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军,美国国籍,1967年11月出生于上海,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JILA)研究员、美国国家标準和技术研究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正教授。
1989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套用物理学学士学位; 1991年获得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执教于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2009年任正教授;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叶军
- 国籍:美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67年11月
-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科罗拉多大学
- 主要成就: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性别:男
人物履历
1985-1989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
1997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7~1999年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
1999~2004年 美国国家标準与技术局物理学家;
1999~至今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999年~至今任国国家标準和技术与科罗拉多大学联合建立的实验天体物理实验室地(JILA)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2004 ~至今任美国国家标準与技术局院士 (Fellow);
叶军

2006~至今 华东师範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2008年,叶军已于约翰·霍尔退休后接管了他在科罗拉多大学的实验室。
201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研究领域
叶军主要从事超冷原子-分子、精密测量、多体量子物理、雷射技术等领域研究。
主要成就如下:1.基于在超冷原子、相位稳定雷射等领域的突破,发展了世界上最精确的原子钟,做出了许多世界首创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中性原子态-不敏感光阱的方法,使原子的内部和外部自由度精确分离,为实现高精度原子光钟奠定基础。首次精密测量了光晶格中锶原子的光学频率,并建立锶原子光钟系统,在稳定性、可重複性和精确性三个关键参数均达到世界最高指标。发展了最稳定的雷射并获得了最窄的雷射光谱线宽,雷射稳定性达到0.01Hz水平。开拓了进行光学频率远程比较和原子钟信号分发的光相位相干长程光纤网路研究。精确测量费米原子系统中的光钟频移;发现当多体系统的粒子数增加时,测量精度和準确性也同时提高;研究了多体量子自旋系统,自旋对称性及其对多体系统的影响;并将光钟精密测量用于物质的拓扑态性质研究。2. 实现极性分子量子气体,开拓了超冷化学和量子化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与Deborah Jin合作,他製备出世界上首个极性分子的量子气体,为超冷化学、关联量子物质和物理常数的测量奠定了重要基础,开拓了超冷化学新领域;在强相互作用偶极量子气体的控制工作方面,他创造性地使用三维的光学晶格来将极性分子一个接一个地限制在独立的格点中,首次观察到了固定在深的三维光学晶格中的极性分子长程偶极相互作用。3. 发展了光学频率梳及其在光谱学中的套用,拓展了在远紫外和中红外光谱区域的频率梳及其套用。他在约翰·霍尔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首次提出并发展了“直接频率梳谱”。这些进展使人类呼吸样本、危险痕量分子、化学反应动力学和环境气体监测的超灵敏探测得以实现。
获得荣誉
2017年,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1年,美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德国卡尔·蔡司研究奖
2007年度美国物理学会拉比奖
2006年度美国光学学会威廉·梅格斯奖(William F. Meggers Awards)
2006年度美国国家标準和技术局Stratton奖(Samuel Wesley Stratton Award)
2006年度德国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析弗里德里希·威廉·贝塞尔研究奖(Friedrich Wilhem Bessel Research Award)
2006年,美国光学学会会士
2005年,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5年,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05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发的阿瑟·弗莱明奖(Arthur S. Flemming Award)
2003年,美国总统科学和工程学早期职业奖
2002年,入选美国《技术评论杂誌》100位顶尖年轻创新者
2001年,美国商业部金奖(团队)
1999 年度美国光学学会阿道夫·伦奖(Adolph Lomb Medal)
叶军的博士导师正是约翰·霍尔。
做博士是叶军科学生命中的重要一步。“回过头看,比较清晰的物理思想就是在博士阶段形成的。”叶军曾在接受《科学时报》採访时说,他在博士阶段最大的收穫就是“乾实事”。
据叶军介绍,霍尔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他的伟大之处是让你相信,你能用自己的双手比别人做得更好。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他们能做,但我能做得更好”。
“我在他手下学到的一个最好品德是做事严谨,什幺事都要想想人家为什幺会那样做,我们能发现做得更好的新方法吗?”叶军说。
叶军1999年8月回到JILA,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虽然是独立研究,但与约翰·霍尔博士有密切合作。几年前,霍尔退休时,叶军接管了他的实验室。他在霍尔的诺奖成就——解决光梳技术最关键的实验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所谓的“光梳”是指拥有一系列频率均匀分布的光频谱,这些频谱仿佛一把梳子上的齿或一根尺子上的刻度,光梳可用于测定未知频谱的具体频率。1978年,汉斯首次提出光梳的概念,20世纪末,汉斯、霍尔、叶军及其他研究人员对光梳技术进行了有效改进,测量精度达小数点后15位。
叶军要更上一层楼,他和他的博士生、博士后们有一个共同目标:做世界上最好的原子钟。 2006年12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誌发表了他的研究小组的最新突破成就:《在1秒时间範围内光原子的共振》(optical atomic coherence at the 1-Second Time Scale)。美国《新科学家》杂誌预言:(叶军的)这台锶原子钟将取代现存于NIST的铯原子钟,成为世界新的黄金计时标準。
卡尔·蔡司研究奖的网站这样评价叶军的锶原子钟:“从精度和稳定性看,他的测量装置是目前世界上测量光跃迁的锶原子钟中最领先的装置之一。专家们预测,这台钟测量时间的精度比目前保存在美国国家标準和技术局中的铯原子钟更準确……其準确率相当于7000万年差一秒。”
站在巨人的肩上,叶军有更大的梦想:“我在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时受到不同风格的影响,受益很多。我的博士后导师吉夫·金博教授强调新思想和创造性思维。霍尔是很厉害的实验学家,金博是伟大的思想家,我希望自己能学到这两位导师最优秀的品质。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梦想!”
贡献中国
叶军为中国物理学科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2004年以来他坚持参加雷射科学研讨会,并自2010年起与张杰成为该研讨会共同主席,努力提升中国雷射科学的研究水平。他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年轻学者,其中包括多名青年千人。他还对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範大学、山西大学、中科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等的物理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任职
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东师範大学客座教授。
叶军是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