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宁,系刘少奇长孙,俄文名阿列克谢·克里莫维奇·费多托夫(俄语:Алексей Климович Федотов),暱称阿廖沙(俄语:Алёша)。
刘维宁的父亲刘允斌14岁时前往俄罗斯求学,结识俄罗斯姑娘玛拉并结婚,后育有女儿索尼娅和儿子阿廖沙。1957年,刘允斌在刘少奇要求下回国,文革期间卧轨自杀。阿廖沙仅见过祖父刘少奇一面,多年后才得知祖父和父亲离世的讯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刘维宁
- 外文名:Алексей Климович Федотов
- 别名:阿廖沙
- 国籍:俄罗斯
- 民族:汉族,俄罗斯族
- 出生地:莫斯科
- 出生日期:1955年
- 职业:高级工程师(已退休)
- 毕业院校:莫斯科航空学院
- 主要成就:多次获得俄罗斯联邦国家级奖章
- 祖父:刘少奇
- 父亲:刘允斌
- 母亲:玛拉·费多托娃
人物履历
刘少奇的嫡亲长孙刘维宁。俄名阿廖沙。生在苏联,曾在苏联服役,航天专家。约2007年归国定居,落户广州番禺。
1939年9月,周恩来去苏联疗伤,将刘允斌、刘爱琴带到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
1945年,刘允斌在苏联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毕业于苏联钢铁学院的刘允斌在莫斯科与大学同学玛拉·费多托娃结婚。婚后,夫妻感情一直很好,于1952年、1955年生育女儿索妮娅和儿子阿廖沙,小名“苏苏”和“辽辽”。
妻子玛拉·费多托娃也一再要求刘允斌留在苏联,但最后他选择了回国。但玛拉不来,所以两人过着分居生活,1958年,玛拉带索妮娅和阿廖沙来中国居住了十余天,回国后与刘允斌离婚。当时,由于中苏关係紧张,玛拉母子与刘允斌失去了联繫。
1967年,刘允斌受到江青一伙的迫害,于1967年11月21日在包头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直到1987年,玛拉母子才得知这一不幸的讯息时,却已事隔20年。
2014年11月24日,刘少奇诞辰116周年,俄籍长孙阿廖沙到湖南宁乡缅怀。
个人生活
何宝珍,阿廖沙的奶奶,刘少奇早期革命伴侣,1902年4月出生于湖南道县一个贫民家庭。1922年离开衡阳省立第三女师后,来到长沙清水塘,与毛泽东和杨开慧住在一起。她白天到自修大学学习,晚上回来。毛泽东经常布置她读些进步书刊。
1922年秋,杨开慧将何宝珍介绍给刘少奇认识。1923年4月,何宝珍与刘少奇结婚。婚后,何宝珍随刘少奇辗转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瀋阳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何宝珍牺牲于南京雨花台。两人生育二子一女:长子刘允斌、次子刘允若、长女刘爱琴。
刘允斌就是阿廖沙的父亲。1925年,刘允斌出生于安源,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后被送回宁乡县炭子沖刘少奇老家。1938年7月,由刘少奇二哥刘云庭将其送到延安刘少奇身边。当时中国驻苏大使张闻天曾问起刘允斌:“毕业后去哪里?”他回答说:“导师介绍去XX研究所工作。”张闻天便说:“你留在中国驻苏代表团工作吧!”妻子玛拉·费多托娃也一再要求刘允斌留在苏联,但最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国。所以两人过着分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