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县地名志》l 06页“毗沙’’条记:据谈, “此村是我县最古的村庄。谚云‘先有毗沙堡,后有西安府’。相传上古时期大禹的父亲鲧经过此地,因其民风彪悍,将其称为“二货滩”,“二货”上古为野人的意思,“二货滩”即靠近水滨的野人住所。后大禹治水又经此地,将地名改为“二河滩”。东汉初年,汉明帝迎佛来中土,在二河滩建立隆昌寺,佛门又称沙门,故二河滩改为毗沙,即靠近佛门的地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毗沙村
- 别名:二河滩
- 行政区类别:村
-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
- 政府驻地:毗沙村委会
- 电话区号:029
历史
根据《尚书·虞书》记载,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时曾经过此地。当地传说鲧经过上古毗沙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嘲笑他的相貌丑陋,由于鲧的性情很高傲,他便愤怒的称:“尔等二货岂识得天人之美?”二货即野人的意思,又由于此地靠近河水,鲧便将此地称为“二货滩”。后鲧因治水不利而被被“殛之于羽山”,由他的儿子禹接替他治水。后来禹治水时又经过毗沙,由于禹和他的父亲不同,性情和善,当地人便尽力地帮助他,禹很感动,便将此地改名为“二河滩”,取意两河之间的水滩。
东汉初年,汉明帝迎佛东来,中原一时佛门兴旺。后在二河滩建立隆昌寺,佛门又称沙门,故二河滩改为毗沙,即靠近佛门的地方。
正史中毗沙最早出现在《金史》,《金史;地理志》载“高陵有毗沙镇,宋置承信郎监酒税官一人。1985年版《高陵县文物志》隆昌寺条记据《明·高陵县誌》载:隆昌寺在县西毗沙镇,宋太宗敕赐(寺)名额,有塔突兀。《宋·长安志》记载“毗沙镇在县西十八里。
刘邦入主关中,初以栋阳为都。公元前二0二年打败项羽后,本想建都洛阳,经娄敬和张良建议,决定以长安为国都。把秦长乐宫(兴乐宫)加以整修,作为临时皇宫。汉初皇帝接见群臣,诸侯都在这里。刘邦称帝后的第七年(公元前二00年),由萧何监修未央官于长安宫东侧,两年后竣工。由栋阳迁都长乐宫未央宫这段时间,刘邦数次驾幸长安,都是经毗沙过泾桥,走中渭桥而入长乐宫、未央宫。
“汉高帝七年(前2000年)二月,高祖自平城过赵、洛阳,至长安。长乐宫成,丞相已下徒治长安。”这时汉高帝还未入长安仍以栋阳为都。是年,未央宫成,汉高祖由栋阳迁都长安(未央宫)。毗沙做为中途驿站,西汉帝王、臣属的过往都曾在此驻足。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代王刘恆登汉位,由代往长安。《资治通鉴·汉纪五》载: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从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遂即天子位,群臣以礼次侍。"继后,诸汉皇狩猎出巡,论事,幸甘泉宫(在今淳化境内),四十余次北渡,皆幸驻毗沙。以后,隋唐诸帝都长安,多有过往,特记有唐高祖李渊登基大唐,起于龙跃宫(县西十里西苏村)。亦经毗沙渡河过中渭桥。
毗沙,在秦汉隋唐时做为宫渡驿站,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儘管是一个镇节,其地理作用在历史上却是显要的。 毗沙置名,有稽于宋金。 《金史·地理志》记,高陵有毗沙镇,宋置承信郎,监酒税官一人…一.。 “高陵有泾水、渭水、白渠。镇二,毗沙、渭城。”前朝无考,简或疏漏。但就其传说和史料留蹤可知毗沙一地源远流长。秦汉时设有官渡,驿楼,这为发端。民谚日: “先有毗沙,后有西安府。”也是例证。故,毗沙置名较早,记前肯定有异名,不被人知而已。但是,毗沙一名的设定,与“隆昌寺’’,与佛有着较深的渊源。
佛教公开地传入中国,应在东汉时期,东汉灵帝熹平年(公元172年)凌晨寅时,那枚佛指舍利历经千山万水,被印度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的弟子送到了中国,珍藏于今扶凤法门镇。明帝永平l0年(公元67年),即东汉建都洛阳初年, “西方传教者由陆路东来,先至州,……由凉东下至长安,进至洛阳,俱为中国佛法之中心地点。
《赵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以此之说,佛由凉州东来,沿泾拒渭。中渭桥规模最大,是当时出入长安的必经之桥,难免与佛有不解之缘,加之毗沙时为渭北重镇,如果说长安在当时是经济、文化、军事、道佛两家的集散地,那幺毗沙镇则是集与散的必经之地或暂缓之镇。儘管“隆昌寺’’在《明·高陵县誌》载“在县西毗沙镇,宋太宗赐名额。有塔突兀。”从此段文字传达出的信息而分析,在宋代隆昌寺已为渭北名寺,其香火必为兴盛,否则何以称“隆昌’’。
高陵与佛最早见于记载的文字有《征东将军造像石》,北周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四月立。以及《刘欢庆造像石》,北周武德元年(公元572年)四月二十日立。1982年在昭慧塔下出土。由这两块碑的记载来看,最少在北周武德年间已为佛教活动的圣地,只是现有的资料和历史的记载不详而已。 据1984年,在毗沙隆昌寺遗址出土的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石棺一副,棺底铭文“平阳府霍山塔下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大金明昌陆年岁次已卯十月口日分葬入塔。”已有佛骨舍利由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霍山寺塔中分出入葬在毗沙隆昌寺塔。能够分葬佛骨就说明隆昌寺在当时的地位之高,规模之大,佛事活动的兴盛。
地理
毗沙村位于陕西中部,西安以北约30公里。2000版《高陵县誌》记“此处原为秦汉泾河官渡,有驿楼。秦孝公建都成阳,东来进渭北广大地区,有泾河为障,南去入古长安达骊山有渭水做碍,故修有两桥:中渭桥(便桥)、泾水桥。泾水桥就在毗沙附近。据明时河图记载。明时,泾水由西北而东来,水域流经地在今泾阳崇文塔南。向前追溯至秦,泾水是由现泾阳县址南直东而来,经永乐,达现在康桥马,磨子桥村近处,被奉政原西端阻拦,经毗沙村西湾雷村,折向南下。故秦汉时设泾河官渡在情理之中。二日“渭桥"。故址在今马家湾梁村原村西南数里。是为中渭桥。即汉未央宫直北,秦鹹阳城东南方向。 《水经注》曰: “水上有梁,谓之渭桥,秦制也,亦日便门桥,秦始皇作离宫于渭水南北,以象天宫。”《三辅黄图》载: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南有长乐宫(兴乐宫),北有成阳宫,欲通二宫之间,故造成此桥……。”泾渭二桥的建通极大地促进了秦文化、经济、军事的建设发展。因毗沙居要冲,为它的繁荣和发展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
地图信息
地址:西安市高陵区零四零村道

打开百度地图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