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

(2021-06-10 18:20:00) 百科
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

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原机车车辆工程系电力机车专业发展而来。

197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工程系併入上海铁道学院成立机械系。

1981年6月,机械系改为机电系。

1984年5月,电气工程系在机电系基础上成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
  • 英文名: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Tongji University
  • 创办时间:1984年5月
  • 类别:公立
  • 所属地区:上海

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原机车车辆工程系电力机车专业发展而来。
195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运输起重机械製造系正式成立电气机车专业和电气机车教研室。1960年,运输起重机械製造系因专业调整改为机车车辆工程系,设有电力机车等3个专业,5年制本科。
197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工程系併入上海铁道学院成立机械系。
1981年6月,机械系改为机电系。
1984年5月,电气工程系在机电系基础上成立,设电传动专业。同年9月,根据教育部统一专业目录,电传动专业改称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
1985年9月,电气工程学增设电器和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专业,2年制专科。
1987年9月,电气工程系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专业改为4年制本科。
1990年9月,电气工程系增设供电工程专业,4年制本科。
1995年5月,上海铁道学院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併成立上海铁道大学。电气工程系整建制併入保留原名称。
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併。同年8月电气工程系整建制併入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保留原名称,本科专业设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005年,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师资力量

电气工程系以强电套用为特色,强弱电结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套用并重,拥有一支业务素质高、爱岗敬业、创新争先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40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正教授6人,副教授(含高工)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博士生导师6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人、上海市跨世纪人才计画1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1人。
所有教师均毕业于电气工程及其相关领域,来自于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其中28%的教师具有在海外工作或学习的经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分布合理,发展态势良好。

人才培养

电气工程系注重本科生培养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紧密衔接,形成了工程套用、技术研发、学术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电气工程系培养具备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获得良好的工程师培养训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具备从事电力系统、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与控制、轨道交通、系统仿真以及建筑电气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能力,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宽口径、综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电气工程系积极拓宽国际合作渠道,探索联合培养模式,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义大利、日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及本科生的交流互换学习,已有较多本科交换生在法国、芬兰、义大利等国学习。
电气工程系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特色,密切关注电力行业、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并将之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全过程。培养的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广、综合素质高、爱岗敬业,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上佳的就业去向与很高的就业率。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更多学生已成为本专业领域的技术与管理精英,赢得了上好的社会口碑。

教科研概况

学科建设

电气工程系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培养博士生。拥有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具有较完善的科研、实验条件。

学科支撑平台

电气工程学科试验研究平台
新能源利用与新型电气装备研究平台
电力系统保护与监控研究平台
车辆电力电子与传动系统研究平台
轨道涡流制动试验研究平台
轨道交通仿真驾驶与控制研究平台

科学研究

本学科为适应智慧型电网、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需求,在新能源利用及电气装备、电气绝缘与电力设备诊断、电力系统保护与监控、电力电子与牵引自动化、传动控制与系统仿真、智慧型配电网与微网等方向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近5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级项目18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年科研经费达800万元以上;目前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画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画、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火炬计画、上海市科委科技项目、上海市经委科技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浙江省科技计画项目、铁道部科技发展计画、上海市轨道交通科研专项等。
近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铁道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100余篇;出版学术专着和教材1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利用与新型电气装备;电气绝缘与电力设备诊断;电气设备检测与控制;电器智慧型化;电力系统保护与监控;分散式发电与微网;智慧型配电网;牵引供电与仿真;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新能源控制技术;电力电子与牵引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源技术;新能源变换与系统集成技术;电气系统的智慧型控制与套用技术;传动控制与系统仿真;列车网路与牵引控制;计算机仿真与控制等。

国际合作

在对外交流方面,电气工程系加强同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邀请国外知名学者与专家来校讲学。如韩国LS产电汽车电子研究所所长林钟德、Ryerson University吴斌教授、日本熊本大学Takashi HIYAMA教授、英国Leeds大学TX Mei教授、英国Strathclyde大学KL Lo教授、义大利Politecnico di Torino大学Mario Milanese教授等。同时,鼓励教师及研究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近年来有2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扩大了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本系还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的合作,到国外交流、学习的学生逐年增加。
目前,该系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义大利、日本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

获奖成果

序号
项目名称
获奖名称
等级
获奖时间
1
综合保护测控装置及分散式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2007
2
体外特高频感测的GIS局部放电线上检测、定位和诊断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6
3
基于工业乙太网的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2005
4
聚合物绝缘电老化的电荷陷阱理论及其套用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2005
5
电类专业计算机课程链的建设
上海市教委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
三等奖
2005
6
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
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奖
优秀奖
2005
7
ZQBZ-400/1140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真空磁力起动器
国家安监局安全生产科技成果奖
三等奖
2004
8
线性轨道涡流制动试验台
中国铁道协会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2002
9
北京捷运DK16A型DA11型电动列车司机驾驶模拟器设备研製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1
10
捷运一号线车辆IGBT静止辅助逆变器研製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2001

系部领导

总支书记:金立军(兼)
总支副书记:张明锐
系主任:牟龙华
系副主任:朱琴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