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底线:生命的罪与罚

(2020-07-23 01:30:51) 百科
底线:生命的罪与罚

底线:生命的罪与罚

2013年6月21日,南京1岁和3岁李家姐妹饿死家中,满脸粪便,化为乾尸,撕裂人心……2013年7月23日晚,北京的一名男子因停车纠纷,竟将恶魔的双手伸向对方婴儿车里2岁10个月大的女童……这不是恐怖小说的虚构,而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的“道德现场”,关于生命的罪与罚,关于人性的恶与善,关于良心的好与坏,关于底线的守与失,关于安全的困境与守望,关于法律的理与情……本书精选了近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十大恶性事件,真实地呈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人性不能承受之痛、社会不能承受之殇,并从个人到社会、法律到道德、底线到信仰等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对当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困境、价值排序与选择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以期为现代社会敲响道德的警钟。

基本介绍

  • 书名:底线:生命的罪与罚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页数:189页
  • 开本:16
  • 作者:张彦 等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7010132992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底线:生命的罪与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张彦,女,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原理”教研中心主任,浙江省伦理学会副秘书长,韩国国立交通大学、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访问学者。浙江省第一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钱江人才计画”入选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价值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版专着《价值排序与伦理风险》(人民出版社,2011),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人民日报(理论版)》、《自然辩证法研究》、《伦理学研究》、《哲学动态》等杂誌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7项,多项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複印资料》、《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引用和转载,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首届长三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媒体推荐

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牛顿
步人一片幽暗的森林,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啊!这森林是多幺荒野,多幺险恶,多幺举步维艰!——但丁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佛洛姆
暴力的终极弓弓点在于它是一种负向循环,它恰好产生它试图摧毁的东西。暴力不会削弱邪恶,而是会助长邪恶……以暴制暴助长了暴力,让没有星星的漆黑之夜变得更黑。黑暗不能驱除黑暗,唯有光明可以做到;仇恨无法消解仇恨,唯有爱可以做到。——马丁·路德·金

图书目录

一、失衡的“人性”何去何从 ——从南京婴童饿死案谈起
二、你的“良心”在哪里 ——从陕西贩婴案谈起
三、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从三鹿奶粉案谈起
四、我们为什幺要“旁观” ——从彭宇案谈起
五、“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从北京摔婴案谈起
六、被践踏的“法律”尊严 ——从药家鑫案件谈起
七、不断被挑战的“道德底线” ——从湖南杀人烹尸案谈起
八、极端“暴力”下的反思 ——从厦门公交纵火案谈起
九、社会“精英”的偏执与疯狂 ——从复旦投毒案谈起
十一、社会的“熔炉”熔掉了什幺 ——从唐慧事件谈起
后记

后记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是否找个藉口继续苟活,或是展翅高飞保持愤怒,我该如何存在。”汪峰的这首《存在》,因为今年的“中国好声音”而火热了整个夏天。也正是这首“存在”所唱出人性的善恶美丑、人心的困惑与挣扎、生命的无奈与倔强以及选择的两难与冲突等,触动着我们也许已经麻木的心灵。
我们说,“生”很容易,“活”也容易,但“生活”却很不易。早在《普罗泰戈拉》中,人类就开始关注存在问题,该篇着重讨论了人类的“存在”必须是在城邦中生活,在共同体中生活,在城邦生活中需要“尊敬”和“正义”,这两个美德才使得“人类”成为“人类”,才得以使人类超越其他动物,在世间很好地存在。此外,《理想国》中则把人的“存在”问题提升到了“好的生活”的高度,并且如苏格拉底所认为的那种“值得过”的生活,并发出了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的呼吁。
所以,关于人该如何存在一直是困扰每个人的重大问题。你幸福吗?你成功吗?你快乐吗?如何看待生命?这些问题也成为人们追问自己较多的问题。社会如何体现和维护正义?人类生活如何才能更美好?情、法、理如何平衡?这些问题成为社会等共同体追求价值秩序和伦理品质必须反思的问题,也是内在于人类历史和人的存在之中的一种生生不息的自我澄明和自我批判。
周国平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因此,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然而,本书中所收录的案例中,给我们呈现的无疑是把生命当成了儿戏,让自己的灵魂里住进了恶魔。这是多幺大的悲哀,也是我们社会的无奈。
本书所展现的十个是发在我们身边的“道德现场”,关于生命的罪与罚,关于人性的恶与善,关于良心的好与坏,关于底线的守与失,关于安全的困境与守望,关于法律的理与情……这是一种重回现场、故事白描式的一种表达範式,对于中国社会当前的道德状况,已经有很多的宏大叙事、是非判断、学理分析、愤怒吶喊、感慨呼号等,欠缺和不足的是反而是“事实本身”、“案件本身”、“现场本身”,一个个具体的现实案例能够更触动我们的灵魂,唤起我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道德律令的敬畏,一个个具体的案例能我们从意识形态的道德高地回归到我们的活生生的充满烟火味的生活本身。当然,我们也试图通过这样十个现实案例展示的更多,希望给人们的警醒更多,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能些许体现胡塞尔所说的“对人类的真正的存有的责任”。
其实,这本书中每个现场,我都看得很揪心,曾一度不忍往下看。这十个案例,都是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真实案例,都是被媒体重点和连续报导的,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知道”有这样一些事情存在,我也是。但是,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快速快捷的生活,让我们没有时间和闲暇来感受和品觉这其中的原委曲折和酸甜苦辣,它们很快被淹没了、消失了。我们仅仅限于对这些事件的“知道”,我们继续麻木而焦虑地活着。所以,今天,当我们试图完整地呈现每个案例的现场、事件原委和公众评论的时候,我们是希望,我们不仅仅是止步于“知道”。所以,请你有一点儿耐心,仔细看完这十个事件,看完之后,或许你会愤怒,或许你会感慨,或许你会痛心,或许你会震惊,或许你会恐惧,如果你产生了这些情绪,我们很庆幸,我们在这个超过40℃高温夏天里的付出;如果你除了情绪和感受,你还会有行动,你会提醒和周围人的“负情绪”,传播更多的正能量;你会珍惜生命,不做“垃圾人”;你会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等等。你的感受、你的行动,会让我们觉得很幸福,很值得。
我们知道,生活还在继续,生活的“道德现场”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人性的恶还在战慄着我们的心:有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竟然在孩子身上插入四根缝衣针的;也有流浪汉奋起救落水妇女的,双脚被玻璃划破,被救家属只给了50元的;有震惊世人一家7人灭门案;甚至还有些许旁人看起来的小事,在国庆长假里,还有那幺多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却留下那幺多的垃圾。
在人类天生的健忘倾向之前,总需要一种方式保留一些记忆,让那些伤痛不在重演。对于本书中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有些人会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有些人会说“何必老是记住伤疤”,有些人关注那些宏大叙事的滔滔不绝,而忘记了生活本就在细节的每一刻。如果我们的生命的漠视、对痛苦的忽视、对罪恶的无视可以体现在对历史的态度,也毕竟折射到对现实生活的态度里,沉默是最兇猛的杀人武器,如果我们都用旁观去迴避责任、用沉默去包裹懦弱,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人类将如何继续存在?
我们说,伦理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在于它对于人类的警醒和启示,最终是要“将现代人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同心中所依恋的‘过去’‘黄金时代’的记忆或想像相结合,返回人类一直追求但从未完满实现的‘灵魂之家”’。因此,我们编着这本《道德现场:生命的罪与罚》,对生命、人生、社会、道德、法律等展开一种批判性的反思、透视主义式的剖析,也意在超越我们寻常的生命,寻找属于我们的灵魂之家;意在寻求人的存在和演进不可或缺的本质性的维度,寻求人的存在得以继续、价值和意义得以不断生成发展的根据。
有时候,戾气会传染,悲观会传染,暴力会传染,“负能量”会传染,社会由此似乎充斥了不良恶行,看不到真善美的曙光和希望。但就像剧作家六六所说的,我依然相信百分之九十五的医生是仁心仁术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企业家是不作恶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教师是认真负责的,百分之九十五的官员、百分之九十五的媒体是有担当的。虽然,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这十个让我们痛心、震惊的案例,但我们依然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人心是向善的。即使前行的路上有乌云,有荆棘,但这些不能阻挡我们成长的脚步,不能遮蔽我们向善的心灵。透过现场,我们获得更多的是启示与力量;透过案例,我们获得更多的是警醒与未来向善前行的动力!
本书的缘起是跟人民出版社编辑洪琼博士的一次闲聊,没有他对社会现象的热切关心和学者的学术良知,没有他的一再坚持和大力支持,本书难以成行;非常感谢我们团队的行动力以及每位成员无私的付出。在本书中,承担各章初稿的是:第一章(顾青青)、第二章(喻嘉乐)、第三章(林小芳)、第四章(吴旭平)、第五章(刘备)、第六章(代玉启、顾青青)、第七章(、袱景亭)、第八章(林小芳)、第九章(’袱景亭)、第十章(刘备)。本人主要承担全书的章节、案例和提纲确定,写作风格、文字统稿以及各章的修订润色工作。感谢所有人的辛勤工作。
本书所选取的各个案例现场和事件评论等很多来自一些报刊、网站、微部落格等,在此一併表示感谢。如有遗漏标注出处的,在此表示歉意。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张彦
2013年秋于求是园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