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花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inn.)的花。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及西南部,湖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味甘苦,性凉。归脾、肺、肝经。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治疗肠风泻血,赤白下痢,痔疮出血,肺热咳嗽,咳血,白带,疮疖痈肿,烫伤等病症。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木槿花
- 别称:篱障花、喇叭花、白槿花、白玉花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锦葵目
- 科:锦葵科
- 属:木槿属
- 种:木槿
- 分布区域:我国东南部及西南部,湖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山东等地
入药部位
花。
性味
甘、苦,凉。
归经
脾、肺、肝经。
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治
治疗肠风泻血,赤白下痢,痔疮出血,肺热咳嗽,咳血,白带,疮疖痈肿,烫伤。
相关配伍
1.治下痢噤口:红木槿花去蒂,阴乾为末,先煎麵饼二个,蘸末食之。(《济急仙方》)
2.治赤白痢:木槿花一两(小儿减半),水煎,兑白蜜三分服。赤痢用红花,白痢用白花,忌酸冷。(《云南中医验方》)
3.治吐血、下血、赤白痢疾:木槿花九至十三朵。酌加开水和冰糖沏半小时,饭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4.治风痰壅逆:木槿花晒乾,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汤下,白花尤良。(《简便单方》)
5.治反胃:千叶白槿花,阴乾为末,陈米汤调送三五日;不转,再将米饮调服。(《袖珍方》槿花散)
6.治妇人白带:木槿花二钱,为末,人乳拌,饭上蒸熟食之。(《滇南本草》)
7.治疔疮疖肿:木槿花(鲜)适量,甜酒少许,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鲜者30-60克。外用:适量,研末或鲜品捣烂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禁忌
孕妇慎用。
採集加工
夏、秋季选晴天早晨,花半开时採摘,晒乾。
形态特徵
木槿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mm,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cm,宽2-4cm,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4-14mm,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mm,宽1-2mm,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mm,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cm;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生长环境
多生于向阳山角、路旁。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本品多皱缩成团或不规则形,长2-4cm,宽1-2cm,全体被毛。花萼钟形,黄绿色或黄色,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萼筒外方有苞片6-7,条形,萼筒下常带花梗,长3-7mm,花萼、苞片、花梗表面均密被细毛及星状毛;花瓣5片或重瓣,黄白色至黄棕色,基部与雄蕊合生,并密生白色长柔毛;雄蕊多数,花丝下部连合成筒状,包围花柱,柱头5分歧,伸出花丝筒外。质轻脆,气微香,味淡。
药理作用
花对致病大肠桿菌及痢疾桿菌均无明显的抑菌作用。花煎剂口服对兔之毒性不大。动物试验证明花粉有致敏作用。
相关论述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微苦,平。
③《纲目》:甘,平,滑,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