脰,汉字,读音【dòu】。释义:脖子、颈。
部首:月
郑码:QAJU 注音:ㄉㄡˋ 仓颉:BMRT
五笔编码:EGKU
四角号码:71218 笔划:11
笔画顺序:撇折横横横竖折横捺撇横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脰
- 外文名:neck
- 拼音:dòu
- 假借:头
字义详解
1.(形声。从肉,豆声。本义:脖子)
2.同本义 [neck]。又如:脰鸣(用颈项鸣叫)
3.“脰”假借为“头”,头颅 [head]
出自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蛤蚧脰能鸣,蟾蜍眉有毒。——清·赵翼《岭南物产图》
4.咽喉 [throat]
咽,咽物也,…青、徐谓之脰,物投其中,受而下之也。——《释名·释形体》
康熙字典
【唐韵】徒𠋫切【集韵】【韵会】【正韵】大透切,𠀤音豆。
【说文】项也。
【玉篇】颈也。
【博雅】脰,项也。
【左传·襄十八年】两矢夹脰。
【注】脰,颈也。
【史记·田单传】自奋绝脰而死。
【注】脰,颈。齐语也。又脰鸣。
【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以脰鸣者。
【注】脰鸣,鼃黾属。又鸟名。
【尔雅·释鸟】燕白脰乌。
【疏】白项而群飞者谓之燕乌。燕乌,白脰乌也。又【博雅】脰,错也。
【又】馔也。又【韵补】叶音覩。
【柳宗元·牛赋】牟肰而鸣,黄锺满脰。牴触隆曦,日耕百亩。亩音姥。又叶音渡。
【扬雄·羽猎赋】角抢题注,䠞竦詟怖。魂亡魄失,触辐关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