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嗜硷粒细胞

(2020-01-16 19:23:23) 百科
嗜硷粒细胞

嗜硷粒细胞

嗜硷粒细胞(bas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极浅棕红色,核为肾形或分叶形(1~4叶),被颗粒所遮盖,核的轮廓常不清,颗粒为嗜硷性且具异染色,呈紫色,直径0.1~2.0微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嗜硷粒细胞
  • 外文名:basophilicgranulocyte
  • 胞质颜色:极浅棕红色
  • 胞核形状:肾形或分叶形

细胞介绍

在电镜下胞质内有较发达的高尔基体和少数线粒体和核蛋白,糖原颗粒等。嗜硷粒细胞的作用不详,当受一定刺激时,嗜硷性颗粒向细胞外释放其所含的组织胺、过敏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过敏慢反应物(后者不是预先贮存于颗粒中,是在释放时形成的)等活性因子,引起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等各种过敏反应的症状,同时嗜酸粒细胞趋化、聚集于这一局部。

嗜硷粒白血病

嗜硷粒细胞性白血病(basophilic leukemia)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急性白血病。1906年首例报导。它占全部白血病病例的1.6%,占急性白血病的4 .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表现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有严重贫血、发热、出血等,但无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病程较短,预后不良,存活期一年左右,多死于颅内出血。
(一)血象
常有中~重度贫血,属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
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嗜硷粒细胞可达30%~80%,伴有一定数量的幼稚型嗜硷粒细胞,涂片中可见幼红细胞。
血小板数常减少。
(二)骨髓象
增生明显活跃。
粒系增生为主,各阶段嗜硷粒细胞可高达80%或更高,以原粒及嗜硷性早幼粒细胞为主,偶见Auer's 小体。
巨核细胞常减少。
(三)细胞化学染色
PAS、SBB、POX、ACP、ANAE、特异性酯酶均呈阳性反应。甲苯胺蓝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诊断本病须慎重,必须排除慢粒急变而伴嗜硷粒细胞增多等情况。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