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网之鱼,读音lòu wǎng zhī yú,汉语成语。意思是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倖逃脱的罪犯或敌人。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序》。近义词有:行险侥倖、守株待兔、虎口余生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漏网之鱼
- 拼音: lòu wǎng zhī yú
-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序》
- 用法:作宾语;用于罪犯
解释
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倖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出处
晋·陆机《五等诸侯论》:“六臣犯其弱纲;七子沖其漏网。”唐·吕向注:“漏网;谓孝景时法网疏宽也。”
《史记·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
《元曲选外编·关汉卿《陈母教子》:“你这漏网之鱼都跳过;固何撇下状元郎?”

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回:换了蓝布衣服、草帽、草鞋,寻一条小路,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连夜找路回省城去了。
成语辨析
【用法】作宾语;用于罪犯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丧家之犬、亡命之徒、漏网游鱼
【相反词】网中之鱼
【押韵词】盱衡大局、春兰秋菊、借坡下驴、长安棋局、通观全局、逾淮之橘、纯属骗局、背碑复局、血流成渠、背碑覆局、......
【年代】古代
【谜语】开罗来信
成语典故
晋襄公打败了秦国。秦国的将军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都被俘了。后来晋襄公听母亲说, 秦国和晋国是亲戚, 冤仇宜解不宜结, 他就放了这三个俘虏。
这时, 晋将先轸一听说国君把秦国的俘虏放走了, 当下三步两步地跑去见晋襄公, 说服他收回成命。
大将阳处父立刻提了刀, 驾车去追。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这三人也怕晋襄公后悔, 派人来追, 就拚命地跑, 他们一直跑到黄河边, 回头一瞧, 果然尘土大起, 有大队人马追来。三个人只是叫苦。正在吃紧时, 却见河边有一只打鱼小船, 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 都跳进船里, 原来打鱼船是秦国派来接应的。阳处父追到河岸, 眼睁睁地瞧着他们远去了。
于是他们成了“网漏于吞舟之鱼”。即: 鱼网疏漏, 可以吞下船的大鱼都被漏掉了。后来, 这句话就演变为“漏网之鱼”。
成语示例
1、“好吧!辛庄,给县大队以毁灭性的打击,林亚夫虽然漏网,但已是惊弓之鸟,漏网之鱼,一厥不振,销声匿迹。
2、他败逃时连想回来带走刘凤兰的机会都没有,急急如丧家之犬,慌慌如漏网之鱼。
成语辨析
【正音】漏;不能读作“lù”。
【辨形】漏;不能写作“露”。
【辨义】惊弓之鸟和“漏网之鱼”结构相同;字面意思也有相近之处。但~指受到惊吓、遇事惊慌或疑神疑鬼的人;“漏网之鱼”则指逃脱的敌人和罪犯。二者一般不能换用。
成语接龙
漏网之鱼->鱼-贯而入> 入木三分-> 分金掰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