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桥樑科学研究院全称为 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为铁道部桥樑科学技术研究所),简称桥科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武汉桥樑科学研究院
- 原名:铁道部桥樑科学技术研究所
- 简称:桥科院
- 始建于:1959年
服务领域
(1)桥樑新结构、新材料、新施工方法及计算理论的研究;桥樑信息研究;
(2)工程材料及结构的检验和试验;桥樑检测、评估与修补、加固;桥樑工程技术谘询;桥樑景观设计;
(3)桥樑结构振动控制措施的研究及实施;桥樑建筑工程监理等。
队伍建设
这个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基本同时起步、最初仅有几十个技术人员的研究机构发展到现在已有近300人和一系列先进试验研究设备的研究院,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事业型科研机构转型为自负盈亏的科研实体后,迅速走上快速、良性发展的轨道:市场领域和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在80年代以前的计画经济的条件下,大桥局作为全国惟一的一个建桥专业工程局,长江、黄河上的大型桥樑几乎无一例外地由大桥局承担。这一方面壮大和锻鍊了大桥局这支建桥队伍,同时也培育了桥樑科学研究院,使之成长为我国桥樑科研事业的王牌军。据了解,桥樑科学研究院已有一半以上职工具有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达10人以上。有多名省部级、国家级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参与项目
桥科院在解决各类大型桥樑与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技术谘询监理方面很有建树,声誉显赫。40多年来,主持完成了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公路桥、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武汉军山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广东汕头海湾大桥及广东虎门大桥、福建漳州战备大桥、浙江舟山桃夭门大桥等特大型桥樑的科研项目计700多项。其中150余项分别获国家、铁道部、有关省市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奖;有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近10余年来,先后承担了武汉长江公路桥、广东虎门大桥、江阴长江大桥、重庆峨公岩长江大桥、柳州红光桥、润杨长江大桥、南宁永和桥、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的监理工作。其中武汉长江公路桥、南昆铁路清水河大桥、广东虎门大桥、武汉图书馆工程和芜湖长江大桥先后荣获国家建筑工程“鲁班奖”。重庆鹅公岩长江大桥荣获中国市政“金杯示範工程奖”。 公司连续五次被湖北省经贸委授予“文明单位”称号;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守契约、重信誉技术贸易单位”;被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重点工程建设先进协作单位”以及“重点工程建设先进设计、监理单位”。
科技创新成果
斜拉索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桥樑建设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桥型从简支梁到悬索桥、斜拉桥等,跨度从几十米1300多米。这既对我国桥樑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解决众多技术难题的要求,也为桥科院发挥优势、施展本领提供了舞台。为满足桥樑建造技术发展的需求,并使自身在桥樑科技队伍群雄逐鹿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桥科院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研究。
我国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修建斜拉桥、悬索桥等,据不完全统计,已建成的此类桥樑已有近百座。这些桥樑的关键构件之一是吊索或主缆。这类构件是此类桥樑的生命线。建设之初,吊索的锚头填料、工艺等都是引进国外成套技术,后来由于斜拉索的锚头抗疲劳性能不适应我国多数地区高低温变化大的特点,容易导致锚头的提前失效。在修建武汉长江二桥时,桥科院看準这个实际需求,专门研製了一种适用于高、低温变化幅度大的地区的锚头灌注工艺和填料,使得斜拉索的抗疲劳性能可适应200万次应力循环的要求。
抑振技术
斜拉桥、悬索桥这种桥型,轻柔纤细,主塔高耸,造型美观,但其抗风、抗振性能较弱,影响了结构自身的安全和使用的舒适性。桥科院抓住这个时机,瞄準这种市场需求,投入专家研究抗风致振动、雨振等措施,先后提出并研究了TMD、TLD、ID、VSD等抑振技术,其中前三项获得了国家专利。经过在多座大桥和塔型结构上试验套用,可以使斜拉索的振动幅度降低10倍。不仅如此,这种抑振技术经相应改进,还成功地抑制了铁路提速后钢板梁桥的横向振动超限问题。近日,该院承接了武汉长江二桥等多座斜拉桥的斜拉索减振器製造安装工程,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成长点。
桥樑结构监控与监测
随着桥樑跨度和规模越来越大,怎样準确了解和控制桥樑应力、内力、线型等的变化过程,使之能在合理、有效的範围内,这就提出了桥樑结构施工监控、监测的课题。桥科院科技人员看準了这个发展方向,在国内率先研究、开发这个领域,已先后为十几座大跨桥樑提供监控服务,并在服务中不断发展、检验自己的技术,使这一创新性成果日趋完善。桥科院曾经监控的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桃夭门大桥,为主跨580m连续半漂浮体系混合梁斜拉桥,合拢误差仅有3mm。在武汉军山长江大桥施工监控中,他们自行研究的《自校正调节法在大跨度斜拉桥施工中的套用》被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桥樑施工监控、监测技术为企业赢得可观的效益,占领了稳定的市场。
模型试验
模型试验是桥科院最具特色的项目,试验效果在国内首屈一指。通过製作模型,模仿结构受力状况,可以解决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该院进行的芜湖长江大桥全桥整体模型试验被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为世界先进水平。
桥樑寿命评估及加固
20世纪90年代初期,桥科院人在实践中意识到,国内有大量已修建运营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老桥,由于年代久远、荷载等级提高等原因,使得一些桥樑的剩余使用年限和承载能力成为未知,而安全运营又要求这些指标满足一定要求。桥科院因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十几年来,他们已为钱塘江大桥、济南洛口黄河大桥等几十座老桥进行了承载能力和剩余寿命评估。这个创新性工作既为国家改造和合理使用这些老桥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建设资金,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2002年底,该研究院成立了“武汉桥樑建筑工程诊治有限公司”,对桥樑建筑结构提供检测、评估、加固一条龙服务,成为国内首家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的桥樑加固公司。
最近几年,又有一些桥樑由于种种原因产生损伤、缺陷,他们又及时进行创新研究,研究出无损探伤和故障诊断技术、桥樑结构碳纤维布加固技术、桥樑工程用高性能混凝土等,并在多座大桥上成功套用,使得一些受损桥樑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带病工作”,既节约资金又不影响交通。与此同时,他们还着力研究病危桥樑的修补加固技术,使该院赢得了“桥樑医院”的美誉。
科技创新领域
桥樑工程技术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地被超越的过程。一个企业欲立于不败之必须不断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点是很多企业的决策者都一致认同的。
跨海工程在我国近一、两年才开始,能胜任海上施工的队伍不多,而进行海上施工监理的队伍就更少。桥科院下属的武汉桥樑建筑工程监理公司,凭藉监理大江大河上数十座桥樑工程的监理经验和优良业绩,率先进入海上桥樑工程监理市场,成功承接东海大桥部分监理任务,近一年的工作表现受到业主的讚扬。
桥科院倾众多专家之力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集中体现了科技创新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并为之服务的思路。提出了“计算机模拟试验技术”、“桥樑结构健康检测技术”、“桥樑结构评估、修补加固技术”、“超大跨度桥樑建造技术研究”等上十项科研发展项目。所谓“计算机模拟试验技术”即是用计算机来替代大部分模型实验的工作,用最新的模拟试验技术将大大节省模型试验成本和时间,快速地为新型桥樑提供科学依据。这将是桥樑建设中的前沿课题。这些项目研究成功后,桥科院的发展无疑将取得足够的后劲和动力。
桥科院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十分强调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新是人为的,没有人无法创新。据悉,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和创新,桥科院已形成了一整套培育人才成长的机制,这就是:导师带徒制度、青年学术论文交流制度、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制度、学科带头人制度等。同时最佳化人才环境,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