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_1100字
(2019-10-07 11:17:48) 读后感 -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100字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简单的四句真言,却是个不得了的东西,加在书单“骨头”里,一直不敢来啃,怕啃坏了我稚嫩的牙齿,果不其然,读过一遍后,有个问题我还是不太能理解。(最后再说)
无善无恶心之体
主要是说一个“无”字,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我们的内心原本都是没有善恶之分的。心学说‘无善无恶’,是不要刻意为善,更不可刻意为恶。
并非是全无‘好恶’,如果全无好恶,没有是非之心,那就是麻木不仁之人,‘好恶’全凭天理,再无他意,就是不要刻意和事物对立。
有善有恶意之动
主要是说一个“有”字,人们在天地万物中,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心”主使的,动了“心”,就有了“意”,就有了善恶之分,恶就是自己的私欲,良知只是被私欲遮避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主要说一个“知”字,知是良知,良知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无需外求,面对一个事物,良知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就是依照我们的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就是“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一念发动便是行,在生活中我们要不断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符合我心中良知所知道的准则,去掉“恶”,去了解什么是善,良知就是判断力 ,正其“心”。
这也是心学跟佛家和儒家的不同,佛只要求枯禅来正心而不去实践,儒家要求在圣人的言行规则下去行,而不思考它的“天理”,知行合一就是在良知引导下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不断认知升级,做到知行合一。
所以,当我们遇到不公时,良知是知道的。因为我们有可以分清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天理就在我们心中。
良知明明告诉我们不要忍受,我们很多时候却委屈地以求保全性命,王阳明说这就是丧失了天理的表现,他说我们应该杀身成仁。
这就是我现在还不太能明白的问题,面对死亡,我觉得想要活下去的心不也是一种生存本能,好像也是天理啊,只是觉得如果真死了,还如何抗争不公?我想我会在能选择时,选择暂时委屈“天理”,来得天理,没有选择时,才会杀身成仁。
这也是我觉得心学难的地方,“良知”有时候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时候则是在“行”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善恶”,这就是一种认知、一种选择。
我们是先有了认知,才有了行动,如果认知都是错的,行动就不用说了。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的道德观都不同,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一次类似的“龙场悟道”,我就有过突然就觉得应该向内心看的经历。做一个圣人道阻且长,治国平天下就算了,我只望不给国家添乱就是了,即使学得他的修身养性也会在生活中大有作为。
愿你我不负良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