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_2000字
(2019-08-24 22:28:30) 读后感 -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2000字
首先,脑机接口的确是比较新的未来研发方向的代表之一,即无机和有机的结合(参见《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中人类对于永生和快乐等终极目标的追求的论述),这反应了东野圭吾在创作过程中对于人类发展议题和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形势的敏感性和敏锐把握;但脑死亡似乎不再是有很多讨论空间的话题了,世界范围内相对来说都可以比较容易的接受这样一种科学论断了,也许日本还不是这样。
其次,就东野圭吾的创作手法来说,还是暴露了其既有模式和习惯套路,透露出其深深的“无力感”甚至是“江郎才尽”——东野圭吾特别倾向于在社会现象或是法律问题中寻找到某一切入点,将故事和人物设置在特殊或绝对化的情境中,从而暴露出绝对戏剧化的矛盾和冲突、进而揭露某些法律条文的矛盾和冲突,从而展现其社会意识。但这种做法并不是每次都特别合适或令人心悦诚服,排除小说演绎化的虚拟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题不说,即便是仅仅讨论作品中想表达的抽象内涵、也不尽令人满意。第一,东野圭吾对待法律的态度明显是形而上的,法律和事实并不是绝对的二分法的关系,虽然法律的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长期来看,法律和事实本质上还是朝同一个方向发展而并行不悖的,短期来看当然会有阶段性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法律本身的问题,有可能是文化传统和新型工业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的冲突与矛盾所引起的、也有可能是人性本身中固有的一些矛盾点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而不是修改一两个法律条文就可以扭转或根本解决的;第二,法律终究还是尊重事实、以事实为根基的,书中高潮部分——母亲威胁要杀自己已经脑死亡的女儿、那么她自身是否是杀人犯——只是在钻一个法律空子而已,按照书中所传达出的日本相关法律规定,一方面因为家属不同意而没做脑死判定、以活着为判定状态、杀人犯法,另一方面却事实上已经脑死亡、只是“杀了”一具尸体。这种情形仅仅是法律上的“擦边球”而且还是日本法律中的“擦边球”(其他国家对于脑死判定、自愿捐献器官等先后程序的规定应该有所不同,这种矛盾就会避免);即便如此,真正学法懂法的人应该知道,法律根本原则一定是“尊重事实”,因此如果上述母亲真的这么做了,并不是“谋杀罪”而是“损毁尸体罪”,或者的确就是谋杀罪,因为法律考察的是动机和意图,关键在于是不是真的有杀人的意图而不判断谋杀对象的状态,又或者即便法律上真的只是因为“未死”的状态而判处“蓄意谋杀罪”,但事实上、观念上默认其人已死又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呢?这样的杀人犯就是纯粹的倒霉而已,何苦以身试法,其实很好解决和判定、根本没有太大的矛盾冲突,就比如夫妻离婚、一方不接受离婚、但法院会根据相关证据判断是否“事实上感情破裂”、这时候个人意志同意不同意没有作用——这是事实判断,再比如杀人犯潜入医院、杀死一名脑死亡患者,难道他可以因为对象“脑死亡”就免受谋杀的指控了吗?还是判断你的意图——这也是一种“事实判断”。
因此,所谓的什么“重新定义死亡”云云等宣传口号完全是夸夸其谈、虚张声势,书中说“传统一点的标准”还是以心脏是否跳动来判断,但是最后自己都打脸自己——移植后的心脏一直在跳动、难道一直活着吗?而且现在冷冻技术很成熟,甚至像《三体》里的冷冻技术一样的话,永远就没有死亡的概念了,心脏可以一直跳动、但你的意识呢?所以东野圭吾绕了一个大圈最后还是变相承认现在医学的脑死判定是合理的,只不过需要修改和完善的是具体某一条或某两条法律条文而已,这就是东野圭吾作品中常有的“无力感”,《信》是这样、《虚无的十字架》也是这样,很失水准的表现。
甚至最后东野圭吾自己在写到“熏子不允许医生解剖女儿大脑”时,其实也在借女主之手逃避小说构建出来的这一情形的现实性,因为作者自己也知道整整这些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文学创作甚至仅仅是天方夜谭的想象而已、真的要解剖的话、医学上会明确无误的告诉你“死亡时间是三年前”,种种描写无非是浓厚强烈的父爱母爱下的主观感受;由此也可见东野圭吾虽然标榜自己是“理科作家”,往期的作品也是数学、物理学、医学多有涉猎,但自己对待科学的态度却不是“科学的”,科学最重要的就是严谨性,因此科学的论断通常都不会过于绝对化、它非常尊重也非常敬畏“可能性”、所以说话保有余地,科学家永远不会像一个母亲那样笃定一个生命是在什么时间点开始又在什么时间点结束的,因为他们知道科学的严谨与可能性、因为他们谦卑的认识到自己懂得还是太少太少,这就是我读研读博以来心向往之的科学精神。
至于很多网友说“母爱多伟大”、“情感描写多真挚动人”因而“这部作品也很出色”什么的,恕我不能苟同,母爱的伟大毋庸置疑、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文明都会推崇母爱,一本小说把这种情感描写的很动人并不构成该作品就一定成功和优秀的充分条件。如果不是因为东野圭吾的社会意识在打动人这方面还有点功力,我会觉得这是我看过的东野圭吾的53本书中最令我觉得矫情而无味甚而有点反感的一本。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