羰基镍(Nickel tetracarbonyl),分子式为Ni(CO)4,分子量为170.734。
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并有全身毒作用,可导致肺、肝、脑损害。如肺水肿抢救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羰基镍
- 英文名:Nickel tetracarbonyl
- 别称:四羰基镍 四碳合镍
- 化学式:C4NiO4
- 分子量:170.734
- CAS登录号:13463-39-3
- EINECS登录号:236-669-2
- 熔点:-19℃
- 沸点:43℃
- 密度:1.319g/cm3
- 外观:无色挥发性液体
- 闪点:<4℃
- 危险品运输编号:1259
简介
国标编号:61031
分子结构图

CAS号:13463-39-3
外观与性状:无色挥发性液体,有煤烟气味
分子量:170.73
蒸汽压:53.32kPa/25.8℃
闪点:<4℃
熔点:-25℃
沸点:43℃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度:相对密度(水=1)1.32;相对密度(空气=1)5.9
稳定性:稳定
危险标记:13(剧毒品);34(易燃液体)
用途
主要用于制高纯镍粉,也用于电子工业,及製造塑胶中间体,也用作催化剂。
其他信息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急性中毒】:早期表现有头痛、头晕、步态不稳、视力模糊、眼刺激、噁心、心悸、胸闷、气短等。迟发的症状主要有明显的胸闷、气短、严重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心动过速等,这些是肺水肿及瀰漫性间质肺炎的表现。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高毒类。
【急性毒性】:LD50:39mg/kg(大鼠腔膜内);63mg/kg(大鼠皮下);LC50:35ppm,7小时(大鼠吸入)
【致癌性】:镍及其化合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为致癌物。
【危险特性】:暴露在空气中能自燃。遇明火、高热强烈分解燃烧。能与氧化剂、空气、氧、溴强烈反应,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携带型化学发光检测器;气体检测管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比色法《作业环境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方法》陈安之主编
丁二肟比色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环境标準
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001mg/m3
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全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应该佩带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菸、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沖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沖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1259
危险品标誌: F,T+,N
安全标识:45-53-60-61
危险标识:11-26-40-50/53-61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4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4
7、重原子数量:9
8、表面电荷:0
9、複杂度:10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