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周国(明朝封国)

(2020-05-02 18:03:04) 百科
周国(明朝封国)

周国(明朝封国)

周国,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封其子朱橚为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周国
  • 拼音:zhōu guó
  • 注音:ㄓㄡˉ ㄍㄨㄛˊ
  • 时期:明朝

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封其子朱橚为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最后一代周王朱恭枵在李自成围攻开封时尽职尽责,时称贤王。恭枵第五子绍烿、从子绍焜等人投降清廷,以求“恩养”,但不久都被清廷以“私藏金银印信,图谋不轨”的罪名杀死。
周王家族 周藩发派祖也即第一代周王朱橚(公元1361年--14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五个儿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为吴王,建国于钱塘(今浙江钱塘)。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封为周王,建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国。

引子

公元1398年,对于周王朱橚来说,简直是流年不利。
太子朱标的早逝,让朱元璋异常悲愤,但让藩王们失望的是,朱元璋没有在他们中间择贤者而立,而是把皇太孙朱允炆立为储君,这就是后来的建文帝。建文帝对这些藩王叔叔如有芒在背,“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拥重兵,多不法”的行为,早就让其感到很不爽。
建文帝即位后,立刻着手削藩,削藩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周王朱橚。
很多人为朱橚打抱不平,觉得朱橚挨整只是因为他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建文帝此举纯属杀鸡骇猴。
其实,朱橚未必那幺清白。和哥哥朱棣一样,朱橚也不觉得金銮殿那把龙椅就属于自己的侄子。自古以来,立长立贤,怎幺着也轮不到立皇太孙啊!无论是《明史》还是《明实录》,都记载这位周王“有异谋”,虽然比不上燕王朱棣那样在王府里私造兵器、招兵买马之类,但起码这种“异谋”也是很骇人的,以至于他的长史王翰“数谏不纳,诈作发狂”而离职——这说明周王的不臣行为已经有了实质性突破,不然王翰不至于用这种极端手段和周王划清界限。
公元1398年,朱橚的次子突然向朝廷举报自己父亲图谋不轨——被自己的亲生儿子举报,也够可以的了。
听到这个讯息,建文帝表现出了很无私的正义感,派李景隆率大军以“救急边关”的名义北上,路过开封时突然包围了周王府,把朱橚一家老小全抓到京城。建文帝给自己的叔叔还留了一条活路,下令将其发配到云南,交给黔宁王沐英(就是《鹿鼎记》中那个沐王爷的祖先)之子西平侯沐晟严加管束。
朱橚被发配到云南这样不毛的边陲之地,实在应该感到庆幸,他的几个兄弟可没他这幺好的待遇,这之后齐王、代王、岷王统统以各种罪名被绳之以法。最值得一提的是湘王朱柏,这位王爷相当有骨气,得知侄子派人来抓他,笑着对手下说:“我亲眼看到过很多大臣在太祖(朱元璋)时被下狱,他们不愿受狱吏的侮辱自杀而死,我身为太祖的皇子,怎幺能为了苟且偷生而忍受被小吏折磨呢?”说完,和老婆孩子一起在王府里自焚而死。
至此,建文帝削藩非常顺利,直到削到燕王头上时才碰到了真正的对手——燕王朱棣可没他的兄弟们好欺负,在和尚姚广孝的动员下,他高举“靖难”大旗,和侄子拚死一搏,终于险中取胜。
公元1402年,朱棣长途奔袭南京。“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朱棣随后称帝,是为明成祖。
几次敲打交出护卫
朱棣即位后,想起了替他挡枪子的弟弟——如果当初建文帝削藩先拿朱棣开刀,或许历史是另外一个模样。
朱棣把亲弟弟从软禁的地方接回来,由于刚刚登基,需要笼络人心,朱棣恢复了朱橚的爵位,“还年俸五千石”,让他回到开封就藩。
朱橚当然不是傻子,以前哥哥是藩王,一条战线,削藩削的是哥俩的藩,现在地位变了,朱棣是皇帝,再削藩俩人就是对手了。朱橚喜欢读书,尤其擅长填词赋诗,回到开封后,立刻搞了一个歌舞团送到南京,献上九章之歌和八佾之舞,歌颂朱棣的文功武德、英明神武。
第二年,朱橚到南京朝拜,又献上传说中的瑞兽驺虞。百官(包括后来的名臣杨士奇和杨荣)都纷纷上奏章、写颂词,说是朱棣的仁慈感动了上天,降下吉祥的动物。这有点类似于前几年周正龙弄的华南虎照片,但朱橚弄出个传说中的动物驺虞,居然没人敢说是造假,还纷纷赞成、歌颂。朱棣龙颜大悦,大大赏赐了朱橚。
但朱棣坐稳江山后,就开始敲打这些藩王,即使是亲弟弟也不例外。当时开封在黄河边上,黄河河床高于两岸的土地,一旦决堤,就有灭顶之灾。朱棣以此为藉口表示“关心”:弟弟,把你改封到洛阳吧(改封是一种变相削藩的方式)。估计朱橚还沉迷在驺虞的祥瑞里,就随口回答:“我到开封后,已经治理过河堤,现在河堤相当坚固,洪水来了不会出问题,不需要搬迁王府,以免劳民伤财。”
见弟弟这幺不识趣,朱棣也就不客气了。公元1420年10月,突然有人检举,说朱橚要造反。但朱棣没有採取任何行动。第二年2月,朱棣才把朱橚叫到京城,把举报材料拿给他看。朱橚看了材料后,彻底明白怎幺回事了,赶紧低头认罪,朱棣也没有惩罚他,让他回去了。
朱橚回到开封后,立刻写了个奏章,表示四海昇平、国泰民安,当年先皇赐给的三护卫根本不需要使用了,请皇帝收回。朱棣看了很高兴,便收回了三护卫。
所谓三护卫,并不是三个卫兵。根据朱元璋当时的规定,藩王都享有三护卫的权利,一个护卫是一支护卫军的总称,兵力在三千到一万九千人不等。周王、宁王、燕王这些大藩三护卫的总兵力基本上都有五万多人,而且宁王的兵力更多,包括着名的“朵颜三卫”。
朱棣是依靠他的精锐三护卫起家的——当然,他以绑架方式拉走了“朵颜三卫”。所以,他对藩王的三护卫一直放心不下。在巩固了皇位后,朱棣对藩王们就没那幺客气了,软硬兼施,通过一系列手段,逼迫周王等诸位藩王交出了三护卫,基本上剥夺了明太祖赐给藩王的军事权力。
朱棣以反对削藩而“靖难”造反,但造反成功之后,居然完成了建文帝未能完成的削藩大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书香家族英杰辈出
朱橚是第一批明代藩王,但他明显具备“枭雄型”藩王和“有为型”藩王的综合特徵,在争夺王位彻底无望的情况下,他完成了其人生理想的转身,不再追求政治上的进步,而是向一名伟大的医药学家转变。
青年时期,朱橚就对医药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他先是组织一些学者编撰《保生余录》两卷。在流放到云南的日子里,他看到民间缺医少药,就找到了点“赤脚医生”的感觉——组织人编写了方便实用的《袖珍方》。《袖珍方》全书四卷,3000多方,其中有些还是周王府自己创造的秘方。《袖珍方》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可见受医家重视的程度。
回到开封后,朱橚全身心地投入到医学着作中。公元1391年底,他着手方剂学巨着《普济方》的编着工作,组织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者,如刘醇、滕硕、李恆、瞿佑等,作为研究工作的骨干,集中了一些技法高明的画工和其他方面的辅助人员,组成一个集体。经过十几年努力,在公元1412年左右,由他亲自订定、滕硕和刘醇协助编写的《普济方》编成。《普济方》被认为是“採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的巨着,全书共168卷,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身形、诸疾、妇人、婴儿、针灸、本草共100余门,计1960论、2175类、61739个药方、239图,对于所述病症均有论有方,保存了大量明以前失散的文献,为后代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朱橚家族也是明朝众多藩王中繁衍最快、人丁最盛的家族之一,同时也是文化素质比较优秀的一支。自朱橚以来,家传学问,书香永继,产生了一大批学者、文人。如第二代周王朱有炖,博学精思,擅长书法,写有《东书堂帖》传世,是明初较着名的书法家;朱有炖的八弟朱有爌也是个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人,对诗歌、书画、骑射等,无一不精;第六任周王朱同镳的第十三子朱安戍(加氵旁)聪明好学,广邀学者与之游,是当时宗室中最有名气的一个,曾辑着《贻后示》、《养正录》等书……
公元1425年,朱橚去世,享年65岁,谥号为定,史称周定王,其与王妃葬于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老山坪东麓,也就是今天的周定王陵。
作为明代第一批藩王,朱橚是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牺牲品,但他的人生转型非常成功,或许他在前期也有过想法,但当他彻底明白政治处境后,毅然选择不问政治,这为他带来善终的结局,也为其子孙和后世一些藩王树立了榜样。
但同样经历了“靖难之变”的两位藩王——他的两位侄子就没他看得这幺透彻,毅然火中取栗般把手伸向了高高在上的龙椅。
史书上记载说,周王朱橚为人好学,喜读书,能填词赋诗,又写得一手好字,曾根据元朝宫中遗事,写有《元宫词》100章。又针对当时中原饑荒,着《救荒本草》一书,考核可食的野生草本植物四百余种,并配绘图说明,对后来农学家徐光启写《农政全书》起过较大的参考作用。但朱橚也有明初大多数藩王的通病,即野心勃勃,阴谋篡位做皇帝。当建文年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周王朱橚也不听属下和家人的劝谏,蠢蠢欲动,阴谋造反。而建文帝认为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早就想要除去他,这时便趁势派兵突袭开封,将周王朱橚逮捕,押回南京禁锢,并将他的儿子们迁徙到别处。明成祖政变成功后,释放朱橚,恢复周王爵位,让他回到开封。永乐初期,传闻他又想造反,被成祖责令反省,并夺去他的三支护卫军,他才“顿首谢死罪”,从此老实地做起周王来。朱橚在位长达56年,直到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去世,享寿65岁,謚为定,史称周定王。
周藩发派祖也即第一代周王朱橚(公元1361年--14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五个儿子。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为吴王,建国于钱塘(今浙江钱塘)。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封为周王,建国于北宋故都河南开封,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国。史书上记载说,周王朱橚为人好学,喜读书,能填词赋诗,又写得一手好字,曾根据元朝宫中遗事,写有《元宫词》100章。又针对当时中原饑荒,着《救荒本草》一书,考核可食的野生草本植物四百余种,并配绘图说明,对后来农学家徐光启写《农政全书》起过较大的参考作用。但朱橚也有明初大多数藩王的通病,即野心勃勃,阴谋篡位做皇帝。当建文年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周王朱橚也不听属下和家人的劝谏,蠢蠢欲动,阴谋造反。而建文帝认为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早就想要除去他,这时便趁势派兵突袭开封,将周王朱橚逮捕,押回南京禁锢,并将他的儿子们迁徙到别处。明成祖政变成功后,释放朱橚,恢复周王爵位,让他回到开封。永乐初期,传闻他又想造反,被成祖责令反省,并夺去他的三支护卫军,他才“顿首谢死罪”,从此老实地做起周王来。朱橚在位长达56年,直到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去世,享寿65岁,謚为定,史称周定王。
朱元璋生前亲自为周王朱橚后裔制定了20字的派语:“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朱元璋生前亲自为周王朱橚后裔制定了20字的派语:“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周府续拟二十字辈为:“j家传洪德远,国庆凤明春,纪事常行孝,钦宗永保仁”。
周定王朱橚共生十四子:长子朱有炖,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袭封为第二代周王,死后无子继位;次子朱有爋,封汝南王,后因犯罪被废为庶人;三子朱有烜,封顺阳王,后无子除国;四子朱有爝,初封祥符王,后进封为第三任周王;五子朱有熹,封新安王,后因罪削爵除国;六子朱有光,封永宁王;七子朱有煽,封汝阳王;八子朱有爌,封镇平王;九子朱有炥,封宜阳王;十子朱有颍,封遂平王;十一子朱有熅,封为宣王;十二子朱有熼,封罗山王;十三子朱有炯,封内乡王;十四子朱有燆,封胙城王。
周定王朱橚共生十四子:长子朱有炖,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袭封为第二代周王,死后无子继位;次子朱有爋,封汝南王,后因犯罪被废为庶人;三子朱有烜,封顺阳王,后无子除国;四子朱有爝,初封祥符王,后进封为第三任周王;五子朱有熹,封新安王,后因罪削爵除国;六子朱有光,封永宁王;七子朱有煽,封汝阳王;八子朱有爌,封镇平王;九子朱有炥,封宜阳王;十子朱有颍,封遂平王;十一子朱有熅,封为宣王;十二子朱有熼,封罗山王;十三子朱有炯,封内乡王;十四子朱有燆,封胙城王。
第三任周简王朱有爝生十三子:长子朱子垕,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袭封为第四任周王,死后无子继位;次子朱子埅,初封通许郡王,天顺元年(公元1547年)进袭第五任周王;三子朱子埘,封原武郡王;老四朱子塈封鄢陵郡王;老五朱子壜,封河阳王;老七朱子堰,封项城王;老八朱子垗,封宜阳王;老九朱子墟,封颍川王;老十朱子圪,封义阳王;十二子朱子埯,封汝阳王;十三子朱子塼,封临汝王。
第三任周简王朱有爝生十三子:长子朱子垕,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袭封为第四任周王,死后无子继位;次子朱子埅,初封通许郡王,天顺元年(公元1547年)进袭第五任周王;三子朱子埘,封原武郡王;老四朱子塈封鄢陵郡王;老五朱子壜,封河阳王;老七朱子堰,封项城王;老八朱子垗,封宜阳王;老九朱子墟,封颍川王;老十朱子圪,封义阳王;十二子朱子埯,封汝阳王;十三子朱子塼,封临汝王。
周藩朱橚家族也是明朝众多藩王中繁衍最快、人丁最盛的家族之一,可与晋藩媲美。历代周王,子孙众多,如上面的周定王十四子,周简王十三子,后面的周懿王八子,周惠王二十五子。从明初到明穆宗隆庆(公元1567年--1572年)初年,周定王朱橚的子孙在200年后发展到4000余人,明万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则更发展到32897人。其繁殖之迅速,可说是空前绝后的。
周藩朱橚家族也是明朝众多藩王中繁衍最快、人丁最盛的家族之一,可与晋藩媲美。历代周王,子孙众多,如上面的周定王十四子,周简王十三子,后面的周懿王八子,周惠王二十五子。从明初到明穆宗隆庆(公元1567年--1572年)初年,周定王朱橚的子孙在200年后发展到4000余人,明万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则更发展到32897人。其繁殖之迅速,可说是空前绝后的。
但与晋王府不同的是,明代的周藩家族,是宗室中比较优秀的一支。这支宗室,整体文化素质较高,自始朱橚以来,家传学问,书香永继,并产生了一大批学者、文人。如第二代周王朱有炖,博学精思,擅长书法,写有《东书堂帖》行世,是明初较着名的书法家。他的八弟(一说为十五弟)第一代镇平王朱有爌,也是个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人,对诗歌、书画、骑射、毡鞠,无一不精。着有《道统论》数万言,又采自夏商以来至元朝太子一百多人,着《贤王传》。第六任周惠王朱同镳的第十三子博平王朱安㳚,好学,广邀学者与之游,是当时宗室中最有名气的一个,曾辑着《贻后示》、《养正录》等书。但周藩中最杰出的还是镇国中尉朱睦(楔将大字改为手)。
但与晋王府不同的是,明代的周藩家族,是宗室中比较优秀的一支。这支宗室,整体文化素质较高,自始朱橚以来,家传学问,书香永继,并产生了一大批学者、文人。如第二代周王朱有炖,博学精思,擅长书法,写有《东书堂帖》行世,是明初较着名的书法家。他的八弟(一说为十五弟)第一代镇平王朱有爌,也是个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人,对诗歌、书画、骑射、毡鞠,无一不精。着有《道统论》数万言,又采自夏商以来至元朝太子一百多人,着《贤王传》。第六任周惠王朱同镳的第十三子博平王朱安(氵+戍),好学,广邀学者与之游,是当时宗室中最有名气的一个,曾辑着《贻后示》、《养正录》等书。但周藩中最杰出的还是镇国中尉朱睦(楔将大字改为手)。
朱睦(楔将大字改为手)(公元1517年--1586年),字灌甫,号西亭,是周王朱橚六世孙,镇平王朱有爌五世孙。第一代镇平王朱有爌共生七子,除长子朱子堠世袭镇平郡王外,其他六个儿子都封为镇国将军,分别叫二镇国、三镇国至七镇国。其中,第七镇国将军即是朱睦(楔将大字改为手)的曾祖父。七镇之子朱鎋(公元1478年--1534年),号豫斋,封辅国将军,好读史书,常与学士们交游,夫人贾氏,生子朱安河。朱安河,字应清,封奉国将军,为人喜诗书,文雅谦约,孝敬沉慧;生子即朱睦(楔将大字改为手)。史称朱睦(楔将大字改为手)自幼聪慧过人,受大学者李梦阳赏识。年仅20岁,便通《五经》,尤其精于《易》、《春秋》。生平酷爱搜求古籍图书。当年明朝藏书之富,首推江都葛氏、章丘李氏,后都被朱睦(楔将大字改为手)倾资购得。他因此建万卷堂,一时学者名流云集于此,倡和讲学。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刘向,尊称为西亭先生。万曆五年(公元1577年),他因学识渊博,被推举为周藩王府宗正,执教于宗学。他的着作有《五经稽疑》、《授经图传》、《韵谱》、《明帝世表》、《周国世系表》、《建文逊国褒忠录》、《河南通志》、《开封郡志》等多种。
朱橚后裔传到明朝末年,最后一任周王是朱恭枵。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军攻打开封,周王率兵守城,一度击败起义军。但这年九月。李自成再次包围开封,并决黄河灌城。开封城死者数十万,周藩宗族也大都被屠杀或溺死,周王朱恭枵与宫妃及几个郡王乘船逃走,寄居彰德,不久去世。他的孙子南逃广州,后也被清兵所杀。周王藩国至此消亡。
朱橚后裔传到明朝末年,最后一任周王是朱恭枵。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军攻打开封,周王率兵守城,一度击败起义军。但这年九月。李自成再次包围开封,并决黄河灌城。开封城死者数十万,周藩宗族也大都被屠杀或溺死,周王朱恭枵与宫妃及几个郡王乘船逃走,寄居彰德,不久去世。他的孙子南逃广州,后也被清兵所杀。周王藩国至此消亡。

周国君主世系

一世 周定王 朱橚
二世 周宪王 朱有炖
三世 周简王朱有爝
四世 周靖王 朱子垕
五世 周懿王 朱子埅
六世 周惠王 朱同鏕
七世 周悼王 朱安㶇(周恭王追封)
八世 周恭王 朱睦㰂
九世 周康王 朱勤熄(周庄王追封)
十世 周庄王朱朝堈
十一世 周敬王 朱在铤
十二世 周端王 朱肃溱
十三世 周孝王 朱恭枵(谥号为弘光帝上)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