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鑫(1919~1942)又名陈世新,化名刘福桢,定远县定东乡(现更名为定城镇)滩塘陆人。
基本介绍
- 本名:陈世鑫
- 别称:陈世新、刘福桢
- 所处时代:民国二十一年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定远县定东乡
- 出生时间:1919
- 去世时间:1942
人物简介
陈世鑫(1919~1942)又名陈世新,化名刘福桢,定远县定东乡(现更名为定城镇)滩塘陆人。陈少时,勤奋好学,品学兼优。民国18年(1929年)入读私塾,民国21年由家乡私塾转定城曲阳国小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积极参加革命宣传活动,书写标语在定城大街小巷张贴,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这年,曲阳国小的团组织领导人蔡炳鑫叛变,多数团员被捕。陈世鑫潜回家乡,同牧童混在一起倖免被捕。事过后,他重返学校读书,并继续坚持革命宣传活动。陈世鑫在曲阳国小读书期间,曾拾到贵重物品交给校方,归还失主,失主十分感激,要给他5块银元酬谢,被婉言谢绝。
湖北说唱演员陈世鑫

人物经历
民国24年6月,陈世鑫由曲阳国小毕业考入合肥正谊中学。为了鼓励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坚持革命斗争,临行前,他给一位同学写一首五言诗:“同窗话朝夕,风雨手足情,河山关切处,共赴国难心。”
民国26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寇长驱直入,大片国土沦入敌手。陈世鑫满腔仇恨,于次年2月27日奔赴六安参加了抗日战地服务队,不久,经孙以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深入广大农村,召开民众大会,张贴抗日标语,号召民众团结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同年8月,日寇占领六安城,占地服务队被迫转移到独山镇,陈世鑫被任命为省动委会直属38团副团长兼党支部书记。根据上级指示,直属团绕道霍山南境,攀越崇山峻岭,进入毛坦厂、张家店一带,深入宣传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写标语、出墙报,组织演唱救亡歌曲,发动民众抗日救国。与此同时,他还积极组织青年、妇女参加抗敌协会,壮大革命力量,开闢抗日根据地。 民国28年夏,陈世鑫被调至六安县动委会任干事,魏文伯任政治指导员。是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上级党指示:凡身份暴露的党员,一律撤到皖东抗日根据地。魏文伯撤走后,陈世鑫代理政治指导员。
次年春,陈世鑫也暴露了身份,国民党到处捕他,被迫离开六安,通过层层封锁线,到达津浦路西省委驻地——定远县藕塘的太平集。3月,被任命为定远县农民抗敌协会理事长;8月,担任中共定四区(藕塘区)区委书记;12月,任中共定东南县委组织部长,后又任县委副书记和定远县委宣传部长。在此期间,他领导农民民众,积极开展减租减息和反对高利贷的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抗日统一战线,动员青年参军参战。
民国30年11月16日,陈世鑫参加了皖东地区着名的大桥集战斗,战斗中,他亲率担架队抢救伤员。 次年1月,陈世鑫调任寿县县委书记,兼任淮西独立三团副政治委员。当时,寿县四面受敌,环境十分险恶。他到任后,与新四军淮西独立团政委杨效椿密切配合,随机应变,多次化险为夷。6月1日,县委和区乡干部随独立团转移至涂拐集北的胡小庄时,国民党桂军1,000余人从杜司娘岗向独立团扑来。独立团及县、区、乡干部处在东有日伪碉堡,西有日伪据点,前有杨湾河,后有追兵的三面受敌一面背水的境地,情况十分危急。陈世鑫与杨效椿分析了敌情,当机立断,决定从杨湾河畔向南撤退,过河即可转危为安。正当此时,国民党桂军已接近独立团,开枪射击。陈世鑫速令边打边撤。当撤至杨湾河西冯坝子时,考虑部队和县、区、乡干部的安全,他请求杨效棒率众过河,自己带几名战士掩护。由于敌人居高临下,火力密集,陈世鑫不幸胸部中弹牺牲,时年仅23岁,葬在淮西大陈集的老虎岗上。陈世鑫的一生虽是短暂的,但他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像却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这年秋,党和人民为了纪念陈世鑫,把藕塘大赵村命名为”世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