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寒意袭人,当王树根匆匆赶到金牛区个私协会办公室接受採访时,因为忘记带名片,他只好用笔写下头衔和联繫方式,并在“成都王树根板鸭实业总店”的旁边仔细地画了一个注册商标符号,“现在做生意不同过去,随时要有商标意识,做板鸭也不例外。”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王树根
- 别名:板鸭王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
王树根(板鸭王)
“文化人”的老闆梦
1975年,王树根从新繁高中毕业,那时候,他可算是一个“文化人”,被顺利地分配到一家乡镇砖瓦厂当会计。
虽然会计在当时是一个不错的职业,但王树根说:“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我心中也一直都有一个老闆梦,面对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会计工作,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可做什幺呢?那时的王树根没有一个明晰的方向。
1980年,王树根三兄弟分家,他所得的财产是一间茅草房和2.5公斤米。穷则思变,面对空徒四壁的家,王树根想到了餐饮业,在他看来,人活着总是离不开吃的。于是,他想尽办法搞来了当时还不多见的餐饮方面的书籍,并四处向老厨师请教,开始研究腌卤手艺。
起早摸黑的创业路
经过近两年的準备,1982年,王树根踏出了创业的第一步。8月的一天,王树根夫妇用脚踏车驮着几十只亲手滷製的板鸭,从新繁同盟村骑了几十里路来到西北桥牧种场摆起了路边摊。幸运的是,他第一天就卖出了24只鸭子,赚了十几元钱。
此后,王树根夫妇开始了长达3年的“路边摊”生涯,每天凌晨3点钟就起早床开始屠宰并腌滷鸭鹅等熟食。因为味道独特,王树根的腌卤熟食在西北桥一带逐渐有了名气,每天卖出去的滷鸭子也上升到了100多只。
1985年,牧种场开始形成临时腌卤专业市场,王树根夫妇租了一个摊位,结束了在风雨中做生意的日子。
谈起起步的那几年,王树根眼睛有一些湿润。他说,创业的艰辛旁人难以想像,尤其是第一年,他和妻子经常是靠一只锅魁或一碗光面打发一天,傍晚回家时,两人肚子都饿得咕咕叫。
防範李鬼的注册商标
经过几年的摸索,王树根滷製板鸭的手艺不断提高,他的熟食也因为味道好而受到客户的青睐和肯定。1990年买进第一辆小货车后,王树根开始考虑扩大经营规模,因为靠脚踏车和箩筐,再也不能对付摊位前的顾客长龙。
1991年,“王板鸭”有了第一家分店。此后,伴随着名气和资产的上升,“王板鸭”开始以每年一家分店的速度扩张。人怕出名猪怕壮,1997年,在成都北门,竟有数家腌卤店挂上了“王板鸭”的牌子。由于几个李鬼捣乱,王树根的各家熟食店生意开始下降。直到这时,一直忙于进货出货的王树根才意识到“王板鸭”这个名字的重要性。
1998年,王树根终于成功注册了“王树根板鸭”商标,他经营的熟食也增加了鹅、兔、牛肉等品种。有了商标的“保护”,这几年王树根的腌滷製品再也没有遭遇过仿冒。
“王板鸭”的新蓝图
经过20年的打拚,王树根从摊贩成长为小有实力的老闆。“王树根板鸭”在成都和新都已开了10家分店,每天还通过空运向北京、上海、西藏、汕头等地的餐馆供应半成品板鸭。可能是因为联想到当初创业的艰辛,王树根的雇员大部分是下岗工人,此外还有几个孤儿。
谈起自己的发家史,王树根感叹连连,他说,当初因为生活所迫,想做点小生意找碗饭吃。做生意20多年,虽然没有遭受过大波折,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却也一言难尽。今天的小有成就,主要还是靠真诚经营以及良好的质量和口味,同时离不了金牛区个私协会和朋友的支持。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王树根说,会儘量将“王树根板鸭”品牌打到全国。前不久,王树根还在新都买下8亩地,準备搞一个带鹅肠火锅店的农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