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团菌广泛分布在天然淡水环境和人T水系中,是引起军团菌病的重要病原体。《军团菌和军团菌病》根据国内外有关军团菌和军团菌病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以及编者多年来在军团菌研究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实际T作经验编写的专业书。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总论:对军团菌和军团菌病的基本概念、诊断标準、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徵、危害性,及其防治对策,作了简要概述第二部分军团芮(嗜肺军团菌和其他军团菌种):军团菌的分类与命名、生物学特性、基因结构、毒力基因和分泌系统、致病机制、微生态学、生物环境与生命循环。第三部分军团菌病:军团菌病的临床类型、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徵、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治疗与预防对策。第四部分军网菌和军团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基本介绍
- 书名:军团菌和军团菌病
- 作者:朱庆义 宋亚军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3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030392566
- 外文名:Legionella and Legionellosis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页数:488页
- 开本:16
- 品牌: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军团菌和军团菌病》由朱庆义、宋亚军、邵祝军、莫自耀主编。军团菌病为一种新发现疾病,军团菌也一直作为重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之一,由于其引起的肺炎被称为非典型性肺炎而更加备受关注。军团菌是一种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细菌,本着作中通过对大量军团菌感染事件的分析,掌握了军团菌感染或暴发事件中的病原体及相关影响因素,是传染病溯源追蹤的实例,也是循证医学的一部分。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概 述 2
第一节
军团菌/2第二节
军团菌病内容与範畴/2一
、军团菌病/2二
、军团菌病分类/3第三节
军团菌病的危害/3第四节
军团菌病诊断标準/4一
、诊断原则/4二
、诊断标準/4第二章
我国军团菌病的现况与控制对策 7
第一节
军团菌病变迁/7一
、首次证明军团菌肺炎/7二
、首次证明军团菌感染引起庞蒂亚克热
/7三
、军团菌病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
/8第二节
军团菌病的现状/8一
、军团菌病国外流行概况/8二
、军团菌病国内流行概况/9第三节
控制军团菌病的策略/10一
、对传染源的措施/10二
、切断传播途径/12三
、保护易感人群/12第三章
军团菌病的流行病学 14
第一节
军团菌病的传播与流行/14一
、传染源/16二
、传播途径/16三
、人群易感性/16四
、发病率与病死率/17五
、季节分布/17
六
、地区分布/17七
、军团菌病人群(年龄)分布特徵
/18八
、流行病学分类/18九
、流行因素/19十
、流行形式/19第二节
军团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20一
、总体原则/20二
、调查对象/20三
、调查内容和方法/21第四章
军团菌病流行病学与菌株分型方法 23
第一节
军团菌病流行与菌株分型/23第二节
军团菌血清分型/25第三节
嗜肺军团菌分子分型/26一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27二
、多位点序列分型/28三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
29四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型
/30五
、嗜肺军团菌毒力岛分子分型/
31六
、核糖体基因分型/31第五章
军团菌病的预防 34
第一节
群体预防/34一
、自我防护/34二
、健康教育/34第二节
公共环境水源军团菌监测/34一
、公共环境水源军团菌监测的总体原则
/34二
、医院冷热水系统军团菌监测/
36三
、冷却塔军团菌监测/39第六章
军团菌的微生态学 43
第一节
微生态的形成/43一
、细菌的演变/43二
、微生态的构成/43第二节
细胞内生命循环/44一
、细胞内生命循环/44二
、微生态失调/45第二篇
军团菌第七章
军团菌属 48
第一节
军团菌的一般特徵/48一
、军团菌分类/48二
、亚型分布与鉴定/49第二节
军团菌分类与命名/49一
、军团菌属/49二
、军团菌属分类命名/49Ⅷ
第三节
嗜肺军团菌血清学分型/54第四节
嗜肺军团菌分子分型/56一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
/56二
、脉冲场凝胶电泳基因分型/
57三
、基因测序分型/57第八章
嗜肺军团菌 60
第一节
嗜肺军团菌的生命周期、生长周期和发育周期
/60一
、前言/60二
、嗜肺军团的生命周期/61三
、嗜肺性军团菌生长周期/64四
、嗜肺军团菌的发育周期/65五
、结束语/68第二节
嗜肺军团菌基因组/69一
、嗜肺军团菌基因组的一般特徵
/69二
、嗜肺军团菌的泛基因组/70三
、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嗜肺军团菌基因组的独有特
征
/71四
、由基因组序列推导出的代谢相关功能
/78五
、基因组中的调节和信号转导/
79六
、嗜肺军团菌的比较基因组学/
80七
、比较基因组学———军团菌、柯克斯体和其他胞内致病菌
/
82第三节
嗜肺军团菌的分泌系统/83一
、分泌系统的概述/83二
、嗜肺军团菌蛋白跨越细胞质膜
(内膜)的途径/85三
、嗜肺军团菌的分泌系统/87四
、主要效应蛋白及其作用/90第四节
嗜肺军团菌毒力岛、毒力因子/
95一
、毒力岛基因结构及其致病性/
95二
、毒力因子基因结构及其致病性
/97三
、毒力岛与毒力因子致病机制/
99第九章
其他常见致病性军团菌种 104
第一节
博兹曼军团菌/104一
、生物学特性/104二
、致病性/105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05第二节
长滩军团菌/106一
、生物学特性/106二
、致病性/106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08第三节
菲氏军团菌/108一
、生物学特性/108二
、致病性/109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09第四节
海伦山军团菌/110一
、生物学特性/110二
、致病性/111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11Ⅸ
第五节
杜氏军团菌/112一
、生物学特性/112二
、致病性/113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13第六节
麦氏军团菌/114一
、生物学特性/114二
、致病性/115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16第七节
约旦军团菌/117一
、生物学特性/117二
、致病性/118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18第八节
沃氏军团菌/119一
、生物学特性/119二
、致病性/120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21第九节
哈氏军团菌/122一
、生物学特性/122二
、致病性/122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23第十节
马氏军团菌/124一
、生物学特性/124二
、致病性/124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25第十一节
伯明罕军团菌/126一
、生物学特性/126二
、致病性/126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27第十二节
辛辛那提军团菌/128一
、生物学特性/128二
、致病性/128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29第十三节
戈氏军团菌/130一
、生物学特性/130二
、致病性/131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31第十四节
图森军团菌/132一
、生物学特性/133二
、致病性/133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34第十五节
茴芹军团菌/135一
、生物学特性/135二
、致病性/135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36第十六节
兰辛军团菌/138一
、生物学特性/138二
、致病性/138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39第十七节
红萤光军团菌/140一
、生物学特性/140二
、致病性/141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41第十八节
巴黎军团菌/142一
、生物学特性/142二
、致病性/143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43第十九节
橡树岭军团菌/144一
、生物学特性/145二
、致病性/145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46第二十节
圣灵军团菌/147一
、生物学特性/147二
、致病性/147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48第二十一节
昆氏军团菌/149一
、生物学特性/149二
、致病性/149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50第二十二节
吉斯特军团菌/151一
、生物学特性/151二
、致病性/151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52Ⅹ
第三篇
军团菌病第十章
军团菌病的临床 158
第一节
军团菌病的临床特点/158一
、军团菌肺炎临床表现/159二
、临床特徵/160三
、军团菌病的病原体/160四
、易感因素/161第二节
军团菌病的治疗/162一
、治疗原则———军团菌诊断标準及处理原则
WS195-2001
/162二
、治疗策略/163三
、治疗方案/164四
、其他/165第三节
军团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66一
、实验室检查/166二
、诊断和鉴别诊断/171第四节
军团菌病的影像学诊断/173第五节
医院和社区获得性军团菌肺炎———
同一疾病的2个方面/177第六节
军团菌病死亡的危险因素/178第七节
军团菌病潜伏期、发病期和初期的症状
/179第八节
用左氟沙星和阿奇霉素成功治疗重症军团菌病
/180第九节
各种抗生素体外抗军团菌活性/
181一
、抗生素体外抗军团菌活性/
181二
、相关文献报导/183第十节
体内抗嗜肺军团菌活性研究/185一
、细胞内抗嗜肺军团菌药物有效浓度测定
/185二
、大环内酯类和氟低嘁┪锒韵赴谑确尉啪淖?
用
/187三
、其他/188第十一节
併发症和预后/189一
、併发症/189二
、预后/189第十二节
嗜肺军团菌与非嗜肺军团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对比分析
/
189第十一章
军团菌病的诊断 194
第一节
PCR法诊断军团菌病/194一
、引物设计和合成/194二
、试验方法/195三
、套用/197第二节
实时PCR结合微量凝集试验早期诊断军团菌感染
/202第三节
反向斑点杂交法快速检测嗜肺军团菌
/203第四节
酶标法和萤光定量PCR检测儿童下呼吸道嗜肺军团菌感染
/
204第五节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军团菌/
205一
、方法简介/205二
、套用/205第六节
各方法的实际套用/209
第十二章
军团菌病的临床流行病学 212
第一节
军团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杀菌的初步观察
/212第二节
嗜肺军团菌与非嗜肺军团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对比分析
/
214第三节
长滩军团菌引起的感染/216第四节
旅行相关军团菌病/217第五节
新生儿军团菌病/221一
、国外流行情况/222二
、国内流行情况/222第六节
老年军团菌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23第七节
重症军团菌肺炎病例分析/225一
、12例重症军团菌肺炎回顾性分析
/225二
、重症军团菌肺炎16例临床分析
/227第八节
军团菌分子分型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套用
/228一
、脂肪酸分型/228二
、核糖体基因分型法/229三
、基于电泳的分子指纹图谱技术
/229四
、直接测序分型技术(SBT)/
230第九节
MLVA方法在军团菌分子分型中的套用评价
/231第十节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在军团菌分型中的套用
/232第十一节
中国分离嗜肺军团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及其资料库的建
立
/234第十二节
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菌株流行情况
/238一
、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及分子分型研究
/238二
、P1菌株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指纹图谱研究/239三
、我国九省(市、区)82株嗜肺军团菌血清
1型菌株的序列分型
/239四
、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环境分离株的脂肪酸成分分析及其
套用
/241第十三节
中欧军团菌病流行情况/242第十四节
西班牙军团菌流行情况/243第十五节
日本军团菌病流行情况/247第十六节
韩国军团菌的分布/250一
、军团菌的血清学分布情况/
251二
、军团菌地理分布分析/251三
、军团菌种属与设施类型/
251第十七节
新加坡环境监测和分子分型研究
/253第十八节
美国及其他国家军团菌病流行情况
/253一
、美国/253二
、其他国家/254第十九节
国内军团菌病流行情况/254一
、暴发流行/254二
、抗体水平研究/256第二十节
澳门地区公共场所军团菌的检出和脂肪酸分型研究
/257一
、採样和军团菌的检测/
258二
、结果/260三
、讨论/264
第二十一节
在患者和环境水中军团菌基因
型的分布和相关性/266第二十二节
军团菌活菌检测/268第二十三节
军团菌病的暴发、监测和预防
/271一
、LD的暴发/271二
、LD监测/272三
、流行病学研究/272四
、预防/273第十三章
军团菌病与机体免疫 278
第一节
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278一
、引言/278二
、军团菌免疫原/278三
、嗜肺军团菌的固有免疫反应/
279四
、嗜肺军团菌感染的适应性免疫
/280五
、军团菌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反应
/281六
、军团菌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281七
、免疫机制/282八
、结论/285第二节
军团菌的先天免疫/286一
、oll样受体在军团菌免疫中的作用
/288二
、军团菌感染后产生的细胞因子
/289三
、活化的巨噬细胞限制军团菌生长
/290四
、未来研究方向/291第三节
军团菌的先天免疫和Toll样受体/
291一
、简介/292二
、军团菌结构/292三
、结论/295第四节
抗军团菌的免疫活化/295一
、前言/295二
、天然抗原的免疫刺激/296三
、儿茶素的抗菌与抗病毒效应/
296四
、天然产物对细胞因子的调节/
297五
、军团菌感染后儿茶素在树突状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方面的
作用
/297六
、军团菌感染后儿茶素在树突状细胞产生共刺激分子方面
的作用
/297第四篇
军团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第十四章
痰液常规检查 300
第一节
痰液採集与性状检验/300一
、痰液採集/300二
、性状检查/300第二节
显微镜检查/301一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301二
、细胞学检查/301
第十五章
军团菌尿抗原测定 302
第一节
免疫层析法检测尿军团菌抗原/
302一
、基本原理/302二
、试剂盒组成/303三
、试验方法/303四
、质量控制/303五
、结果报告/304六
、临床意义/304七
、试验注意事项/304第二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军团军尿抗原
/305一
、工作原理/305二
、试剂製备/305三
、尿抗原ELISA检测程式/
306第十六章
军团菌抗原和抗体测定 309
第一节
直接免疫萤光法检测军团菌抗原/
309一
、基本原理/309二
、萤光抗体製备/309三
、试验方法/310四
、结果判断/310第二节
间接免疫萤光法检测军团菌抗体/
310一
、基本原理/310二
、细菌抗原製备/310三
、羊抗人IgG、IgM萤光抗体製备
/311四
、试验方法/311五
、临床意义/311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军团菌IgG
、IgM抗体/312一
、试验原理/312二
、试剂组成和配製/312三
、操作步骤/314四
、结果判断/314五
、临床意义/314第四节
军团菌抗体检测商售试剂盒的套用
/315一
、方法原理/315二
、试剂组成/315三
、标本要求/316四
、试验前準备/316五
、操作步骤/316六
、结果判定/317七
、诊断意义/317八
、注意事项/318第五节
乳胶凝集试验快速鉴定嗜肺军团菌
/318一
、基本原理/319二
、样本收集和準备/319三
、试验方法/319四
、注意事项/320五
、试剂保存/320第六节
微量凝集试验测定嗜肺军团菌抗体
/320一
、抗原製备/320二
、微量凝集试验/321三
、诊断意义/321
第十七章
军团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323
第一节
标本採集与运送/323一
、临床标本採集/323二
、环境水样採集/323三
、标本运输/324第二节
标本处理原则和方法/325一
、标本处理原则/325二
、临床标本处理方法/326三
、水样标本处理方法/326第三节
分离培养与初步鉴定/327一
、军团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327二
、接种/328三
、孵育培养/328四
、初步鉴定/329第四节
生化试验鉴定/329一
、基本原理/329二
、试验方法/329三
、军团菌属生化试验特徵/333四
、利用碳源反应鉴定军团菌种/
338第五节
细胞脂肪酸成分分析/341一
、基本原理/341二
、试验方法/342三
、临床套用/343第六节
血清型鉴定/349一
、军团菌家兔免疫血清製备/
349二
、乳胶凝集试剂的製备及其套用
/351三
、协同凝集试验试剂的製备及其套用
/353第十八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357
第一节
準则/357一
、药敏试剂和方法标準化/357二
、药敏试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359三
、药敏试验报告规则与药敏折点判断
/359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360一
、基本原理/360二
、试验方法/360三
、军团菌药敏试验现状/364第十九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军团菌病诊断中套用 369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现状/369一
、探针杂交技术的发展概况/
369二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发展概况
/370三
、基因测序分型研究现状/371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军团菌检测中套用
/373一
、探针杂交技术在军团菌快速检测中套用
/373二
、CR在军团菌病快速诊断中套用
/374
三
、基因测序在军团菌病诊断中应
用/375第二十章
核酸杂交技术在军团菌病诊断中套用/
378 378
第一节
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嗜肺军团菌/
378一
、基本原理/378二
、NA探针的设计与标记/
378三
、靶DNA製备/379四
、NA结合于硝酸纤维膜上/
379五
、探针与靶DNA杂交/379六
、杂交结果检测/380七
、结果判定/380八
、临床套用/380第二节
反向斑点杂交检测嗜肺军团菌/
381一
、基本原理/381二
、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381三
、DNA提取/382四
、DNA的生物素标记/382五
、CR扩增及DNA探针的纯化
/382六
、反向杂交与结果判断/382七
、CR-微孔板反向杂交/
382八
、临床套用/383第三节
聚合酶链反应结合探针杂交检测军团菌
/384一
、基本原理/384二
、引物设计和合成/385三
、DNA提取/385四
、探针标记/385五
、PCR扩增/386六
、扩增产物的杂交检测/386七
、临床套用/388第四节
萤光原位杂交在军团菌检测中套用
/389一
、基本原理/389二
、试验方法/390三
、临床套用/393第二十一章
聚合酶链反应(PCR)在军团菌检测中套用 396
第一节
概述/396一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
396二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
397三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398四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
(PCR-SBT)/398第二节
常规PCR在军团菌病诊断中套用
/399一
、基本原理/399二
、标本採集、运送与处理/
400三
、试验菌株/400四
、PCR试验/401
五
、临床套用/403第三节
PCR酶切分型检测军团菌和嗜肺军团菌
/403一
、基本原理/403二
、引物设计/404三
、试验菌株/404四
、主要试剂和仪器/406五
、基因组DNA提取/406六
、PCR扩增/406七
、酶切试验/406八
、特异性试验/406九
、结果判断/406十
、临床套用/408第四节
巢式PCR酶切分型检测军团菌和嗜肺军团菌
/409一
、基本原理/409二
、引物设计/410三
、标本採集与处理/410四
、DNA提取/410五
、PCR程式/410六
、快速酶切分型/411七
、特异性和敏感性/411八
、临床套用/412第五节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检测嗜肺军团菌
/413一
、基本原理/413二
、嗜肺军团菌AFLP分型试验方法
/414三
、临床套用/416第六节
实时萤光PCR检测军团菌和嗜肺军团菌
/418一
、基本原理/418二
、引物和探针设计/418三
、试验方法/421四
、临床实际套用/423第七节
萤光共振能量转移PCR检测嗜肺军团菌
/425一
、基本原理/426二
、试验方法/426三
、临床实际套用/427第八节
嗜肺军团菌毒力岛基因组PCR分型鉴定
/430一
、毒力岛和毒力基因及其致病性
/430二
、试验方法/431三
、临床实际套用/433第九节
基因测序在军团菌分型鉴定中套用
/435一
、嗜肺军团菌SBT基因测序分型
/435二
、军团菌属基因测序分型/
438三
、多位点(MLSA)测序分型/
439第二十二章
培养基和常用试剂配製 443
第一节
培养基製备一般準则/443一
、培养基製备基本要求/443二
、质量控制/444第二节
军团菌常用培养基和生化反应试剂
/444一
、军团菌选择性培养基/444二
、生化试验培养基/447三
、非军团菌选择性培养基/
449四
、军团菌运送培养基/450五
、军团菌痰消化液(0.1DTT)/
451第三节
常用试剂和染色液製备/451一
、酸缓冲液/451二
、磷酸盐缓冲液(PBS)/452三
、ELISA常用溶液配製/452四
、探针杂交试剂的配製/452五
、革兰染色法/453六
、复红染色/454七
、鞭毛染色法/454八
、不完全福氏佐剂(incom-pleteFreund
’sadjuvant,IFA)
配製/454九
、麦氏标準比浊管(MacFar-landStandards)/
455十
、离心力换算(Centrifugalforceconversion)/
456附录
军团菌常用缩略语和名词中英文对照 458
图版
序二
前言
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概 述 2
第一节
军团菌/2第二节
军团菌病内容与範畴/2一
、军团菌病/2二
、军团菌病分类/3第三节
军团菌病的危害/3第四节
军团菌病诊断标準/4一
、诊断原则/4二
、诊断标準/4第二章
我国军团菌病的现况与控制对策 7
第一节
军团菌病变迁/7一
、首次证明军团菌肺炎/7二
、首次证明军团菌感染引起庞蒂亚克热
/7三
、军团菌病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
/8第二节
军团菌病的现状/8一
、军团菌病国外流行概况/8二
、军团菌病国内流行概况/9第三节
控制军团菌病的策略/10一
、对传染源的措施/10二
、切断传播途径/12三
、保护易感人群/12第三章
军团菌病的流行病学 14
第一节
军团菌病的传播与流行/14一
、传染源/16二
、传播途径/16三
、人群易感性/16四
、发病率与病死率/17五
、季节分布/17
六
、地区分布/17七
、军团菌病人群(年龄)分布特徵
/18八
、流行病学分类/18九
、流行因素/19十
、流行形式/19第二节
军团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20一
、总体原则/20二
、调查对象/20三
、调查内容和方法/21第四章
军团菌病流行病学与菌株分型方法 23
第一节
军团菌病流行与菌株分型/23第二节
军团菌血清分型/25第三节
嗜肺军团菌分子分型/26一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27二
、多位点序列分型/28三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
29四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分型
/30五
、嗜肺军团菌毒力岛分子分型/
31六
、核糖体基因分型/31第五章
军团菌病的预防 34
第一节
群体预防/34一
、自我防护/34二
、健康教育/34第二节
公共环境水源军团菌监测/34一
、公共环境水源军团菌监测的总体原则
/34二
、医院冷热水系统军团菌监测/
36三
、冷却塔军团菌监测/39第六章
军团菌的微生态学 43
第一节
微生态的形成/43一
、细菌的演变/43二
、微生态的构成/43第二节
细胞内生命循环/44一
、细胞内生命循环/44二
、微生态失调/45第二篇
军团菌第七章
军团菌属 48
第一节
军团菌的一般特徵/48一
、军团菌分类/48二
、亚型分布与鉴定/49第二节
军团菌分类与命名/49一
、军团菌属/49二
、军团菌属分类命名/49Ⅷ
第三节
嗜肺军团菌血清学分型/54第四节
嗜肺军团菌分子分型/56一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
/56二
、脉冲场凝胶电泳基因分型/
57三
、基因测序分型/57第八章
嗜肺军团菌 60
第一节
嗜肺军团菌的生命周期、生长周期和发育周期
/60一
、前言/60二
、嗜肺军团的生命周期/61三
、嗜肺性军团菌生长周期/64四
、嗜肺军团菌的发育周期/65五
、结束语/68第二节
嗜肺军团菌基因组/69一
、嗜肺军团菌基因组的一般特徵
/69二
、嗜肺军团菌的泛基因组/70三
、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嗜肺军团菌基因组的独有特
征
/71四
、由基因组序列推导出的代谢相关功能
/78五
、基因组中的调节和信号转导/
79六
、嗜肺军团菌的比较基因组学/
80七
、比较基因组学———军团菌、柯克斯体和其他胞内致病菌
/
82第三节
嗜肺军团菌的分泌系统/83一
、分泌系统的概述/83二
、嗜肺军团菌蛋白跨越细胞质膜
(内膜)的途径/85三
、嗜肺军团菌的分泌系统/87四
、主要效应蛋白及其作用/90第四节
嗜肺军团菌毒力岛、毒力因子/
95一
、毒力岛基因结构及其致病性/
95二
、毒力因子基因结构及其致病性
/97三
、毒力岛与毒力因子致病机制/
99第九章
其他常见致病性军团菌种 104
第一节
博兹曼军团菌/104一
、生物学特性/104二
、致病性/105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05第二节
长滩军团菌/106一
、生物学特性/106二
、致病性/106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08第三节
菲氏军团菌/108一
、生物学特性/108二
、致病性/109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09第四节
海伦山军团菌/110一
、生物学特性/110二
、致病性/111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11Ⅸ
第五节
杜氏军团菌/112一
、生物学特性/112二
、致病性/113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13第六节
麦氏军团菌/114一
、生物学特性/114二
、致病性/115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16第七节
约旦军团菌/117一
、生物学特性/117二
、致病性/118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18第八节
沃氏军团菌/119一
、生物学特性/119二
、致病性/120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21第九节
哈氏军团菌/122一
、生物学特性/122二
、致病性/122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23第十节
马氏军团菌/124一
、生物学特性/124二
、致病性/124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25第十一节
伯明罕军团菌/126一
、生物学特性/126二
、致病性/126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27第十二节
辛辛那提军团菌/128一
、生物学特性/128二
、致病性/128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29第十三节
戈氏军团菌/130一
、生物学特性/130二
、致病性/131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31第十四节
图森军团菌/132一
、生物学特性/133二
、致病性/133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34第十五节
茴芹军团菌/135一
、生物学特性/135二
、致病性/135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36第十六节
兰辛军团菌/138一
、生物学特性/138二
、致病性/138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39第十七节
红萤光军团菌/140一
、生物学特性/140二
、致病性/141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41第十八节
巴黎军团菌/142一
、生物学特性/142二
、致病性/143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43第十九节
橡树岭军团菌/144一
、生物学特性/145二
、致病性/145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46第二十节
圣灵军团菌/147一
、生物学特性/147二
、致病性/147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48第二十一节
昆氏军团菌/149一
、生物学特性/149二
、致病性/149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50第二十二节
吉斯特军团菌/151一
、生物学特性/151二
、致病性/151三
、细菌培养与鉴定/152Ⅹ
第三篇
军团菌病第十章
军团菌病的临床 158
第一节
军团菌病的临床特点/158一
、军团菌肺炎临床表现/159二
、临床特徵/160三
、军团菌病的病原体/160四
、易感因素/161第二节
军团菌病的治疗/162一
、治疗原则———军团菌诊断标準及处理原则
WS195-2001
/162二
、治疗策略/163三
、治疗方案/164四
、其他/165第三节
军团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66一
、实验室检查/166二
、诊断和鉴别诊断/171第四节
军团菌病的影像学诊断/173第五节
医院和社区获得性军团菌肺炎———
同一疾病的2个方面/177第六节
军团菌病死亡的危险因素/178第七节
军团菌病潜伏期、发病期和初期的症状
/179第八节
用左氟沙星和阿奇霉素成功治疗重症军团菌病
/180第九节
各种抗生素体外抗军团菌活性/
181一
、抗生素体外抗军团菌活性/
181二
、相关文献报导/183第十节
体内抗嗜肺军团菌活性研究/185一
、细胞内抗嗜肺军团菌药物有效浓度测定
/185二
、大环内酯类和氟低嘁┪锒韵赴谑确尉啪淖?
用
/187三
、其他/188第十一节
併发症和预后/189一
、併发症/189二
、预后/189第十二节
嗜肺军团菌与非嗜肺军团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对比分析
/
189第十一章
军团菌病的诊断 194
第一节
PCR法诊断军团菌病/194一
、引物设计和合成/194二
、试验方法/195三
、套用/197第二节
实时PCR结合微量凝集试验早期诊断军团菌感染
/202第三节
反向斑点杂交法快速检测嗜肺军团菌
/203第四节
酶标法和萤光定量PCR检测儿童下呼吸道嗜肺军团菌感染
/
204第五节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军团菌/
205一
、方法简介/205二
、套用/205第六节
各方法的实际套用/209
第十二章
军团菌病的临床流行病学 212
第一节
军团菌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与现场杀菌的初步观察
/212第二节
嗜肺军团菌与非嗜肺军团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对比分析
/
214第三节
长滩军团菌引起的感染/216第四节
旅行相关军团菌病/217第五节
新生儿军团菌病/221一
、国外流行情况/222二
、国内流行情况/222第六节
老年军团菌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23第七节
重症军团菌肺炎病例分析/225一
、12例重症军团菌肺炎回顾性分析
/225二
、重症军团菌肺炎16例临床分析
/227第八节
军团菌分子分型方法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套用
/228一
、脂肪酸分型/228二
、核糖体基因分型法/229三
、基于电泳的分子指纹图谱技术
/229四
、直接测序分型技术(SBT)/
230第九节
MLVA方法在军团菌分子分型中的套用评价
/231第十节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在军团菌分型中的套用
/232第十一节
中国分离嗜肺军团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及其资料库的建
立
/234第十二节
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菌株流行情况
/238一
、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及分子分型研究
/238二
、P1菌株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指纹图谱研究/239三
、我国九省(市、区)82株嗜肺军团菌血清
1型菌株的序列分型
/239四
、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环境分离株的脂肪酸成分分析及其
套用
/241第十三节
中欧军团菌病流行情况/242第十四节
西班牙军团菌流行情况/243第十五节
日本军团菌病流行情况/247第十六节
韩国军团菌的分布/250一
、军团菌的血清学分布情况/
251二
、军团菌地理分布分析/251三
、军团菌种属与设施类型/
251第十七节
新加坡环境监测和分子分型研究
/253第十八节
美国及其他国家军团菌病流行情况
/253一
、美国/253二
、其他国家/254第十九节
国内军团菌病流行情况/254一
、暴发流行/254二
、抗体水平研究/256第二十节
澳门地区公共场所军团菌的检出和脂肪酸分型研究
/257一
、採样和军团菌的检测/
258二
、结果/260三
、讨论/264
第二十一节
在患者和环境水中军团菌基因
型的分布和相关性/266第二十二节
军团菌活菌检测/268第二十三节
军团菌病的暴发、监测和预防
/271一
、LD的暴发/271二
、LD监测/272三
、流行病学研究/272四
、预防/273第十三章
军团菌病与机体免疫 278
第一节
先天性免疫与获得性免疫/278一
、引言/278二
、军团菌免疫原/278三
、嗜肺军团菌的固有免疫反应/
279四
、嗜肺军团菌感染的适应性免疫
/280五
、军团菌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反应
/281六
、军团菌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281七
、免疫机制/282八
、结论/285第二节
军团菌的先天免疫/286一
、oll样受体在军团菌免疫中的作用
/288二
、军团菌感染后产生的细胞因子
/289三
、活化的巨噬细胞限制军团菌生长
/290四
、未来研究方向/291第三节
军团菌的先天免疫和Toll样受体/
291一
、简介/292二
、军团菌结构/292三
、结论/295第四节
抗军团菌的免疫活化/295一
、前言/295二
、天然抗原的免疫刺激/296三
、儿茶素的抗菌与抗病毒效应/
296四
、天然产物对细胞因子的调节/
297五
、军团菌感染后儿茶素在树突状细胞产生细胞因子方面的
作用
/297六
、军团菌感染后儿茶素在树突状细胞产生共刺激分子方面
的作用
/297第四篇
军团菌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第十四章
痰液常规检查 300
第一节
痰液採集与性状检验/300一
、痰液採集/300二
、性状检查/300第二节
显微镜检查/301一
、痰液细菌涂片检查/301二
、细胞学检查/301
第十五章
军团菌尿抗原测定 302
第一节
免疫层析法检测尿军团菌抗原/
302一
、基本原理/302二
、试剂盒组成/303三
、试验方法/303四
、质量控制/303五
、结果报告/304六
、临床意义/304七
、试验注意事项/304第二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军团军尿抗原
/305一
、工作原理/305二
、试剂製备/305三
、尿抗原ELISA检测程式/
306第十六章
军团菌抗原和抗体测定 309
第一节
直接免疫萤光法检测军团菌抗原/
309一
、基本原理/309二
、萤光抗体製备/309三
、试验方法/310四
、结果判断/310第二节
间接免疫萤光法检测军团菌抗体/
310一
、基本原理/310二
、细菌抗原製备/310三
、羊抗人IgG、IgM萤光抗体製备
/311四
、试验方法/311五
、临床意义/311第三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军团菌IgG
、IgM抗体/312一
、试验原理/312二
、试剂组成和配製/312三
、操作步骤/314四
、结果判断/314五
、临床意义/314第四节
军团菌抗体检测商售试剂盒的套用
/315一
、方法原理/315二
、试剂组成/315三
、标本要求/316四
、试验前準备/316五
、操作步骤/316六
、结果判定/317七
、诊断意义/317八
、注意事项/318第五节
乳胶凝集试验快速鉴定嗜肺军团菌
/318一
、基本原理/319二
、样本收集和準备/319三
、试验方法/319四
、注意事项/320五
、试剂保存/320第六节
微量凝集试验测定嗜肺军团菌抗体
/320一
、抗原製备/320二
、微量凝集试验/321三
、诊断意义/321
第十七章
军团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323
第一节
标本採集与运送/323一
、临床标本採集/323二
、环境水样採集/323三
、标本运输/324第二节
标本处理原则和方法/325一
、标本处理原则/325二
、临床标本处理方法/326三
、水样标本处理方法/326第三节
分离培养与初步鉴定/327一
、军团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基/
327二
、接种/328三
、孵育培养/328四
、初步鉴定/329第四节
生化试验鉴定/329一
、基本原理/329二
、试验方法/329三
、军团菌属生化试验特徵/333四
、利用碳源反应鉴定军团菌种/
338第五节
细胞脂肪酸成分分析/341一
、基本原理/341二
、试验方法/342三
、临床套用/343第六节
血清型鉴定/349一
、军团菌家兔免疫血清製备/
349二
、乳胶凝集试剂的製备及其套用
/351三
、协同凝集试验试剂的製备及其套用
/353第十八章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357
第一节
準则/357一
、药敏试剂和方法标準化/357二
、药敏试验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359三
、药敏试验报告规则与药敏折点判断
/359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360一
、基本原理/360二
、试验方法/360三
、军团菌药敏试验现状/364第十九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军团菌病诊断中套用 369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现状/369一
、探针杂交技术的发展概况/
369二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发展概况
/370三
、基因测序分型研究现状/371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军团菌检测中套用
/373一
、探针杂交技术在军团菌快速检测中套用
/373二
、CR在军团菌病快速诊断中套用
/374
三
、基因测序在军团菌病诊断中应
用/375第二十章
核酸杂交技术在军团菌病诊断中套用/
378 378
第一节
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嗜肺军团菌/
378一
、基本原理/378二
、NA探针的设计与标记/
378三
、靶DNA製备/379四
、NA结合于硝酸纤维膜上/
379五
、探针与靶DNA杂交/379六
、杂交结果检测/380七
、结果判定/380八
、临床套用/380第二节
反向斑点杂交检测嗜肺军团菌/
381一
、基本原理/381二
、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381三
、DNA提取/382四
、DNA的生物素标记/382五
、CR扩增及DNA探针的纯化
/382六
、反向杂交与结果判断/382七
、CR-微孔板反向杂交/
382八
、临床套用/383第三节
聚合酶链反应结合探针杂交检测军团菌
/384一
、基本原理/384二
、引物设计和合成/385三
、DNA提取/385四
、探针标记/385五
、PCR扩增/386六
、扩增产物的杂交检测/386七
、临床套用/388第四节
萤光原位杂交在军团菌检测中套用
/389一
、基本原理/389二
、试验方法/390三
、临床套用/393第二十一章
聚合酶链反应(PCR)在军团菌检测中套用 396
第一节
概述/396一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
396二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
397三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398四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
(PCR-SBT)/398第二节
常规PCR在军团菌病诊断中套用
/399一
、基本原理/399二
、标本採集、运送与处理/
400三
、试验菌株/400四
、PCR试验/401
五
、临床套用/403第三节
PCR酶切分型检测军团菌和嗜肺军团菌
/403一
、基本原理/403二
、引物设计/404三
、试验菌株/404四
、主要试剂和仪器/406五
、基因组DNA提取/406六
、PCR扩增/406七
、酶切试验/406八
、特异性试验/406九
、结果判断/406十
、临床套用/408第四节
巢式PCR酶切分型检测军团菌和嗜肺军团菌
/409一
、基本原理/409二
、引物设计/410三
、标本採集与处理/410四
、DNA提取/410五
、PCR程式/410六
、快速酶切分型/411七
、特异性和敏感性/411八
、临床套用/412第五节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检测嗜肺军团菌
/413一
、基本原理/413二
、嗜肺军团菌AFLP分型试验方法
/414三
、临床套用/416第六节
实时萤光PCR检测军团菌和嗜肺军团菌
/418一
、基本原理/418二
、引物和探针设计/418三
、试验方法/421四
、临床实际套用/423第七节
萤光共振能量转移PCR检测嗜肺军团菌
/425一
、基本原理/426二
、试验方法/426三
、临床实际套用/427第八节
嗜肺军团菌毒力岛基因组PCR分型鉴定
/430一
、毒力岛和毒力基因及其致病性
/430二
、试验方法/431三
、临床实际套用/433第九节
基因测序在军团菌分型鉴定中套用
/435一
、嗜肺军团菌SBT基因测序分型
/435二
、军团菌属基因测序分型/
438三
、多位点(MLSA)测序分型/
439第二十二章
培养基和常用试剂配製 443
第一节
培养基製备一般準则/443一
、培养基製备基本要求/443二
、质量控制/444第二节
军团菌常用培养基和生化反应试剂
/444一
、军团菌选择性培养基/444二
、生化试验培养基/447三
、非军团菌选择性培养基/
449四
、军团菌运送培养基/450五
、军团菌痰消化液(0.1DTT)/
451第三节
常用试剂和染色液製备/451一
、酸缓冲液/451二
、磷酸盐缓冲液(PBS)/452三
、ELISA常用溶液配製/452四
、探针杂交试剂的配製/452五
、革兰染色法/453六
、复红染色/454七
、鞭毛染色法/454八
、不完全福氏佐剂(incom-pleteFreund
’sadjuvant,IFA)
配製/454九
、麦氏标準比浊管(MacFar-landStandards)/
455十
、离心力换算(Centrifugalforceconversion)/
456附录
军团菌常用缩略语和名词中英文对照 458
图版
文摘
第一篇
总 论-
第一章
概 述第一节
军团菌军团菌
(Legionella)是一种兼性细胞内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天然淡水或人工水域中
,在阿米巴体内寄生,也可感染人巨噬细胞,在其胞内繁殖和杀死人巨噬细胞。其中嗜肺军团菌
(Legionellapneumophila,LP)是引起军团菌病(Legionellosis或Le-gionnairesdisease,LD)
的重要病原体。目前已知军团菌属有58个种70多个血清型。80
军团菌病暴发流行是由嗜肺军团菌引起,嗜肺军团菌有16个血清型,血清型1型是临床常见分离株
。军团菌在温水和温暖潮湿环境中可迅速繁殖
,在人工水系统中能长期定植,如集中空调冷却塔和人工冷热水管道系统等
。水体和临床标本中军团菌检测对于了解军团菌环境污染
、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和医院内感染、临床诊断、预防和控制突发性军团菌病的暴发流行
,提供快速病源学诊断依据具有重大的意义。水体中的军团菌可形成气溶胶,是引起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载体
。军团菌是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McDade于1977年首次从暴发流行死者肺部组织中分离和鉴定到一种革兰阴性桿菌
,1978年国际上正式命名为嗜肺军团菌。第二节
军团菌病内容与範畴一
、军团菌病军团菌病是由嗜肺军团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主要通过空气中气溶胶传播
,中央空调冷却塔水系统是主要传染源,有人称其为“现代城市文明病
”。在我国被列入新发传染病之一。军团菌病于1976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退伍军
第一章
概 述q3
人大会期间
,首次暴发流行,221人患病,34人死亡。随后欧洲、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军团菌病例报导
,我国于1982年在南京首次发现军团菌病病例
。近30多年来,军团菌病在世界各地时有暴发流行,引起WHO以及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
、军团菌病分类1.
军团菌肺炎(Legionellapneumonia) 以嗜肺军团菌感染为主,临床特徵表现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具备肺炎的典型特徵,属于非典型性肺炎範畴。又称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
,为重型,病死率为15~30,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高达
80,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2.
庞蒂亚克热(Pontiacfever) 是一种类似流感的非肺炎型军团菌感染,为轻型
,症状似感冒,有发冷、发热、头痛、肌肉痛、无肺炎,绝大多数均在短期内恢复。第三节
军团菌病的危害军团菌病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传播,通常把污染本菌的水源
(天然水、人工管道水源、冷却塔、冷热管道系统水等)作为传染源。由嗜肺军团菌引起的军团菌肺炎
,感染潜伏期2~10d,病情发作,呈现出典型的肺炎病症
。但比肺炎更为可怕的是它不会自然康复,如果不及时、不规範治疗和用药,患者可在
1周内死亡,若患者免疫力低下,当天死亡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军团菌病在国内外时有暴发流行
,1976年在费城美国退伍军人大会期间,与会者感染了一种神秘的类似肺炎的疾病
,总计221例,最后有34人死亡。在美国发现的军团菌病
,平均每年有25000例。1998年在英国流行的1次军团菌病,有226个病例,25
人死亡。我国自1982年在南京首次发现军团菌病例,以后多地均有发现。医院是军团菌病高发区
,因为医院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多,感染的机会多,所以医院要对军团菌病的发生予以特别关注
。我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军团菌病占成人肺部感染的11,占小儿肺部感染的5.45
。军团菌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高峰。军团菌经空气的传播性很强,但目前尚未能证实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老年人、吸菸者、酗酒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此病
。北京、南京、重庆、石家庄、唐山等地,近年都有军团菌病散发病例报导。据某一次调查发现
,由于新建楼房墙壁尚未乾燥,室内十分潮湿,室内空气中溶胶雾飘浮,导致
174人中66人感染了军团菌。迄今,军团菌病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但是,如果加强空调器的供水系统
、加湿冷凝器和喷雾器等的卫生管理与消毒工作,对减少军团菌病的暴发流行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
q4
第一篇 总 论第四节
军团菌病诊断标準由于军团菌肺炎临床表现複杂
,缺乏明显特徵,并且该菌难以用人工分离培养或其他方法检测
,在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使用一种快速、準确的军团菌检测方法
,对于及时治疗患者非常重要。关于军团菌病的诊断标準
,根据WHO推荐的军团菌病监测标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军团菌病的诊断标準
,适用于各级、各类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对军团菌病病例的诊断和处理
。一
、诊断原则(
1)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确诊需依据患者2份血清军团菌抗体恢复期较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或军团菌培养阳性
。二
、诊断标準(
一)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
,多数发生在夏秋季节。中老年病例较为多见。有慢性肺病病史者、免疫功能低下者
、器官移植者、建筑工地施工人员、近2周内的旅行者以及吸菸者较易感
。如发现2例或以上的成组病例,应当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可疑军团菌病患者的标本
,如痰、血液、胸水、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军团菌的分离培养;还可从外环境如宾馆
、医院、电影院等的空调系统冷却塔水、淋浴水、湖水、井水、池水以及地表面污水中分离军团菌
。(
二)临床表现军团菌病临床特徵表现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具备肺炎的典型特徵
,并且(或者)影像检查支持肺炎诊断,临床上可以有2种类型:肺炎型和庞蒂亚克热
。1.
肺炎型 亚急性起病;症状有发热、头痛、寒战、咳嗽或痰中带血,胸痛和肌痛
,部分患者有噁心、呕吐、腹泻、相对缓脉,有些患者尤其是儿童,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谵妄
、幻觉甚至昏迷等,重症患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或因菌血症产生的肺外器官感染
。2.
庞蒂亚克热 为非肺炎型,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有发热、咳嗽、头痛、肌痛和胸痛
,但无肺炎,病程3~10d可自愈。
第一章
概 述q5
(
三)常规实验室检查多数血沉加快
,白细胞计数增高,部分有中性白细胞核左移,可能有乳酸脱氢酶、血清穀草转氨酶
、胆红素升高或有蛋白尿、低钠血症和低磷血症,血尿并不多见,但镜检时尿中可有红细胞
。痰或气管内抽吸物作革兰染色和一般培养。军团菌为革兰阴性桿菌
,但初代分离菌革兰染色着色不明显,而且培养的阳性率很低。(
四)特异性实验室检查1.
军团菌培养 分离培养法是鉴定军团菌感染的金标準。军团菌为需氧菌,但需要
2.5~5CO2
环境
,最适生长温度为35~36℃,营养需求较苛刻,在普通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等培养基上不生长
,可在活性炭酵母浸液琼脂培养基(BCYE)上生长,生长速度缓慢
,一般3~4d后可形成灰色菌落。该方法特异性强,但耗时长,敏感性很低
,并且结果易受标本採集质量的影响。2.
细菌抗原检测(
1)直接萤光抗体法(DFA):取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用萤光素标记的抗军团菌抗体直接与标本作用后观察细菌形态
,优点是简便、快速、特异性好。缺点是敏感性低,且只能用于嗜肺军团菌的检测
。(
2)尿抗原的检测:患者在感染军团菌后3d,尿液中即会产生一种具有热稳定性及抗胰蛋白酶活性的抗原
,通常採用金标法对此抗原进行检测,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缺点是只能检测嗜肺军团菌血清型
1型,对其他军团菌引起的感染会漏检。3.
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 採用间接萤光抗体法(IFA)、试管凝集试验(TA)等方法检测军团菌特异性抗体
,起病时及3~8周后2次血清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长
,单次抗体大于1∶256(1FA),或凝集抗体从1∶40呈4倍或以上增长或1次凝集滴度为
1∶320(TA)者,可确定有军团菌感染。4.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萤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和
DNA探针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且快速、简便,但操作要求极为严格
,其中军团菌引物的选择是PCR检测技术中的关键。分子生物检测方法可作为军团菌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5.
X线诊断 X线胸片显示肺部有浸润性阴影,部分有胸腔积液,重症患者有肺脓肿甚至空洞
。(
五)确诊病例(
1)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胸腔液、肺活检组织)军团菌培养阳性
。(
2)在呼吸道分泌物或尿液中检测军团菌特异性抗原阳性。(
3)採用间接萤光抗体法(IFA)、试管凝集试验(TA)等方法检测军团菌特异性抗体
。起病时及3~8周后2次血清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长,单次抗体大于1
∶256(IFA),或凝集抗体从1∶40呈4倍或以上增长或1次凝聚滴度为1∶320(TA)
者可确定有军团菌感染。
q6
第一篇 总 论参考文献
1.
FieldsBS,BensonRF,BesserRE.2002.LegionellaandLegionnairesdisease:25yearsofinves-tigation
.Clin.Microbiol.Rev.,15(3):506-526.2.
JamillouxY,JarraudS,LinaG,etal.2012.Legionella,Legionnairesdisease.Med.Sci(Paris).,28
(6-7):639-645.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誌编辑委员会.1992.军团菌肺炎诊断标準(试行).中华结核和呼吸杂誌,5
:21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準.军团病诊断标準及处理原则.WS195-2001.(
朱庆义)
总 论-
第一章
概 述第一节
军团菌军团菌
(Legionella)是一种兼性细胞内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天然淡水或人工水域中
,在阿米巴体内寄生,也可感染人巨噬细胞,在其胞内繁殖和杀死人巨噬细胞。其中嗜肺军团菌
(Legionellapneumophila,LP)是引起军团菌病(Legionellosis或Le-gionnairesdisease,LD)
的重要病原体。目前已知军团菌属有58个种70多个血清型。80
军团菌病暴发流行是由嗜肺军团菌引起,嗜肺军团菌有16个血清型,血清型1型是临床常见分离株
。军团菌在温水和温暖潮湿环境中可迅速繁殖
,在人工水系统中能长期定植,如集中空调冷却塔和人工冷热水管道系统等
。水体和临床标本中军团菌检测对于了解军团菌环境污染
、病原流行病学调查和医院内感染、临床诊断、预防和控制突发性军团菌病的暴发流行
,提供快速病源学诊断依据具有重大的意义。水体中的军团菌可形成气溶胶,是引起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载体
。军团菌是由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McDade于1977年首次从暴发流行死者肺部组织中分离和鉴定到一种革兰阴性桿菌
,1978年国际上正式命名为嗜肺军团菌。第二节
军团菌病内容与範畴一
、军团菌病军团菌病是由嗜肺军团菌引起的一种以肺炎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主要通过空气中气溶胶传播
,中央空调冷却塔水系统是主要传染源,有人称其为“现代城市文明病
”。在我国被列入新发传染病之一。军团菌病于1976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退伍军
第一章
概 述q3
人大会期间
,首次暴发流行,221人患病,34人死亡。随后欧洲、澳大利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军团菌病例报导
,我国于1982年在南京首次发现军团菌病病例
。近30多年来,军团菌病在世界各地时有暴发流行,引起WHO以及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
、军团菌病分类1.
军团菌肺炎(Legionellapneumonia) 以嗜肺军团菌感染为主,临床特徵表现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具备肺炎的典型特徵,属于非典型性肺炎範畴。又称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
,为重型,病死率为15~30,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高达
80,严重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2.
庞蒂亚克热(Pontiacfever) 是一种类似流感的非肺炎型军团菌感染,为轻型
,症状似感冒,有发冷、发热、头痛、肌肉痛、无肺炎,绝大多数均在短期内恢复。第三节
军团菌病的危害军团菌病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传播,通常把污染本菌的水源
(天然水、人工管道水源、冷却塔、冷热管道系统水等)作为传染源。由嗜肺军团菌引起的军团菌肺炎
,感染潜伏期2~10d,病情发作,呈现出典型的肺炎病症
。但比肺炎更为可怕的是它不会自然康复,如果不及时、不规範治疗和用药,患者可在
1周内死亡,若患者免疫力低下,当天死亡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军团菌病在国内外时有暴发流行
,1976年在费城美国退伍军人大会期间,与会者感染了一种神秘的类似肺炎的疾病
,总计221例,最后有34人死亡。在美国发现的军团菌病
,平均每年有25000例。1998年在英国流行的1次军团菌病,有226个病例,25
人死亡。我国自1982年在南京首次发现军团菌病例,以后多地均有发现。医院是军团菌病高发区
,因为医院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多,感染的机会多,所以医院要对军团菌病的发生予以特别关注
。我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军团菌病占成人肺部感染的11,占小儿肺部感染的5.45
。军团菌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高峰。军团菌经空气的传播性很强,但目前尚未能证实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老年人、吸菸者、酗酒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此病
。北京、南京、重庆、石家庄、唐山等地,近年都有军团菌病散发病例报导。据某一次调查发现
,由于新建楼房墙壁尚未乾燥,室内十分潮湿,室内空气中溶胶雾飘浮,导致
174人中66人感染了军团菌。迄今,军团菌病尚无有效预防措施,但是,如果加强空调器的供水系统
、加湿冷凝器和喷雾器等的卫生管理与消毒工作,对减少军团菌病的暴发流行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
q4
第一篇 总 论第四节
军团菌病诊断标準由于军团菌肺炎临床表现複杂
,缺乏明显特徵,并且该菌难以用人工分离培养或其他方法检测
,在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使用一种快速、準确的军团菌检测方法
,对于及时治疗患者非常重要。关于军团菌病的诊断标準
,根据WHO推荐的军团菌病监测标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订军团菌病的诊断标準
,适用于各级、各类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机构和人员对军团菌病病例的诊断和处理
。一
、诊断原则(
1)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确诊需依据患者2份血清军团菌抗体恢复期较急性期增高4倍或以上或军团菌培养阳性
。二
、诊断标準(
一)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
,多数发生在夏秋季节。中老年病例较为多见。有慢性肺病病史者、免疫功能低下者
、器官移植者、建筑工地施工人员、近2周内的旅行者以及吸菸者较易感
。如发现2例或以上的成组病例,应当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可疑军团菌病患者的标本
,如痰、血液、胸水、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军团菌的分离培养;还可从外环境如宾馆
、医院、电影院等的空调系统冷却塔水、淋浴水、湖水、井水、池水以及地表面污水中分离军团菌
。(
二)临床表现军团菌病临床特徵表现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症状
,体格检查发现具备肺炎的典型特徵
,并且(或者)影像检查支持肺炎诊断,临床上可以有2种类型:肺炎型和庞蒂亚克热
。1.
肺炎型 亚急性起病;症状有发热、头痛、寒战、咳嗽或痰中带血,胸痛和肌痛
,部分患者有噁心、呕吐、腹泻、相对缓脉,有些患者尤其是儿童,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谵妄
、幻觉甚至昏迷等,重症患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或因菌血症产生的肺外器官感染
。2.
庞蒂亚克热 为非肺炎型,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症状有发热、咳嗽、头痛、肌痛和胸痛
,但无肺炎,病程3~10d可自愈。
第一章
概 述q5
(
三)常规实验室检查多数血沉加快
,白细胞计数增高,部分有中性白细胞核左移,可能有乳酸脱氢酶、血清穀草转氨酶
、胆红素升高或有蛋白尿、低钠血症和低磷血症,血尿并不多见,但镜检时尿中可有红细胞
。痰或气管内抽吸物作革兰染色和一般培养。军团菌为革兰阴性桿菌
,但初代分离菌革兰染色着色不明显,而且培养的阳性率很低。(
四)特异性实验室检查1.
军团菌培养 分离培养法是鉴定军团菌感染的金标準。军团菌为需氧菌,但需要
2.5~5CO2
环境
,最适生长温度为35~36℃,营养需求较苛刻,在普通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等培养基上不生长
,可在活性炭酵母浸液琼脂培养基(BCYE)上生长,生长速度缓慢
,一般3~4d后可形成灰色菌落。该方法特异性强,但耗时长,敏感性很低
,并且结果易受标本採集质量的影响。2.
细菌抗原检测(
1)直接萤光抗体法(DFA):取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用萤光素标记的抗军团菌抗体直接与标本作用后观察细菌形态
,优点是简便、快速、特异性好。缺点是敏感性低,且只能用于嗜肺军团菌的检测
。(
2)尿抗原的检测:患者在感染军团菌后3d,尿液中即会产生一种具有热稳定性及抗胰蛋白酶活性的抗原
,通常採用金标法对此抗原进行检测,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缺点是只能检测嗜肺军团菌血清型
1型,对其他军团菌引起的感染会漏检。3.
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 採用间接萤光抗体法(IFA)、试管凝集试验(TA)等方法检测军团菌特异性抗体
,起病时及3~8周后2次血清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长
,单次抗体大于1∶256(1FA),或凝集抗体从1∶40呈4倍或以上增长或1次凝集滴度为
1∶320(TA)者,可确定有军团菌感染。4.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萤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和
DNA探针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且快速、简便,但操作要求极为严格
,其中军团菌引物的选择是PCR检测技术中的关键。分子生物检测方法可作为军团菌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5.
X线诊断 X线胸片显示肺部有浸润性阴影,部分有胸腔积液,重症患者有肺脓肿甚至空洞
。(
五)确诊病例(
1)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胸腔液、肺活检组织)军团菌培养阳性
。(
2)在呼吸道分泌物或尿液中检测军团菌特异性抗原阳性。(
3)採用间接萤光抗体法(IFA)、试管凝集试验(TA)等方法检测军团菌特异性抗体
。起病时及3~8周后2次血清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以上增长,单次抗体大于1
∶256(IFA),或凝集抗体从1∶40呈4倍或以上增长或1次凝聚滴度为1∶320(TA)
者可确定有军团菌感染。
q6
第一篇 总 论参考文献
1.
FieldsBS,BensonRF,BesserRE.2002.LegionellaandLegionnairesdisease:25yearsofinves-tigation
.Clin.Microbiol.Rev.,15(3):506-526.2.
JamillouxY,JarraudS,LinaG,etal.2012.Legionella,Legionnairesdisease.Med.Sci(Paris).,28
(6-7):639-645.3.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誌编辑委员会.1992.军团菌肺炎诊断标準(试行).中华结核和呼吸杂誌,5
:218.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準.军团病诊断标準及处理原则.WS195-2001.(
朱庆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