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北郊杨家湾,位于五家岭之西,李家湖之东南。1954年8月,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清理工作队经过7天的时间完成清理工作。
竹简出土于左边箱内的直径34厘米的大漆盒内。竹简放在大漆盒内铜镜的下面,色褐黑。竹简外面用绸子包裹着,出土时因绸带腐朽,已散乱。
竹简72支,该墓未曾被盗,因而竹简保存比较完好。但文字已模糊不清,能看出文字的共有50支简,其中13支简文字模糊,有37支简的文字略为清晰。
简长13.5—13.7厘米、宽0.6厘米。在上端4至4.1厘米,下端3.5至3.6厘米处刻有繫绳的缺口。
竹简文字写2字者4支,其余每简只有1字。用墨写的文字,大部都写于竹黄的一面,也有个别写在竹青一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杨家湾楚简
- 年代:战国晚期中段
- 出土时间:1954年
- 出土地点:长沙杨家湾6号墓-长沙楚墓M569
- 数量:72支
- 材质:竹质,墨迹
- 书体:楚系文字,篆书
楚简详述
竹简内容
竹简简文与入葬的随葬器物不能一一对号,而且又无器物数量记载,因此与一般常见的《遣策》不同。其性质待考。
杨家湾楚简出土时的状况

墓主人
墓主人是女性,年龄未超过30岁。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中段。
楚简发表
1954年第12期《文物参考资料》上发表了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撰写的《长沙杨家湾M006号清理简报》一文。1957年《考古学报》第1期上又发表了该委员会写的《长沙出土的三座大型木椁墓》一文,其中也刊布了杨家湾M006号的竹简情况和部分照片。
《长沙楚墓》封面

1995年齐鲁书社出版的由商承祚编着的《战国楚竹简彙编》一书中收录了该墓出土的有字竹简及商承祚的摹本,并对个别可识文字作了简单的考释,计37个竹简号。200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长沙楚墓》报告,发表了杨家湾楚简的照片和部分释文。
楚简研究
杨家湾楚简每简仅书一二字,又多,漫漶难辨,性质最费推敲。李学勤在1959年发表的论文中写道:“从体例上看,它不像遣策,而像字书。”中山大学的学者将当时所见得七批楚简分作竹书、疾病等杂事札记、遣策和其他四类,杨家湾楚简即划入“其他”,认为:“这项竹简的性质目前还难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战国楚竹简概述》,1978年)在具体考释中,中山大学的学者则一再指出简文与同墓所出的俑有关(《长沙杨家湾六号墓战国楚竹简考释》1977年油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