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头病俗称大头病(bighead),是青年公羊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特徵是头部发生炎性水肿,发展迅速,病程短。通常发生在角斗的有角品种中。其发病率不高,但可能引起名贵公羊死亡,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羊肿头病
- 外文名:bighead
- 别称:大头病
- 类别:传染性疾病
病原
病原为诺维氏梭状芽胞桿菌(clostridiumnovi)。该菌生活在土壤内、皮肤表面和绵羊的消化道,其芽胞普遍存在于羊栏、牧场和草场的土壤内,容易机械性地转移到公羊头部皮肤表面,当羊在角斗过程中引起角周围皮肤或其他软组织的裂伤或挫伤时,芽胞易乘机进入伤口。
症状
患肿头病的公羊体温上升到40~41.5℃。患羊离群躺卧。头、胸与颈部皮下和肌内组织水肿发展迅速,肿胀的皮肤渗出液体。肿胀的眼睑关闭。鼻孔与鼻道部分关闭,可能引起有杂音的呼吸困难。患羊拒食,身体虚弱,在48~72h死亡。发病率通常为公羊群的2%~4%,但可能高达15%。大多数患羊死亡。
剖检
在尸检时,突出的变化是在头颈的软组织中。角周围的皮肤可能有裂伤,面、胸和颈部的皮下与肌间隔通常含有大量清亮的水肿液。混合感染时,含有水肿液血红蛋白与不透明的渗出物。胸腔与心包囊中和肺内可能有积液。心内膜下与心外膜下有点状出血。病理组织切片上,水肿液明显;在裂伤和接种部位的周围可发现细菌和白细胞。
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与病变可初诊为肿头病。公羊面、胸、颈部迅速发展的水肿,成为有力的诊断指征,而肿胀组织和裂伤中的清亮水肿液可进一步支持诊断。从裂伤附近组织中可能分离到诺维氏梭状芽胞桿菌与有关细菌,例如梭状芽胞桿菌与产气荚膜桿菌。
鉴别诊断需要考虑光致敏作用、黑腿病、恶性水肿与能分泌毒液的动物咬伤。光致敏作用造成的头部肿胀,发生在所有性别和无色素皮肤的个体中。黑腿病发生在两性于剪毛、预防接种、断尾、去势与分娩所致的创伤之后,有特徵性的肌内病变,液体常为血红蛋白所着色。恶性水肿是创伤周围的一种急性局灶性感染,含有气体、血色液体与坏死组织,可能分离到气肿疽梭状芽胞桿菌和腐败梭状芽胞桿菌。动物毒性咬伤通常见于个别绵羊,公母两性都可发生。
预防
套用诺维氏梭状芽胞桿菌疫苗,可显着降低此病的发生率。为了取得最好的预防效果,疫苗应在角斗季节开始前6周使用;在预期疾病爆发期间,将年轻公羊从怀疑被诺维氏梭状芽胞桿菌污染的羊栏中赶出。
治疗
对受感染的公羊必须及早治疗。每天注射抗生素,并将病羊隔离到黑暗安静的羊舍,供给优质饲料与充足的饮水。
相关疾病
传染病
1.公羊肿头病
通常发生于抵架或受伤以后,伤口局部含有黄色或血液渗出液,衰竭、突然死亡。
2.放线桿菌病及放线枝菌病
头面部有多数肿块,或者下颌或面部的骨头肿大。
3.黑腿病恶性水肿及其他局部败血性感染
均可产生炎性肿胀。
4.乾酪样淋巴结炎
颌下或耳朵附近的淋巴结肿大。
5.口疮
鼻镜和面部有黄色到黑色结痂,主要感染羔羊。
寄生虫病
1.蝇子侵袭症
蜂窝织炎被蝇蛆侵袭引起肿胀,其特徵是体温升高、衰竭、羊毛被分泌物浸湿。
2.水肿性肿胀
发生于颌下,形成所谓“水葫芦”,一般是由于严重的寄生虫感染所引起,有时是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虚弱。
普通病
1.大头病
头部皮肤及黏膜黄染,头部组织有水肿性肿胀,通常与光过敏的其他症状并发。
2.光过敏
耳部及鼻镜的皮肤发红,接着发生水肿,有炎性渗出物,甚至组织脱离;羊只找寻阴凉处,在对酚噻嗪光过敏的情况下会发生角膜炎。
3.灌药性损伤
由于用自动注射器或药枪粗鲁地灌药所引起,特别是用硫酸铜、砷製剂或菸硷的情况下,因为有黄色炎性渗出液而发生大面积的肿胀,可以看到口腔的创伤。
4.鸦啄症
鸦啄之后,可引起眼窝的败血性感染。
5.肿瘤
可以发生于头部或身体的任何部分,最常见于耳朵上。
6.草籽脓肿
为含有脓汁的肿胀,切开时可以看到排出物中含有草籽。
7.变态反应
由于植物、食物或昆虫刺螫引起的斑块状肿胀或生麵团样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