年 | 以立法委员许添财和陈致中为首的準派系,但陈致中本人并非民进党籍。 | 2010年由陈致中主导组成“一边一国连线”。 |
GoGoGo连线 | 2010年 | 以前“副总统”吕秀莲为代表的政治联盟组织。 | 2010年由吕秀莲主导组成“GoGoGo连线”。 |
参与的主要选举
立法委员选举
得票率 | 当选席次/总席次 | 席次百分比 | |
---|---|---|---|
1986年第一届(增额) | 25.16% | 12席/73席 | <16% |
1989年第一届(增额) | 28.29% | 21席/101席 | <21% |
1992年第二届 | 36.09% | 50席/161席 | 31% |
1995年第三届 | 33.17% | 54席/164席 | 33% |
1998年第四届 | 29.56% | 70席/225席 | 31% |
2001年第五届 | 33.38% | 87席/225席 | 39% |
2004年第六届 | 35.72% | 89席/225席 | 40% |
2008年第七届 | 区域得票率38.17%政党得票率36.91% | 27席/113席(区域当选席次13席,不分区当选席次14席) | 24% |
2012年第八届 | ? | ? | ? |
注:
1、1989年之前为第一届立法院,仅有增额立委部分定期改选,俗称“万年国会”的中国各省份选出的第一届立委全数自动留任与递补,不必改选。因此民进党在立法院内所占的整体席次比例,远远低于选举所得之比例。立法院自第二届之后始全面改选,所有席次均由选举产生,包括以区域与原住民立委单一选票的政党得票率,来分配政党不分区立委名额。
2、第五、六届立法委员选举,取得立法院第一大党,但泛蓝阵营仍掌控立法院多数主导权。
3、第七届立委选举起,适用2005年6月任务型国民大会之修宪规定,立委人数减半,并改採单一选区两票制,两票分别决定区域及原住民立委,以及不分区立委。
4、第七届立委选举为创党后,历次选举最大败选,也是民进党在立法院内所掌握席次,首度降低至国会全面改选前的比例。
“总统”选举
选举人 | 得票率 | 得票数 | 当选人 | |
---|---|---|---|---|
1996年第九届 | 彭明敏、谢长廷 | 21.10% | 2,274,586 | |
2000年第十届 | 陈水扁、吕秀莲 | 39.30% | 4,977,737 | 陈水扁 |
2004年第十一届 | 陈水扁、吕秀莲 | 50.11% | 6,471,970 | 陈水扁 |
2008年第十二届 | 谢长廷、苏贞昌 | 41.55% | 5,444,949 | |
2012年第十三届 | 蔡英文、苏嘉全 | ? | ? | ? |
2016年 | 蔡英文、陈建仁 | 56.1% | 6,894,744 |
注:
1、第十届“总统”选举,首次政党轮替,成为“中华民国”执政党。
2、第十一届“总统”选举,首次超过半数选票。
3、第十二届“总统”选举,再次政党轮替,失去执政党身分。
相关资料
20周年党庆纪录片事件:2006年7月初,为了庆祝民主进步党创党20周年,民进党中央委託民视筹备拍摄纪录片《民主台湾20年》。当时为了强调主题“坦然面对”,民视邀访许信良、施明德、林义雄等前民进党主席。没想到拍摄、採访过程中,先后发生亲绿学者715声明、百万人民倒扁运动等事件,原本8月中就要完成的这部纪录片,被迫“调整”内容,直到2006年9月才完成。其中,提供一百多张照片供纪录片使用的张富忠,因参加百万人民倒扁运动,不但访谈内容被全部剪掉,甚至连“感谢张富忠提供照片”的字幕都差一点就没了;受访的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的镜头则只剩下两句话,施明德、林义雄还勉强被留下一点画面。至于陈水扁,在本片中还是正面陈述;但原本想用陈水扁2004年就职画面,却因赵建铭的出现而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