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_800字
(2019-08-29 02:39:37) 读后感 -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800字
无法用具态的语言来表述我对这本书的感触。过去只是听说过饿死人,在书上通过一些冰冷的数字,知道饿死过多少人。但具体的“活脱脱饿死”的事例,我既没有见过,更没有听人详细的描述过。
书中并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的描述,用的也都是最朴实无华的词藻和平平淡淡的语气,介绍了一个又一个的采访事例。但就是这种“平淡”更刺痛人心,更想让自己去说些什么,以表达自己的震撼。
我不想谈论政治,不论当时的政治政策如何,都已经成为过往。我想说说“人性”。
人的底线究竟在哪里?我们现在所处的文明社会,所提倡的仁义道德,在饥饿面前,在死亡面前,还能发挥多大的效用?在夹边沟农场,有偷鸡摸狗的,有吃牲畜草料的,有吃死人肉的,印象最深的还是吃呕吐物的……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他们过去是老师、县长、科研人员、企业高管,他们受人尊敬、爱戴。到了夹边沟后,最初还可以保持自己的气节和理性。但后来,伴随着饥饿、寒冷、高强度的劳作,很多人慢慢地产生了各种改变。面对死亡,变得冷漠;面对食物,变得自私,书籍成为了烧火取暖做饭的工具。物质匮乏,要精神何用?这也解释了非洲教育落后的问题。
我在想,当人类处于饥饿状态,濒临死亡时,是不是潜在的动物的本能会凸显出来呢?如果是我,我在当时会怎样去做呢?是被动地饿死,还是不择手段地活下去?我又可以做到怎样的不择手段?底线是什么?我不敢回答这个问题,我甚至不敢深思。
纳·霍桑说过,人的本性中决无行善或作恶的所谓坚定不移的决心,除非在断头台上。但沈从文又说过,我只建造一座小庙,在这座小庙里,我供奉的,是人性。我没有被推上断头台的危机,所以我也不会立下作恶的坚定不移的决心。既然如此,那我只能在自己的这座小庙里供奉着自己坚信的人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