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0-01-09 08:10:53) 百科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于2003年,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自动化系计算机教研室和学校的计算机中心。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时间:2003年
  • 前身: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 教职工:96人

学院简介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有教职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教授9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具有硕士学位57人;其中包括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院士工作室,校企联合的智慧型降噪技术研究中心;一个计算机湖北省实验教学示範中心;计算机套用技术、智慧型技术、计算数学等3个研究所;均为湖北省智慧型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依託单位。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方向)、软体工程、网路工程、智慧型科学与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软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二级学科硕士点,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为省级重点学科。有在校本科生1381人,硕士生44人。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有湖北省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承担武汉工程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成两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重点课程。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共承担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8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励三等奖1项;累计科研进帐达到800万元以上;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重要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 检索收录200余篇次。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承办、协办大型学术会议3次,邀请10名余国内外知名教授来学院讲学、访问,派出10余人留学、科研合作和考察访问。
学院以“IT文化节”为代表的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以“计算机实践服务中心”、“计算机爱好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代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服务师生、服务社会,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各大赛事中成绩优异。其中包括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赛国家级奖励、省级奖励多项。本科生申请3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开展的公益活动在校内外有较好影响。
作为大学生创新实践与科学技术研究紧密结合的平台,学院机器人足球队自2002年以来,先后在汉城、维也纳、釜山、新加坡、多特蒙德、旧金山、青岛、仁川等地的机器人世界盃比赛中,连续十年共11次荣获世界冠军。
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历年来均有学生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学府深造;毕业后申请留学的人员也逐年增加;进入华为、百度、新浪、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银行和证券金融机构体系、中软国际、金山软体等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企业,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实现高端就业的同学也越来越多。还有学生积极投身国防事业,积极参与资教活动。

学院机构

党政管理

学院党委
党委书记:鲁晓君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学院领导合影学院领导合影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火利 负责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学院行政
院 长:王海晖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副院长:何成万 负责研究生教学、实验室建设及科研工作
副院长:黄巍 负责本科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工作

机构设定

学院办公室
主任:熊凡
学院教学管理科
教学干事:刘军、蔡敦波、刘玮、卢涛
学院科研、学科管理科
负责人:卢凌燕
学生工作办公室
主任:王剑
学院团委
书记:王剑
教研室(中心)主任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庄朋
计算机工程教研室:徐国庆
智慧型科学与技术教研室:蔡敦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徐银霞
软体工程教研室:易国洪
网路工程教研室:赵卿松
信息技术教研室:刘军
实验中心:罗克
教工党支部书记
教工第一党支部
教工第二党支部
教工第三党支部
教工第四党支部
学院工会
主席:刘昌辉
委员:刘晓华、曾令美、章瑾、吴静、姚峰、熊凡
学院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海晖
委员:何成万 吴云韬 刘宝忠 李伟波 金国祥 王庆春
秘书:卢凌燕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兼学院教学督导组)
主任委员:王海晖
副主任委员:李伟波
委员:何成万 刘宝忠 金国祥 刘大革 蔡琼 郑更生 张 俊
秘书:熊凡
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
主任委员:王海晖
委员:孔海霞何成万吴云韬刘宝忠李伟波金国祥郑更生张俊
秘书:熊凡卢凌燕

师资队伍

学术团队

计算机及其智慧型化科研创新团队
责任教授:张彦铎
特聘教授:吴云韬
行政助理:何成万
学术带头人:王海晖 刘宝忠 金国祥
学术骨干:刘昌辉 郑更生 冉全 赵彤洲
学术团队成员:赵卿松、李迅、胡宏银、姚峰、邬少飞、赵世平、刘军、刘黎志、张琴、孙爱蓉、谭云松、肖利芳、徐国庆、明岸华、陈向阳、刘晓华、邓峰
校青年学术骨干:郑更生、刘军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
责任教授:刘宝忠
教学骨干:李晓林 刘大革 谢芳 罗克 曾令美
行政助理:庄朋 姬涛
成员:徐俊武 陈青 周启生 章瑾 郭炜 李翠红 刘菲 孙玉昕田红梅 伍庆华 江红 方晖 孙宏斌 余秋惠

学者教授

张彦铎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套用专业博士生导师、武汉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任武汉工程大学副校长、智慧型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及其智慧型化科研创新团队责任教授,兼任中国人工智慧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国际机器人足球联盟中国分会华中地区召集人,IEEE和ACM会员,湖北省第十二届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
主要科学研究领域为智慧型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套用开发,研究方向包括智慧型计算(最佳化)、机器人路径规划、多机器人协作、类人机器人、智慧型检测、仿真系统等技术。参与、完成和主持的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其中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集体二等奖1项,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多项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进入三大检索30余篇。
王海晖,教授,博士。
专业: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
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图像识别与人工智慧研究所
现任职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人工智慧学会智慧型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武汉分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图像理解与识别、计算机控制技术、智慧型计算等。
科研项目:共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画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资助计画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以及一批企业委託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教学工作:自2004年进入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以来,先后承担8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讲授任务。教学质量优良,学生评教结果一直居计算机学院前列。主要讲授的课程有:数字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模式识别技术与套用等。其中,作为课程负责人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同时,还积极参加了多门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获武汉工程大学2005~2006年度教学优秀奖三等奖。
教学研究:共主持或参加了多项校级及以上教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十余篇;2007年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所参与的一项教研成果2007年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何成万博士(后),教授。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智慧型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7年获日本北海道大学信息工学科硕士学位,2005年获武汉大学软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软体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2000年在日本的软体公司从事软体研究和开发工作,2000年回国到武汉工程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日本软体企业委託开发项目等。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0余篇次。主要从事软体工程及软体开发环境、软体复用及软体构件技术、语义Web、知识发现与数据採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吴云韬,教授,博士(后)。2008年3月受聘为武汉工程大学“工大学者计画”工大学子特聘教授,2009年4月入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画”楚天学子特聘教授,任研究生处副处长,曾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兼智慧型机器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负责人承担一项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画项目和一项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画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曾先后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项(独立申报)、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首届研究生“学术十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06年度发表论文先进个人、武汉工程大学08、11年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等。主要研究兴趣为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中的信号检测和参数估计、智慧型信息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分析、无线感测器网路中的定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伟波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1982年1月江西理工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99年6月武汉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82年2月-2003年7月在湖北纺织建筑设计院从事CAD软体研发和技术管理工作,正高级工程师职称,其中1992年6月-1993年9月日本东京地基基础谘询公司从事GIS软体研发工作。2003年8月调入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本科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工作。
王庆春教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电力与自动化系,毕业留校后被分配到计算机系计算机教研室任教。1979年调入武汉化工学院(现武汉工程大学)任教至今。1996至1997年在武汉大学软体工程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国内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体工程与自动程式设计。
刘宝忠教授,1995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与光电子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多年来,一直从事工业控制与检测和计算机套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是专业学术带头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主持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能力。
金国祥教授。武汉大学基础数学博士研究生;武汉大学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起为硕士生导师,招收过3 届硕士研究生。讲授过以下研究生课程:Fourier分析与套用,数值分析,泛函分析,抽象代数,解析函式边值问题等。1997、2005、2010年三次主持并完成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在三角插值、奇异积分方程数值解法诸方向上作过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把数学成果套用到随机共振的研究中,有关成果发表在《物理学报》、《中国物理B》等刊物上。2007年获襄樊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

专业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工程方向)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体系统及套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总量稳中有增,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更加宽泛,需求主体也悄然变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需求不减,但竞争激烈。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广泛运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人才需求平稳增长,但需求层次明显提高。水利、能源、建筑、医疗、新闻、出版、广告、旅游等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变化。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製药、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热点。据统计,全国税务、工商、财政、公安、海关、外贸等系统,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足4%。
有教师13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楚天学子及工大学子1名。博士2名,再读博士4名。硕士及以上人员13名。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强,能较好满足本专业学科及教学工作需要。
网路工程专业
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与网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网路规划设计及计算机网路安全防护能力、具有网路维护与管理专长、能从事网路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套用类型的人才。
学生学习数字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网路规划与设计、网路协定、网路编程、网路互联技术等知识,重点掌握网路工程设计和规划、网路系统集成、网路管理和网站设计等知识。
毕业生能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知识: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所需要的数学和技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网路工程设计与规划的方法和技能,掌握互连网套用系统开发技术,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2.能力:对所学知识具有综合套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善于用文字和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工作的能力和竞争能力。
3.素质: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质。
毕业生毕业后可从事网路套用系统开发、网路系统设计规划、网路系统集成及计算机软、硬体在企事业单位办公中的套用等方面工作。
有专任教师8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7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
1.专业特色
以信息技术套用为核心,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重点研究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培养具备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牢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具备创造性地套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于信息系统构建和集成的能力,具备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技术管理专长,能从事企业信息管理、套用系统集成等工作的工程套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牢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建集成最佳化的信息系统,并能有效维护和管理其运行的能力。培养学生鉴别和评价当前流行和新兴技术并能根据用户需求评估其适用性的能力,良好的人文科学素质、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2.就业领域
设定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技术管理培养方向。以主流信息系统为基础,注重理论教育和套用技能培训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套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够熟练套用国内外企业信息系统,结合企业实际,实施各领域的信息管理和集成工作。
3.师资力量
有教师13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11人,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在职博士研究生4人。主要从事资料库技术及套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面向对象软体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智慧型科学与技术专业
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智慧型和信息科学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在智慧型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跟蹤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够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智慧型信息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使用智慧型科学与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了解人工智慧的理论前沿、套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接受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锻鍊。以智慧型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武汉工程大学机器人足球项目在国际国内屡获冠军,形成武汉工程大学一大特色和优势,并在智慧型机器人和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培养方向。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方向)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数理基础,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体系统及套用知识,基本具备本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践技能,并具备良好外语运用能力的计算机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强调学生专业基础的夯实,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计算科学、信息安全、计算机图形与可视化等特色培养方向。
学制四年,授理学学士学位。
软体工程专业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体工程专业及套用知识,具有软体开发能力,具有软体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从事计算机软体项目的设计、开发、套用,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体工程专门人才。
学生在专业方面主要学习软体工程方法、软体系统开发、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体开发管理、软体测试、软体质量保证等课程,重点掌握软体开发、软体项目管理和软体测试等知识。
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

硕士点简介

1.一级学科硕士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下设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计算机软体与理论(081202)、计算机套用技术(081203)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主要研究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向和学术前沿,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计算机系统与网路系统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及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路、信号与信息处理、智慧型机器人系统。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081202)
计算机软体与理论主要研究软体开发和使用过程中的软体理论、方法和技术。
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软体与理论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向和学术前沿,掌握计算机软体与理论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计算机软体领域的创新研究及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体工程与软体方法学、语义Web与本体技术、软体分析与测试、软体需求工程。
计算机套用技术(081203)
计算机套用技术主要研究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套用原理和技术。
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计算机套用技术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向和学术前沿,掌握计算机套用技术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计算机套用系统领域的创新研究及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智慧型计算理论与套用、资料库系统、计算机过程控制。
2. 一级学科硕士点 软体工程(0835、工学)
软体工程以提高软体质量和降低开发成本为目标,研究软体开发过程、方法和软体工具等内容。
培养具有坚实的软体工程领域的理论基础,掌握软体工程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向和学术前沿,掌握软体工程的专业知识,能够进行软体工程领域的创新研究及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体体系构件与软体复用、软体开发环境与工具、软体项目管理、可视化软体与图像处理技术、智慧型计算与软体、嵌入式软体及套用。
3.二级学科硕士点 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081104、工学)
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是在信号处理、人工智慧、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该学科以各种感测器为信息源,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探索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慧型特性的系统或装置,以提高系统性能。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套用价值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分支。
培养具有坚实和系统的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模式识别与智慧型系统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具备从事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人工智慧、智慧型控制、智慧型感测系统、智慧型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慧型机器人系统、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信号与信息处理、智慧型网路及软体工程、知识发现与数据採掘等。
4.二级学科硕士点 计算机套用技术(077503、理学)
主要研究如何用计算机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科学,它的核心是提出和研究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高效而稳定的算法。高效的计算方法与高速的计算机是同等重要的,计算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已与理论分析、科学实验共同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计算数学主要研究与各类科学计算与工程计算相关的计算方法,对各种算法及其套用进行理论和数值分析,设计与研究用数值模拟方法代替某些耗资巨大甚至是难于实现的实验,研究专用或通用科学工程套用软体和数值软体等。计算数学与其他领域交叉渗透,形成了诸如计算力学,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生物等一批交叉科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及其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套用。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积分方程的数值解法、信息安全、智慧型计算、计算机网路与资料库系统、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
5.专业学位硕士点 计算机技术(085211)
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套用技术,熟悉现代计算机软硬体平台和网路开发环境,了解相关的边缘学科。能够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研究和套用课题。具备较强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以团队形式进行系统套用项目开发的实际能力以及较强的外语文献的阅读与分析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求实的科研作风,能胜任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体工程、智慧型计算理论与套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路、资料库系统、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智慧型机器人系统、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信号与信息处理、知识发现与数据採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