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殷(安阳市简称)

(2018-09-08 16:54:07) 百科
殷(安阳市简称)

殷(安阳市简称)

殷,安阳市简称,是河南省最北部的一个地级市。

安阳殷墟是世界公认的现今中国所能确定的最早都城遗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誉。

约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今鹤壁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

安阳是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以及京港澳高速公路上处于邯郸与新乡之间的重要城市,西倚太行山,北临漳河,洹河从市区北部蜿蜒而过。现下辖4区、1县级市、4县以及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2011年末共有人口571.3万。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殷
  • 现名:安阳市
  • 级别:地级市
  • 建城史:3300年

简称由来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代商先公时期,就已有殷的称谓。商朝又称为殷商,从那时起,就有了“殷”这个字。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又以“殷”称之,或者“殷商”并称。
北蒙是安阳最早的名称。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第20位国王盘庚将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北蒙”并改名为,史称“盘庚迁殷”。
安阳的得名则始于战国末期。《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前275年),“廉颇攻魏房子,因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这是“安阳”这一名称在史籍上最早的记载。一说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国攻克魏国宁新中邑,因“宁新中”位于淇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又根据相近字义变“宁”为“安”,故名“安阳”。
公元401年,北魏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设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之义为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580年,邺城被焚毁,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及邺民迁至安阳,安阳遂称相州。隋代、唐代、宋代都沿用“相州”一名。金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明、清两代沿用。直到中华民国初年废彰德府,复置安阳县,“安阳”一名便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先秦时代

殷商后期,安阳是商都殷墟。早期的商王朝频繁迁移都城。据史料记载,他们一共进行了13次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统治时期,都城从“奄”(位于今河南境内)迁到“北蒙”(今安阳市区西北)并改称“殷”。史称“盘庚迁殷”。商朝都城迁殷后,殷成为此后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王朝在殷共传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之师伐商纣,发动了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自焚,殷亡。近代,这里出土了15万多片甲骨文、上万件青铜器(包括着名的后母戊鼎)、50多座宫殿遗址,发现有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区、铸铜遗址、手工作坊以及大型祭祀场等。
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
春秋时期,安阳先属卫国,继而属晋国;战国时期,安阳属魏国,后属赵国。“安阳”一名始于战国。其说有二,《史记·赵世家》载。“安阳”一名始见于史册。另《史记·秦本记》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王)攻邯郸,不拨,去……攻汾城,即从唐拨宁新中,宁新中更名安阳”。即“安阳”之名是由“宁新中”改。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今安阳市所辖地区大致属邯郸郡。始置安阳县。秦末属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初年,废安阳县併入荡阴县,此后直到西晋才得以重置。此间今安阳市所辖地区西部属河内郡,东部属魏郡(治邺,即今河北临漳西南)。自东汉至西晋统一前,河内郡属司隶校尉部管辖範围,魏郡则属冀州管辖範围。
东汉末年属袁绍势力範围。204年,曹操打败袁绍,攻取邺,重建邺城,使邺城成为东汉实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王,定魏国之都于此;220年,曹丕代汉,迁都洛阳,邺仍然陪都,为“五都”之一。此时,今安阳市所辖地区仍分归魏郡(治邺)与河内郡管辖。
西晋时期,属司州魏郡(统8县,林虑县(今林州市)属司州汲郡)。十六国时期,仍属魏郡管辖。同时,邺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三国的都城。
南北朝时期,北魏道武帝天兴四年(401年),在邺立相州。此时邺已经成为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东魏初年,邺成为东魏的都城,安阳县与荡阴县一起併入邺县。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高欢次子)篡魏,改国号为“齐”,仍都邺。北齐统治极为残暴,后于577年灭于北周。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今安阳)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河北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相州、魏郡和邺县及所有居民一併南迁至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新邺城,原旧邺县地划入安阳县,同时安阳县更名为邺县。原旧邺县地置灵芝县。

隋唐以后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安阳古城为相州、邺县治所。开皇十年(590年)邺县治所迁回原地邺,复安阳县建制。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废诸州总管府,实行郡县二级制,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11县。隋末今滑县一带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是隋末农民起义的重要部分。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相州隶属于河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相州一度改称“邺郡”。安史之乱期间,安阳城又是一个大战场,连年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灾难。宝应元年(762年),唐雍王李适讨伐驻相州的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叛军,史朝义部将薛嵩(薛仁贵之孙)向唐节度使李抱玉投降。唐朝便在相州等六州置昭义军,以薛嵩为昭义军节度使,治所在相州。唐末藩镇割据时期,相州属魏博节度使管辖。唐肃宗乾元初,时值安史之乱末期,于魏州、博州置魏博军,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
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
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领5县(一说4县)。
元至元初改“彰德府”置“彰德路”,直接隶属于中书省。
明清时期大体属河南省,复为“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

近现代史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安阳仍为彰德府治所。1913年改彰德府为安阳县,属河南省豫北道(1914年改为河北道)。1927年,道级行政区被废除,安阳县归河南省直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阳,成立安阳市;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市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归河南省,仍为省辖市。1983年,国务院决定把安阳县、林县、濬县、汤阴县、淇县划归安阳市,实行以市带县体制。1986年2月,河南省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淇县、濬县划归鹤壁市,将濮阳市属的内黄县、滑县划归安阳市。

地区文化

殷与邺,同位于太行山东麓漳洹沖积扇上,地域紧密相连。历史上,曾长期处在一个行政区域之内。它们的关係,如同关中平原的丰、镐、鹹阳、长安一样,一脉相承,密不可分。讲安阳的历史,就应该包括殷和邺的历史。
对于历史上两古邺城(河北省临漳县的旧邺城和河南省今安阳旧城,即新邺城)的关係,学者认为二者具有延续性与继承性。其地缘因素为殷邺一体或者说殷邺不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繫。
殷商时期,殷墟为国都(约公元前1378~前1106年)。至帝辛(纣王)时,疆域範围,东到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南至长江以南,东北到辽宁,已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邺地,相去殷都(今安阳市区小屯)20公里,为殷商王朝都畿地。武王灭纣,封武庚守殷祀,邺处武庚之殷地。
学者陈梦家曾指出: “邺上司马。《路史》以为上甲居, 今河南汤阴境。但所谓上司马和商之墓地似乎即今安阳小屯, 今小屯对岸有大小司空村⋯⋯邺若为大甲所居, 则邺即殷。”
至战国,魏文侯七年(公元前439年),曾一度定都于邺,以西门豹为邺令。秦统一六国后,始置安阳县。迄西汉初(公元前205年),省安阳县入汤阴县。时汤阴县属魏郡(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治邺县。从魏文侯七年至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439年至公元前195年),邺领殷(安阳)。
东汉建安九年(204年)至黄初元年(220年),曹魏曾定都邺。十六国时期 (335年至370年),后赵、冉魏、前燕,定都于邺。北朝,从534年至577年,东魏、北齐,定都于邺。
在邺为都城时期,殷地(安阳)均属魏郡、邺县管辖,实际上,是邺含殷。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焚邺城,徙相州、魏郡、邺县于邺南20公里之安阳城,邺失去当年的领导地位,政治中心移至安阳(殷)。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魏郡,邺县为相州附廓。隋开皇十年(590年),邺县迁回故邺城。唐贞观八年(634年)在故邺城西50步,筑小城为邺县治,结束了杨坚焚邺城后,邺县长期无固定治所的局面,然自此以后,相州治安阳(殷),邺为其属县。此为唐一代常制。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天章阁待制曾孝宽,察访(黄)河北,奏废邺县为镇,从此邺县降为镇。邺县西部、中部、南部入安阳,唯东部古邺城及其近处入临漳。于是,西起清凉山,沿今安阳县北岭之南,经彪涧之南,东至韩陵山北,此线以北,原邺县西、中南部,尽入安阳县。此后,无邺县者,近900年。
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相州为彰德府,府治安阳。金沿袭宋制,划相州为河北西路。元,改为彰德路,属中书省。明初,复为彰德府,改属河南布政使司。时彰德府下领安阳、临漳、汤阴、林县、武安、涉县、磁州,共6县1州。邺城故地,位于临漳境内,属彰德府辖。
清承明制,彰德府仍辖6县1州。雍正年间,划出磁州,割内黄来属。清末,彰德府属彰卫怀道,府治安阳,下领安阳、汤阴、林县、涉县、武安、临漳、内黄7县,邺属彰德府管辖。
及至近代,1912年1月,民国成立。1913年3月,全国废府州,存道县。废彰德府,存安阳县。原彰德府所辖7县,隶河南省豫北道(原彰卫怀道)。翌年,隶河北道。1932年8月,国民党南京政府在省下分区,设定行政督察专员及办事机构——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共领11县,即安阳、临漳、武安、涉县、林县、汤阴、内黄、汲县、滑县、濬县、淇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安阳为日军侵占。国民党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后迁往水冶、济源、林县、滑县、延津等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夺取胜利果实,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又抢占安阳城。其所领县,仍为原来的11县(含临漳),直至1949年5月6日安阳城解放。
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至1949年5月6日安阳城解放的1369年间,临漳一直为治所设在安阳的相州、彰德府(金称河北西路,元为彰德路,民初一度称彰卫怀道)管辖,故邺城为临漳县属地,亦属安阳管辖。由此可看出,殷(安阳)邺,实乃一体。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