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玉如,女,1955年7月30日出生于香港,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晨兴生命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1977年叶玉如从美国波士顿市西蒙斯学院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药理学科;1983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研究;1993年进入香港科技大学任教,先后担任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理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学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部讲座教授;1998年获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学者奖;1999年创立分子神经科学中心;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同年获选为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2010年担任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获颁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16年11月出任为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
叶玉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以及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逊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研发。她在研究促进和维持神经细胞存活与发育的神经营养因子方面有卓越成就,在探索脑部发育和突触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叶玉如
- 外文名:Nancy Yuk-Yu
-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香港
- 出生日期:1955年07月30日
- 职业:教学科研工作者
-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医学院
-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2004年获选为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
2011年获颁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
201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 性别:女
人物经历
1955年7月30日叶玉如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台山,从小清贫家庭,从国小到博士后一直拿到奖学金,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国小、中学都就读于嘉诺撒圣玛利书院。
叶玉如教授

1974年,中学毕业时得到赴波士顿学习的奖学金,进入西蒙斯学院(Simmons College)就读化学和生物学双学士学位。
1977年,用3年时间,以“最高荣誉”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药理学科。
1983年,获得哈佛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纽约Regeneron製药公司担任高级科学家。
1993年,放弃国外研究机构的优厚待遇,回到香港,在香港科技大学执掌教鞭,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1996年,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至2008年)。
1998年,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副院长(至2005年),同年获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学者奖。
1999年,创立分子神经科学中心,并一直担任中心主任。
2000年,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系主任(至2009年)。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获颁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同年获选为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4年,担任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
2008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荣誉勋章。
2009年8月,加盟aTyr Pharma公司科学顾问委员会。
2010年,香港科技大学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是该校首间国家级实验室,叶玉如为创办主任。
2011年,晋升为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并任生命科学学部讲座教授。同年获颁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
2013年,获嘉许为香港科技大学晨兴生命科学教授。
2014年,获颁《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奖。
2015年4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2016年11月,出任为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主管研发及研究生教育。同年入选《自然》杂誌中国十大科学之星。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叶玉如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係,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NT3,NT4和NT7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发现CNTF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并研究了CNTF的作用特点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阐明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发现Cdk-5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直接影响突触的形成及其功能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
叶玉如一直都在研究脑的功能以及与脑神经相关的疾病。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神经营养因子,并阐明这些蛋白如何作用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这些成果有助理解神经营养因子如何参与在神经细胞的分化及维持过程中,揭示其套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疾患,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等的可能性。
2018年2月,叶玉如带领的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分子神经科学和药物创新研究孔雀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论文,在阿尔茨海默症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中国的患病人群首次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发现与疾病发生髮展有密切关係的新风险基因位点,揭示了人体免疫系统失调与阿尔茨海默症病变的关係。
- 学术论着
截至2015年,叶玉如在顶尖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超过250篇论文和综述,文献被引用17,690次,拥有41项国际科技发明专利权。
1.Liu, W et al.(2011) "The INAD scaffold is a dynamic, redox-regulated modulator of signalling in the Drosophila eye" Cell 145,1088-1101
2.Wu, L et al.(2011) "Structure of MyTH4-FERM Domains in Myosin VIIa Tail Bound to Cargo" Science 331,757-760
3.Wei, Z et al. (2011) "Liprin-mediated Large Signaling Complex Organization Revealed by the Liprin-α/CASK and Liprin-α/Liprin-β Complex Structures. " Mol. Cell 43, 586-598
4.Zhu, J et al. (2011) "LGN/mInsc and LGN/NuMA Complex Structures Suggest Distinct Functions in Asymmetric Cell Division for the Par3/mInsc/LGN and Gαi/LGN/NuMA Pathways" Mol. Cell 43, 418-431
5.Wenyu Wen et al. (2010) " Lipid-Induced Conformational Switch Controls Fusion Activity of Longin Domain SNARE Ykt6." Mol. Cell, 37 383-395
6.Yu, C et al.(2009) ":Myosin VI undergoes cargo-mediated dimerization"Cell.138537-548
7.Wu, H et al.(2007) "PDZ Domains of Par-3 as Potential Phosphoinositide Signaling Integrators." Mol Cell. 28, 886-898
8.Feng, W et al. (2004) "Hetero-tetrameric L27 (Lin-2, Lin-7) domain complexes as organization platforms for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Nature Struct. Mol. Biol. 11, 475-480.
9.Long et al. (2005) "Auto-inhibition of X11s/Mints Scaffold Proteins Revealed by the Closed Conformation of the PDZ Tandem" Nat. Struct.; Mol. Biol. 12, 722-728.
- 学术交流
1997年起,叶玉如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药物所、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製药公司等积极进行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共同推动中国传统中草药的现代化发展。并成功组织了一项“访问学者计画”,邀请了中国内地各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30余位优秀学者前来香港科技大学进行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
- 科研项目&成果奖励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
2003年 | 神经肌肉突触新信号传递机制的鉴定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
2011年 | 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突触发育和可塑性中的作用 |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人才培养
叶玉如一向鼓励学生对科研要有热忱,希望他们察觉到,做科研的选择是要发自内心的,得到成功也是基于自己的努力,不要把它当是工作。
截至2017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中,本地生及海外学生分别占一成四及一成六,其余是内地生,叶玉如希望未来五年香港及海外研究生数目会上升至各占两成。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来源 |
---|---|---|
1998年 | 香港裘槎基金会优秀学者奖 | |
2001年 | 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最年轻的院士) | |
2004年 | 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 |
2004年 | 开发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
2008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
2011年 | 亚太经合组织(APEC)妇女与经济高峰会议杰出创新女性奖 | |
2011年 | 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 | |
2014年 | 《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大奖 | |
2015年4月 |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
2015年 |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
家庭生活
叶玉如家中共有六个孩子,而叶玉如是其中最小的一个,5姐妹都在嘉诺撒圣玛利书院读书。在叶玉如国小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是叶玉如的姐姐。如果六个孩子都上学,经济负担是很重的,结果叶玉如的大姐在高中毕业后放弃了念大学的机会,决定当老师,其他两个姐姐也是这幺做的。正是由于她们作出的牺牲,叶玉如才能继续念完本科和硕士课程。叶玉如中学毕业往美国求学,早在当地生活的二姐亦对她照料有加。叶玉如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社会任职
时间 | 来源 | |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资深编辑 | ||
《Neuro Signals》主编 | ||
《Neuroscience Letters》副主编 | ||
《J. Biological Chemistry》编委会成员 | ||
2005年-2011年 | 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局成员 | |
2010年 | 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会成员 | |
2010年 | 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协会理事会成员 | |
2011年7月-2017年6月 | 尤德爵士纪念基金理事会成员 | |
2014年 | 香港卓越奖学金计画督导委员会成员 | |
2015年4月-2017年3月 |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谘询委员会成员 | |
2016年10月-2018年10月 | 香港科学博物馆谘询委员会主席 | |
创新及科技基金评审委员 | ||
中药研究及发展委员会成员 | ||
食物及卫生局谘询委员会成员 | ||
世界经济论坛大脑研究专题全球议程理事会成员 |
人物评价
导师叶玉如温和、热忱、开朗、不会摆架子。(叶玉如学生叶翠芬评)
叶玉如在分子生长控制、鉴别和神经系统树突形成中的重要发现。(2004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评)
叶玉如因发现了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细胞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享誉盛名﹔她的研究成果亦促进了神经营养因子在治疗老年痴呆症和巴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套用。(香港科技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