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城》读后感_1000字
(2019-08-26 16:11:44) 读后感 -
《围城》读后感1000字
书自然是好书。
但我总提不起兴致翻开书,以至于前前后后读了一周才读完,我想这大概要归功于“方鸿渐”。
方鸿渐着实不是一个讨喜的男主人公,虚度光阴却又常后悔,后悔也不在点上。被解聘了后悔当初不该来内地教书,婚后家庭不和谐又后悔不该回上海。但转念一想,却发现这不正是映照我们生活中大多男男女女的现状吗?生活不合心意时,总是轻易地对自己遗以往的抉择予以否定,总是懊悔,不想其好处,也不思己过错,一心只想逃避。
后记中,杨绛提到男女主人公的特点。方鸿渐“兴趣很广,毫无心得”;孙柔嘉“毫无兴趣而很有打算”;
方鸿渐兴趣很多,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做事没有目的。出国留学,专业前前后后转了3个,最后学的中国文学,听起来觉得滑稽。如若让他选择,怕是哪个来的容易轻松,就是哪个了。假使有一天这条路上出现点坑坑洼洼,就又逃到下个道上了。
要我说,他最成功的大概就是交了“赵辛楣”这个朋友了。去教书,是他引荐的。被解雇后,方鸿渐又是托他关系在报社混日子。不愿在报社做下去,赵辛楣又大有帮他在重庆安排之意。
如果方鸿渐哪天醒悟了,回想以前,他可能就会意识到他运气算做很好的了。出国留学,没有见过面的未婚妻病死后,她家里父母仍是不疏远并给资助他不少资金留学,可惜他却虚度光阴,博士文凭是伪造的,连英文都不算作精通。去三闾大学教书,他是因赵辛楣的缘故聘的,到了之后因为没有博士文凭,说好的“教授”变成了“副教授”,其实也不算差。但他不作为,同事关系处不太好,英文教的也不太行,最后没收到聘书,说起来也怪不上别人。被解聘后回上海,又托好朋友的关系,得以在报社做事谋生。
说到上海,结婚后两个家庭的碰撞读起来最轻松。因为这一切太熟悉了,生活处处可见,一个个人物也生动的很。
除了这些,我还有一处感想颇深,想拿出来说一说。
“譬如我跟某人同意一件事,甚而至于跟他订个契约,不管这契约上写的是十年二十年,我定约的动机总根据着我目前的希望、认识以及需要。不过,‘目前’是最靠不住的,假使这‘目前’已经落在背后了,条约上写明‘直到世界末日’都没有用,我们随时可以反悔。”
正值当下遇到的一些事情,所以感想颇深。任何约定达成之时,必然是彼此之间足够的信任而催生出的结果。但在约定期限内,我们的希望、认真与需求都可能发生变化,约定双方也承担此种风险。
想来是受书中些许文言文的影响,我的这篇读后感写起来也很是文绉绉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