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而走险是汉语成语,
拼音为 tǐng ér zǒu xiǎn,
释义:是指无路可走时採取冒险行为。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铤而走险
-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
- 注音:ㄊㄧ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ㄧㄢˇ
- 类别:成语
词目
铤而走险
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引证解释
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採取冒险行动。
先秦·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明史 卷三三一 西域传三 乌斯藏大宝法王传》:“在官已无余积,必至苛敛军民,铤而走险,盗将复发。”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誌四》:“盖侵扰无已,势不得不铤而走险,背城借一。”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碰了荒年,也少不了这班人,不然,闹出那铤而走险的,更是不得了了。
例句
新朝时期,鉅埜(鉅野)大旱,流民遍野,王莽铤而走险,让人民民众吃蝗虫充饥,方才渡过难关。
词语辨析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铤而走险啊

【辨形】 铤;不能写作“挺”
【用法】 多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偏正式
【近义】见义勇为、孤注一掷、无路可走
【反义】畏缩不前
【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歇后语】 赤脚踩钢丝;大肚子踩钢丝——铤而走险
歇后语
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
叠肚皮过独木桥——铤而走险
典故
在春秋时代,晋、楚两国争当诸侯的盟主。据《左传·文公十七年》载,有一次晋国大会诸侯,却不见郑国来参加,因此怀疑郑国对晋有二心。郑国国君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晋国国君说:我国虽小,但三年来多次朝见晋君,以人臣之礼相事,已尽了最大的诚意,但是你们还是怀疑我们的忠诚。现在我们郑国的处境是前头怕,后头也怕;既害怕楚国来攻,又担心晋国来犯,当我们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就像被猎人追捕的鹿一样,为了活命,匆忙之间,无法审慎选择庇护之所。如果晋国过分威逼,郑国在穷途末路之余,即使会走上灭亡的下场,也会用全副兵力抗晋,或倒向楚国。后来“铤而走险”就从原文摘出,被用来指在穷途末路或受逼迫时採取冒险行动或不正当的行为。
典源
《左传·文公十七年》
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