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蕨(学名:Drynaria roosii Nakaike)是蕨科,槲蕨属蕨类植物,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密被鳞片;鳞片斜升,盾状着生,边缘有齿。叶二型,基生不育叶圆形,厚乾膜质,下面有疏短毛。叶片深羽裂到距叶轴,裂片互生,披针形,叶脉两面均明显;叶乾后纸质,孢子囊群圆形,椭圆形,成熟有圆形孢子囊群,混生有大量腺毛。
分布于中国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台湾、海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附生树干或石上,偶生于墙缝,海拔100-1800米。越南、寮国、高棉、泰国北部、印度(阿萨姆)也有。
槲蕨的根状茎作为药材“骨碎补”使用,补肾坚骨,活血止痛,治跌打损伤、腰膝酸痛。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槲蕨
- 学名:Drynaria roosii Nakaike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 亚门:真蕨亚门
- 纲:薄囊蕨纲
- 亚纲:薄囊蕨亚纲
- 目:真蕨目
- 科:蕨科
- 属:槲蕨属
- 种:槲蕨
- 命名者及年代:Nakaike,1992
形态特徵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25–50厘米。根状茎粗壮;长而横走,密披棕褐色鳞片;鳞片线状钻形,边缘有不广卵形,长5–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40厘米,宽14–18厘米,具有狭翅的柄,羽状深裂,裂片7–13对,互生,阔披针形,长7–9厘米,宽2–3厘米,先端急尖或钝,下部羽片缩短,基部各羽片缩成耳状,厚纸质,绿色,无毛;叶脉明显,网状,粗而凸起。孢子囊群盖。孢子成熟期10–11月。
生长环境
生态环境:附生于树上、山林石壁上或墙上。性喜温暖阴湿环境,其肥大的根状茎由于有营养叶加以覆盖,因而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此草畏严寒,适合生长于排水性好的土壤中。
栽培技术
根据其附生习性,选取形态较好的枯木,开凿一条浅沟,将槲蕨固定在上面,也可按通常方法盆栽,但排水性要好,盆土可用腐叶土和炉渣各半配製,栽植要浅些,不要将营养叶埋在土中。养护以明亮散射光为宜,注意保持湿润。
主要价值
【异名】骨碎补、猴姜、胡狲姜(《本草拾遗》),石毛姜(《日华子本草》)、过山龙(《植物名实图考》),石岩姜(《草木便方》),石良姜(《分类草药性》),毛姜、申姜(张寿颐),毛贯仲(《青海药材》),马溜姜(《南宁市药物志》),碎补(《四川中药志》),毛生姜、鸡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药用部位】根茎。
【採集】冬、春採挖,除去叶片及泥沙,晒乾或蒸熟后晒乾,用火燎去毛茸。
【成分】槲蕨根茎含澱粉16.4%、葡萄糖5.37%,还含柚皮甙(Naringin)。
【炮製】
骨碎补:去净泥沙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乾。
砂炒骨碎补:取沙子置锅内炒热,加入骨碎补,烫炒至鼓起,毛呈焦黄色,迅速取出,筛去沙,放晾后除去毛即成。
《雷公炮炙论》:“凡使骨碎补,採得后,先用铜刀颳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乾用。”
【性味】苦,温。
① 《日华子本草》:“平。”
② 《开宝本草》:“味苦,温,无毒。”
③ 《广西中草药志》:“甘微苦涩,温。”
【归经】入肝、肾经。
① 《纲目》:“足少阴。”
② 《本草求真》:“入肾,兼入心。”
③ 《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补肾,活血,止血。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
① 《药性论》:“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热下冷。”
② 《日华子本草》:“治恶疮,蚀烂肉,杀虫。”
③ 《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④ 《本草正》:“疖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
⑤ 《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症,泄泻,淋,遗精,脱肛。”
⑥ 《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
⑦ 《四川中药志》:“泄湿,通经。”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宜忌】
阴虚及无瘀血者慎服。
① 《本草经疏》:“不宜与风燥药同用。”
② 《本草汇言》:“如血虚风燥,血虚有火,血虚挛痹者俱禁用之。”
③ 《得配本草》:“忌羊肉、羊血、蕓薹菜。”
药材名:
骨碎补、毛姜、猴姜、申姜、爬岩姜、石岩姜
中文属名:
水龙骨
拉丁属名:
Drynaria
骨碎补、毛姜、猴姜、申姜、爬岩姜、石岩姜
中文属名:
水龙骨
拉丁属名:
Drynaria
化学成分
槲蕨根茎含柚皮甙(naringin),21-何帕烯(hop-21-ene),9(11)羊齿烯[fern-9(11)ene],7-羊齿烯(fern-7-ene,)3-雁齿烯(filic-3-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ng-masterol),採油甾醇(campesterol)及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环木凤梨甾醇-乙酸酯(cycloardenyl acetate),环水龙骨甾醇乙酸酯(cy-clomargenyl acetate), 环鸦片甾烯醇乙酸酯(cyclolaudenylacetaet),9,10-环羊毛甾-25-烯醇-3β-乙酸酯(9,10-cycloanost-25-en-3β-yl acetate)。崖姜蕨根茎含21-何帕烯,13(18)新何帕烯[neohop-13(18)-ene],9(11)-羊齿烯,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及四环三萜类化合物:环木凤梨甾醇乙酸酯,环水龙骨甾醇烯醇乙酸酯,环鸦片甾烯醇乙酸酯,9,10-环羊毛甾-25-烯醇-3β-乙酸酯。
选方
⑴治牙痛:鲜槲蕨一至二两,(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铁器打、煮。(《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⑵ 治肾虚耳鸣、耳聋,并齿牙浮动,疼痛难忍:骨碎补四两,怀熟地、山茱萸、茯苓各二两,牡丹皮一两五钱(俱酒炒),泽泻八钱(盐水炒)。共研为末,炼蜜丸。每服五钱,食前白汤送下。(《本草汇言》)
⑶ 治打扑伤损:胡狲姜不以多少,生姜半之。上同捣烂,以罨损处,用布帛包,乾即易之。(《百一选方》)
⑷ 接骨续筋:骨碎补四两,浸酒一斤,分十次内服,每日二次;另晒乾研末,外敷。(《泉州本草》)
⑸ 治挫闪:骨碎补二两,杵烂,同生姜母、菜油、茹粉少许,炒敷患处。(《闽东本草》)
⑹ 治关节脱位、骨折:在关节复位或正骨手术后,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捣烂,加麵粉适量,捣麵糊状,敷伤处,二至三日换药一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⑺ 治跌打损伤,腰背、关节酸痛:槲蕨(去毛)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⑻ 治阑尾炎:鲜槲蕨(去毛)八两,切碎,加大血藤五钱,红枣四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⑼ 治斑秃:鲜槲蕨五钱,斑蝥五只,烧酒三两,浸十二天后,过滤擦患处,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