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宇远,广东台山人。美术本科学历,对诗、书、画、印有一定研究,和国内画坛名家多有交流。现为广东台山市书画院负责人、杨善深艺术研究会会员、岭南画派传人、台山美协创作室负责人、《台山画廊》副主编。个人作品多为企业、画廊、个人收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杨宇远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 性别:男
简介
杨宇远很小就被岭南画派大师杨善深称为“这孩子画画很有天份,值得培养” 。他7岁习画,在乡镇、学校已有画名,高中、大学选择美术专业,毕业参加工作都是和绘画艺术有关。多年来,不管生活怎样改变,他从没有放弃自己的绘画艺术追求,用真诚和真爱去描绘自己的梦想!他就是岭南画派传人、江门市画院理事、台山书画院院长杨宇远。
杨宇远是台山赤溪象岭村人,是岭南画派大师杨善深的艺术传人。多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类大型的展览并获奖,一些作品被画廊、企业和个人收藏。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杨宇远说,爱上绘画是自己不解的情结,就是因为这种“爱”伴随他风风雨雨走过了20多年。回首往事,在艺途跋涉中,走了太多的弯路,已记不清了,失败的懊恼,成功的喜悦,常在心中渗和。不经风雨怎见

彩虹,只要自己一步一脚印走过来,深信有耕耘定会有收穫。
杨宇远生活在农村,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电视节目看,也没其它娱乐,在帮父母做好家务的时后“狂乱涂鸦”和感受家乡灵山秀水是他最好的“消遣”了。
“我比别人有一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我生在象岭村杨家,我的宗亲杨善深是我的叔公。我很小就知道他画画很出名,但不知道他是大师那幺出名的人。因为他自从17岁就离开家乡,几十年来都没有回来过。我们客家人有一个情结,对家乡是不能淡忘的,因此,他时时向身边的人打听家乡的情况,看看家乡还有什幺亲人。”
杨宇远说,1989年,杨善深大师派他的一个学生回到他的家乡,用录像机把家乡的情况拍了下来,看到家乡一条村很完整,什幺都有,男耕女织,孩子上学,并不是他想像的那样,大为感动。当时他已80多岁了,于是想在杨家收一个艺术传人。当时村里人连饭都吃不饱,工作的工作,挣钱的挣钱,哪有心思学艺术?“我父亲年轻时曾在乡里的文艺宣传队搞过宣传,画了不少画,也有点名气,但他不是科班出身。父亲当时已近40岁了,既顾家又要学画画,这是不可能的。我当时正在读国小五年级,我用测验纸临摹过齐白石等名家很多画作,拿给叔公的学生看,他感到很满意,就把我的这些‘作品’带回香港给叔公看。当时叔公就说我这个小孩值得培养,并从香港为我寄回画册和宣纸鼓励我画画。”后来,杨善深移民加拿大,但他与杨宇远一直有联繫。自此,杨宇远就走上了一条画画的艺术之路。
和很多从事艺术的人一样,杨宇远的艺术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别人看来,他的起点很高,但实际上,杨宇远没有机会在远万里之外的叔公处亲聆教悔,所以杨宇远一直不敢向人透露他与杨善深的关係。“我认为自己水平还不够,不能给他老人家丢脸,所以我拚命的充电学习。”虽然如此,但杨宇远却得到杨善深一个真传——“你的老师就是生活,你要多看一些古代的画册和好的画展,这对你很有帮助。”他觉得叔公的话很有道理。“老师有很多阶层,我觉得不同时期的老师就好像一座高山,但当你登上这座山的山顶后,你又觉得另一座山又是你的老师,但老师毕竟是老师,他们在我的艺术道路上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所以我从来没有忘记他们。”在杨善深的艺术影响下,杨宇远的画技日渐成熟。无论是读高中,还是念大学和出来工作,他每个时期都有佳作参加各种画展和获奖,有的还被收藏。
杨宇远生活在农村,当时条件很艰苦,没有电视节目看,也没其它娱乐,在帮父母做好家务的时后“狂乱涂鸦”和感受家乡灵山秀水是他最好的“消遣”了。
“我比别人有一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我生在象岭村杨家,我的宗亲杨善深是我的叔公。我很小就知道他画画很出名,但不知道他是大师那幺出名的人。因为他自从17岁就离开家乡,几十年来都没有回来过。我们客家人有一个情结,对家乡是不能淡忘的,因此,他时时向身边的人打听家乡的情况,看看家乡还有什幺亲人。”
杨宇远说,1989年,杨善深大师派他的一个学生回到他的家乡,用录像机把家乡的情况拍了下来,看到家乡一条村很完整,什幺都有,男耕女织,孩子上学,并不是他想像的那样,大为感动。当时他已80多岁了,于是想在杨家收一个艺术传人。当时村里人连饭都吃不饱,工作的工作,挣钱的挣钱,哪有心思学艺术?“我父亲年轻时曾在乡里的文艺宣传队搞过宣传,画了不少画,也有点名气,但他不是科班出身。父亲当时已近40岁了,既顾家又要学画画,这是不可能的。我当时正在读国小五年级,我用测验纸临摹过齐白石等名家很多画作,拿给叔公的学生看,他感到很满意,就把我的这些‘作品’带回香港给叔公看。当时叔公就说我这个小孩值得培养,并从香港为我寄回画册和宣纸鼓励我画画。”后来,杨善深移民加拿大,但他与杨宇远一直有联繫。自此,杨宇远就走上了一条画画的艺术之路。
和很多从事艺术的人一样,杨宇远的艺术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别人看来,他的起点很高,但实际上,杨宇远没有机会在远万里之外的叔公处亲聆教悔,所以杨宇远一直不敢向人透露他与杨善深的关係。“我认为自己水平还不够,不能给他老人家丢脸,所以我拚命的充电学习。”虽然如此,但杨宇远却得到杨善深一个真传——“你的老师就是生活,你要多看一些古代的画册和好的画展,这对你很有帮助。”他觉得叔公的话很有道理。“老师有很多阶层,我觉得不同时期的老师就好像一座高山,但当你登上这座山的山顶后,你又觉得另一座山又是你的老师,但老师毕竟是老师,他们在我的艺术道路上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所以我从来没有忘记他们。”在杨善深的艺术影响下,杨宇远的画技日渐成熟。无论是读高中,还是念大学和出来工作,他每个时期都有佳作参加各种画展和获奖,有的还被收藏。
绘画为工作生活的“调心剂”
杨宇远说,工作以来,自己对“画家”这个概念越来越模糊,绘画创作不喜欢牵强,绘画成为工作、生活的“调心剂”。他认为,绘画能沖淡生活中的丝丝烦恼和对得失的计较,养成“淡然、恬静”的心境,这赏心乐事何乐而不为呢?当夜深人静,独坐居室,手捧古今中外的名家书籍,感受大家的风範和妙语,走进他们内心深处,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感悟他们的成功,他们的精彩,个人的思想便不断升华。当带着一颗“平常心”去看事物和感受大自然时,里面竟会有自己苦苦寻觅的一种东西。“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格调,在现实是不提倡的,“笔墨当随时代”,艺术也讲求“与时俱进”。
艺术人应有“三气”
承载着少年的梦想,背负着众人的期望,一路走来,杨宇远真正领悟到生活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而艺术并不是浪得虚名,而是一种境界。“大学毕业后,我也曾经想过要下海经商,乾广告行业,但我觉得这样下去对我的艺术之路不妥,所以我选择当老师。”
有人说:绘画就像“大杂烩”,有酸的、有甜的。“每有空闲,泡茗一壶,手握画笔在洁白的画纸上,描上心仪的色彩。此刻窗外的喧譁,工作的烦恼,统统都抛在九霄云外,不知是‘情景交融’,还是‘物我相忘’,心中便有一种‘意境’在胸中悠然而生…… ”
杨宇远在《画外杂谈》一文中,道出了他画画的一大体会。他也总结出人生的信条,他认为人生应有“三气”,第一,做人要有骨气,第二是有文气,第三是有豪气。“我觉得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的话,就算是你从事哪一行都不成问题了。”
杨宇远坦言,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除了努力之外,还要在努力,“我要感谢生活给予我这幺多的感受和感动。我要感谢身边的人,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有上进的决心。”虽然有了一些成绩,而作为岭南画派的传人,杨宇远认为,一个艺术人永远没有代表作。在很多人画侨乡碉楼的情况下,他打算画有特色的台山洋楼。“我正在构思,我画的格调将与别人有所不同,不能只停留在建筑的效果图上,要在颜色、构画和内涵上,能表达出一种思想和艺术传承。”
杨宇远爱好广泛,他喜欢书画艺术、文学和收藏鉴赏,他正努力筹办一个综合性的画展,在艺术道路上再添重彩
有人说:绘画就像“大杂烩”,有酸的、有甜的。“每有空闲,泡茗一壶,手握画笔在洁白的画纸上,描上心仪的色彩。此刻窗外的喧譁,工作的烦恼,统统都抛在九霄云外,不知是‘情景交融’,还是‘物我相忘’,心中便有一种‘意境’在胸中悠然而生…… ”
杨宇远在《画外杂谈》一文中,道出了他画画的一大体会。他也总结出人生的信条,他认为人生应有“三气”,第一,做人要有骨气,第二是有文气,第三是有豪气。“我觉得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的话,就算是你从事哪一行都不成问题了。”
杨宇远坦言,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除了努力之外,还要在努力,“我要感谢生活给予我这幺多的感受和感动。我要感谢身边的人,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有上进的决心。”虽然有了一些成绩,而作为岭南画派的传人,杨宇远认为,一个艺术人永远没有代表作。在很多人画侨乡碉楼的情况下,他打算画有特色的台山洋楼。“我正在构思,我画的格调将与别人有所不同,不能只停留在建筑的效果图上,要在颜色、构画和内涵上,能表达出一种思想和艺术传承。”
杨宇远爱好广泛,他喜欢书画艺术、文学和收藏鉴赏,他正努力筹办一个综合性的画展,在艺术道路上再添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