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_800字
(2019-08-14 22:15:11) 读后感 -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800字
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记得中学历史试卷上经常遇到一则素材:1996年12月,朱镕基观看话剧《商鞅》,当演至商鞅被车裂而死时,他“为剧情所动,潸然泪下”。朱总理为何老泪纵横?这是一个很有历史寓意的场景。1991年年底,年届60岁的朱镕基被邓小平从上海市委书记任上抽调入京,出任主管经济的副总理,朱镕基上任之后,即以霹雳手段整顿经济秩序,过程有些复杂先忽略,仅从结果看朱镕基是拯救了中国经济:中央财政摆脱困境、率先走出97金融危机、连续12年没有爆发通货膨胀、年均GDP增长率高达9%的经济奇迹,CPI长期低于3%……改革永远不是一帆风顺,朱镕基受到了保守派和自由派两个方面的攻击,简直是“腹背受敌”。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改革家,如管仲、商鞅、吴起、桑弘羊、刘晏、张居正、王安石等,几人得善终?朱总理想到此处才潸然泪下,史上真正的改革家都梦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畏生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离经叛道”,王安石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是何等的决心和气魄?此可称之为理想,莫以成败论英雄。
如何评价这些改革家大家一直争论不休,基本成了两个极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真是“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对于这个“疑惑”解答比较中肯的是苏轼,苏轼虽批评商鞅,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
我们所见的事实及所作出的论断,总是受到时代视角、意义语境的局限,将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中去考察,你才能对他们做出更加“合理”的评价。
没有最好或最合适的经济制度,就像很多人说民主的坏话,我们仍然选择民主制度,因为相比其他制度,民主制度至少不是最坏的,对于制度只要不是最坏的就足够好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