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400字

(2019-08-29 02:19:11)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400字

万历十五年一书用六个人物的生平来分析明朝败亡的原因,这既是一本关于明朝灭亡的书,也是一本关于个人成败的书。个人的命运是性格与时代共同作用的结果,万历皇帝固然开始有励精图治之心,奈何虽然身为君王,却事事不能如意。年幼时偶尔和宦官出去游玩一次,结果被大臣们劝谏要以国事为重;喜欢上书法,结果又被谏言不能步入刘后主的旧尘;想亲自操练皇城军士,文官集团却又担心武将得到重用,威胁到自身安全和利益,处处阻拦;想要立自己爱妃的孩子为太子,却又因废长立幼而遭到文管集体的反对;想要到皇城外游览,却又寸步难行,只好借着考察皇陵的由头偶尔出宫。虽尊为皇帝,却事事不能做主,帝王不过是个象征,万历皇帝最终意识到自己不能有所作为,逐渐放弃了最开始的追求,不上早朝,不提拔人才,不主持各种繁复的仪式,整个国家的管理系统近乎瘫痪。万历皇帝的转变不仅因为个人性格的软弱与优柔寡断,没有魄力去抵抗朝臣的反对,还因为当时文官集团发展到顶端,皇帝的力量被大大制约,万历皇帝在初期虽有治国之心,却无可施之地,哀默之心大于死,虽然在位四十七年,却早已将自己埋于土里,成为史上缺位最久的一位皇帝。

张居正虽有改革的决心与魄力,奈何国家的制度已根深蒂固,改革威胁到既得利益者的地位,例如张居正严格执行官员考核制度,并依此进行升级和罢黜,以致官员人人自危,张居正活着时群臣不敢作对,在他死后被各种上奏历数其罪行。吸取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申时行以和为贵,事事但求中庸之道,但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事之道并没有受到文管集团的拥护,在朝廷内出现立太子等一系列争端时,大臣们归咎于申时行的不作为,任由事态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认为申时行只为自保,尸位素餐。但申时行明白一切事情有阴有阳,在以道德为衡量标准,以圣贤之书为管理方法的朝代,建立官员彼此的信任为关键,而不应该竭力去除阴的那一面,就连贪污受贿也是可以理解的,因当时官员俸禄极低,不得不贿赂以补贴日常用度,腐败有其制度原因。

明朝的道德模范海瑞则是另一个极端,屡次上书触犯皇上,但是由于他声名在外,若皇帝处死他,必然落得一个不听谏言,谋害忠臣之名。海瑞的清廉正直之名让他保全了性命,多次得到起用以显皇上的识人用才之度。然而其不依实情和社会环境,完全按照四书五经的道德来判决,遇到不能断决之事就宁屈富人不屈穷人,宁屈弟弟不屈哥哥,宁屈后辈不屈长者,对人性阴的一面零容忍,感觉就是一个钢铁直男,将古代圣贤文椟当做金科玉律丈量一切,可在官场上谁能保证毫无污点,所以海瑞被上下级所不容,不懂变通必然难以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

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宏观大背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向内探索,以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只是不够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如果不了解社会和时势,所有选择都基于内心,我们做的是一个关于内心的问答题,认清社会现状了解我们可以做什么,就可以简化成选择题了吧,脱离我们生存的社会而去寻找自我的定位肯定很难。了解宏观大势不是时事新闻的堆砌,不是真假难辨的道听途说,不是一知半解的回答。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把握,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自我的清醒认识,从不同层面审视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做到不惑于心吧,而我不过是个拙劣的探寻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