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心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自我障碍

(2020-05-27 05:17:34) 百科
自我障碍

自我障碍

“自我障碍(self-handicapping)”又叫“自我设阻”,“自我设限”,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留有面子而产生的心理,从而通过行为体现出来。

具体情境主要是:在重要的任务(比如考试)之前却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故意或无意去做一些影响任务结果事情,从而可以在任务结果出来后为自己寻求开脱。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自我障碍
  • 外文名:self-handicaping
  • 分类:(社会)心理学

主要属性

在社会心理学中认为,自我障碍是指一个预期到自己的失败,而提前为自己準备好若干理由。这里列举的成因是针对社会团体,个体可能存在差异。

成因

自我障碍行为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不只是面对重要的任务,有时在面对简单的事情但是自己没有完全把握(实验中叫做“预期失败”)时也会发生自我障碍现象。
自我障碍现象的成因主要是:
1,设碍者面对一项任务。
2,这项任务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开的。即任务会被其它人察觉到。
3,设碍者没有十足的信心能完成这项任务或设碍者存在诸多心理压力。
4,设碍者想把自己因失败而受到的损失(主要是名誉损失)减到最小。
5,设碍者为自己设阻碍。

举例

自我障碍现象几乎随时随地都有发生。
如一个同学要参加期末考试,在考试前一天晚上,舍友都在努力看书,ta自己却在看漫画。看漫画的行为就是一种“自我障碍”。
该同学的真实心境是:
A,要是考试成绩好,则自己可以乘机夸耀自己一番:“你们看看我!我考前才不用像你们一样看书都可以考高分!厉害吧?”
B,要是考试成绩不好,则自己也有“充分”的理由说:“因为你们在看书的时候我在看漫画根本就没複习啊”
还有一些例子就更为普遍:
考前说自己感冒,跑步前说自己腿脚受伤,唱歌前说自己嗓子不舒服等等

相关研究

研究证据

Steven Berglas 和Edward Jones(1978)对自我障碍使用提供了研究的证据。在其中一个实验中,他们让被试想像自己是杜克大学的学生。被试首先通过猜测回答了一系列的智力难题,然后告知被试面前放了两种药丸,让被试服用其中的一种,才能继续下面的题目。主试告诉被试说,一种药丸有助于你的智力活动,另一种则会干扰你的智力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会挑哪种药丸呢?结果发现多数学生会挑选第二种药丸,从而为不久可能出现的失败寻找客观的藉口。自我障碍策略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出于害怕失败,人们会採取不同的策略:比如运动员通过对重要赛事疏于準备来实施自我障碍(Rhodewalt,1984);另外有些人在任务刚开始时不好好乾,通过降低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Baumgardner&Brownlee,1987);或者在那些困难而且关係到自我形象的任务中不尽全力(Hormuth,1986; Rurner&Pratkanis,1993)等方式实施自我障碍的策略。

争议

关于“自我障碍”仍然有的争议是,很多人认为自己在大任务前的行为不是“自我障碍”。比如在考前正好由于紧张而导致抵抗力低下,考试当天正好感冒或腹泻,这时该同学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就不是“自我障碍”行为。
然而另外的观点认为,“自我障碍”行为并没有说“障碍”内容是虚假的,也没有给这种行为以褒贬定义。换句话说,不管该同学考试前是否真的身体不舒服,他对外声称自己身体不适就是一种“自我障碍”行为。
还有争议在于“自我障碍”行为是否只有在群体条件下才会产生。因为在之前提到的产生自我障碍的前提条件中,有“这项任务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开的”。然而也有案例表明,在独自完成不可公开任务时,人(还有猴类)也会有“自我障碍”现象。
关于这个争论,一些观点解释是“自我障碍”最终是为了安慰自己而产生的行为,在没有旁人的环境中产生也是有可能的,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我安慰行为。

评论

编者认为“自我障碍”现象是人类和少数猴类(编者自己)普遍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心理产生的,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事实中,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自己成绩损失,自信心受挫和产生找藉口的心理,所以编者建议大家能够儘可能减少这种行为,考前好好複习,做事一丝不苟,凡事一方面要给自己留退路,另一方面不要为了留后路而找藉口。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
搜索
随机推荐

勇敢心资源网|豫ICP备190275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