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湖南资水以西、贵州东部、广西三江一代,历史上称之为“武陵郡”。武陵有五溪,山峻林幽幽,川深濑急,曾是“槃瓠诸部”聚居之地。公元48年,东汉名将马援以六十二岁高龄率师南征,因武溪“水疾,船不得上”,终于在次年盛夏染疾身亡。马援病没前,曾作歌一首,令门生爰寄生“吹笛以和之”,歌辞极为哀切——“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武溪多毒淫!”这歌后来便题为《武溪深行》,又称《武陵深行》。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武溪深行
- 创作年代:南朝梁
- 文学体裁:五言古风
- 作者:刘孝胜
作品全文
武溪深不测,水安舟复轻。
暂侣庄生钓,还滞鄂君行(1)。
棹歌争后发,噪鼓逐前征。
秦上山川险,黔中木石并(2)。
林壑秋籁急,猿哀夜月明。
澄源本千仞,回峰忽万萦(3)。
昭潭让无底,太华推削成。
日落野通气,目极怅余情(4)。
下流曾不浊,长迈寂无声。
羞学沧浪水,濯足复濯缨(5)。
注释
(1)武溪:又称武江,古称武水,发源于湖南临武县,流入广东称北江,又合桂水为珠江入海。属山地河流,两岸高山峡谷,滩多水深流急。不测:不能测量,难以测算。水安:水安静。河水平静。复:又。再次。重複。暂侣:暂且作为侣伴陪同。庄生钓:又称‘濮水垂钓’。典出《庄生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生,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道学主要代表人物,战国中期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还:又。再。滞:滞留。阻滞。鄂君:鄂君子晰,楚王母弟,官为令尹,爵为执圭。越人悦其美,因作《越人歌》而赞之。后因以‘鄂君’为美男的通称。行:行程。行船。
(2)棹zhào歌:行船时所唱的歌曲。指《棹歌行》。争后发:竞争最后发声。噪鼓:喧噪的鼓声。逐前征:追逐前面出征的舟船。秦上:秦地的陇上。秦国的上郡。山川:名山大川。指山岳江河。黔中:战国时楚国设定黔中郡。辖今湖南西部及毗连的川黔区域。木石:树木和山石。并:并生共长。
(3)林壑:山林和沟壑。秋籁:秋天的美妙乐声。犹秋声,秋风之声。籁,古代一种管乐器,三孔。《说文 竹部》‘籁,三孔籥yuè’。代指美妙音乐声。猿哀:猿猴哀鸣。夜月:夜间的月光。澄源:澄湛清澈的水源。澄,水静而清。本:原本就有。千仞:一千仞高。形容极高或极深。仞,古代测量高度和深度的计量单位。一仞约合周尺八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回峰:迂迴旋转的山峰。忽:忽然,迅速地。万萦:一万次地萦绕。
(4)昭潭:潭水名。在湖南长沙县南昭山下。相传周昭王南征不复,没于此潭,故名。让:礼让,谦让。谦虚。无底:(才会)深不见底。形容极深。太华:山名。即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县南,因其西面有少华山,故又称太华山。推削成:推积砍削而成。日落:日头落山。野:山野,旷野。通气:使空气流通,通风。谓气脉通达。目极:极目远望。目光所到的极点。怅余情:惆怅我的情怀。余情。剩余的情绪或情感。我的情怀。
(5)下流:底下的河流。指河水的下游。曾不浊:不曾浑浊。曾不,不曾。曾经并不浑浊。长迈:远行。长远地前行。大步前进。三国魏曹丕《叙征赋》‘遵往初之旧迹,顺归风以长迈。’寂无声:寂静得毫无声音。羞学:羞愧于学做。沧浪:古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夏水诸说。汉水下游。《书经 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濯zhuó足:淋水洗脚。后以比喻清楚世尘,保持高洁。濯,淋浴。濯缨:濯洗冠缨。后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语本《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沌意:并,同押古韵下平声八庚。急,古韵入声十四缉。浊,古韵入声三觉。
作品赏析
五百年后,梁代着名诗人刘孝绰之五弟孝胜,任蜀郡太守,大约有机会浏览过武溪一带。这首诗即以古歌为题,描摹了武溪的山水幽险之景。诗有开头六句,以“武溪深不测”领起,叙乘舟进入武溪之初的感觉。武溪之深早已闻名遐迩,不禁令诗人视为畏途。然而在起初,那溪水似乎还较为安闲。诗人以一叶轻舟顺溪而行,不禁思绪悠悠,想起了庄子钓于濮水的景象,那悠闲自得的意态,大约恰与此刻的诗人相近吧?还有楚王的母弟鄂君子皙,千年前泛舟清波,摆桨的越女惊喜地唱起了“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知不知”的动人情歌。这清溪泛舟的情境,不正与当年的鄂君相似吗?连耳畔也仿佛还有那悦耳歌韵的萦绕。随着溪水的蓦然变疾,船尾传来榜人的激昂“棹歌”,诗人的想像也随之一变:这会儿浮现于眼际的,已是马援当年的南征景象,溪流上似有数百条征船,鸣鼓争流向前方竞逐而进。这六句化用典故,将“庄生钓”、“鄂君行”的古事,与诗人初入武溪的实境融为一片,以表现“水安舟复轻”的悠闲美好意兴。节奏之舒缓,正与思绪之悠悠相谐。而后节奏加快,以“噪鼓逐前征”的幻境,写舟行忽疾的情状,全诗由此转入第二层——描述武溪的山水之险。
与第一层的写景多作浮想之语不同,第二层的描绘,适应武溪峻险深幽的特点,更多採用了渲染与映衬的笔法。“秦上山川险,黔中木石并”,叙沿途的山川峻清之貌。“秦上”,指陇西一带,汉分置秦州,晋徙治所于上邽,故称。“黔中”即汉之武陵郡。秦上的山川之险,历来为兵家所惊叹。这两句即以秦上山川映照武溪,在惊叹的呼声中,表现诗人舟行武溪而疑为置身秦上的错觉;再俯身览察溪中,才发觉那水石之清澄,又绝非秦上山川可及。此时正值秋季,湍急的溪流自那深林遮蔽在山壑之间奔泻而下,本已令人惊心;倘若是在月夜幽照之间,谛听那此起彼伏的猿啼之音,更好增添一种凄切恐怖之感。沿着清亮的溪流回首远眺,它的源头竟是峭壁千仞的山崖。当其萦迴于山峦之间时,那千嶂万峰也仿佛浮蕩盘旋。这就是“澄源本千仞,回峰忽万萦”二句所展示的武溪奇境。目睹这样的峻峰深溪,诗人忽又生一奇思:“昭潭让无底,太华推削成。”“昭潭”在湖南长沙市南、湘潭县北,乃为湘水最深处。倘若与此水深“无底”的武溪相遇,恐怕也要退让三分?“太华”即西岳华山,《山海经.西山经》称它“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这武溪之山,难道正与峻高无比的太华山一样,乃是造化运巨力推排、砍削而成?上述八句,综合运用映衬、渲染、夸饰之语,极写武溪山川峻险、幽深、曲折之貌,不仅绘景如画,而且强烈地抒写了诗人身历其境的惊诧与嗟叹之情。笔姿天骄,思致奇幻。
诗之最后六句为第三层,节奏忽又趋于纡徐。这时,诗人的小船已经进入了武溪的下游。从险崖深川中飞驰而出,陡然见有一片原野展开在眼前,诗人顿觉心旷神怡,清新的水气正向四处扩散,圆圆的落日,映照着苍茫的田野。再看那武溪之水,即使到了下游,竟还不改其清澄之质;潺溪的长流,正寂然无声地伸向远方。这景象是令人讶异的,当然也不免令诗人怅然沉思“羞学沧浪水,濯足复濯缨。”“沧浪”即汉水下游一段之名。春秋时期有一首《孺子歌》,歌咏过它的清、浊之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见《孟子.离娄篇》所引)。而今,诗人见到武溪,不管是在上游,还是在泻出山壑、泻入原野的下游,均清澄一色,绝不似沧浪之水那般,常有清、浊之时。这不禁令诗人从心底为之讚叹!他由此想到当年孔子对《孺子歌》的评论:“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那幺,人之处世,就应该如武溪这般,清白一世而不改其质;绝不能学沧浪水的时有浑浊,而自取“濯足”之侮。这充满怅惘之情的结尾,既是对武溪的讚美,亦是将全诗升华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它使读者豁然认识到武溪那清白不染的美好素质,而悠悠进入如何做人的深沉哲理思索之间......
作者简介
刘孝胜,南朝梁诗人。彭城(今徐州)人。刘孝绰第五弟。与弟刘孝先并善五言诗,见重于世。历官邵陵王法曹、湘东王安西主簿记室、尚书左丞,出为信义太守,公事免。复为尚书右丞,兼散骑常侍。聘魏还,为安西武陵王纪长史、蜀郡太守。太清中,侯景陷京师,纪僭号于蜀,以为尚书僕射。承圣中,随纪东出峡口,兵败被执,下狱。元帝宥之,起为司徒右长史。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被掳入北而卒。原有集,乱中亡佚。今存诗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