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_1100字
(2019-09-24 07:46:19) 读后感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100字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看完这本书以后,不免会联想到毛姆先生的《面纱》。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
包法利夫人本名爱玛,是个小镇姑娘,十三岁,父亲把她送进了鲁昂的修道院学习,起初她也曾很享受修道院的宁静,相熟之后,她的本性水落石出。她喜欢修道院是因为喜欢里面的花,并不是因为对于修道本心的追寻。
后来和包法利先生结婚后,在日渐平庸的生活中消磨了她对于自己想象中爱情的向往。为此她感到痛苦,她所拥有的生活现实距离自己心目中的生活相距甚远。在乏味的生活中她对于丈夫开始变得不满意。
所以她跃跃欲试地想要去追求自己灵魂的爱情,通过一桩以比较丰盛的物质生活做底纹的爱情,或者再彻底一点,甚至在遇到罗尔多夫的时候产生了私奔去巴黎(包法利夫人心中向往的城市)的想法。最后因为罗尔多夫性本多情,本就不是可以为她抛弃一切的人,所以在罗尔多夫在最后即将私奔的时候拒绝了爱玛,并逃离了爱玛。这一段让人真的会想到面纱中女主希望自己的情夫娶她的时候,她的情夫拒绝了她的那段。由此女主醒悟了。而在包法利夫人身上,她产生了失望,难过并为此消沉,但是内心却依然幻想着真正的情人的出现。
后来这一段私情无疾而终后,她因偶然间遇到列翁,又开始幻想与列翁之间的感情,并一再跌入漩涡,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她跟丈夫撒各种谎,与列翁约会,租昂贵的酒店,买鸵鸟羽毛、中国瓷器和木箱——相对于昂贵内衣和天价护肤品,喜欢这些不着调的东西。她向包括女佣在内的所有人借钱,大笔债务,使得她被一个名叫乐乐的投机者构陷,让包法利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破产。
债主来势汹汹,包法利夫人走投无路,服毒自尽。
而包法利先生此时还不知情,不知道妻子为何死去,将此解释为意外。因为对爱玛的爱而不惜为她的葬礼花大量的钱,只希望她最后得到最好的。
但是爱她的包法利先生最后在屋子的抽屉里看到一摞摞情书才发现真相,他呜咽、嚎叫,如癫似狂,但是最后偶然遇到罗尔多夫,他对始作俑者之一的罗尔多夫说:“我不再生您的气了。错的是命。”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在于,包法利夫人读了不少书,但是她不能够真实地将书本中的描述与现实分清。一直将自己理想中的感情寄托于现实中的不切实际,不断沉沦。为此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造就了最后的悲剧。可以说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典型的高不够、低不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人。
阅读中给人警醒,故事中的包法利夫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在阅读中,除了了解书中人物的形象,也更加可以认清自己,告诫自己。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