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杂誌设计》是2008年8月1日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万凡
基本介绍
- 书名:电子杂誌设计
- 页数: 152页
-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 开本:16
基本信息
第1版 (2008年8月1日)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811125849
条形码: 9787811125849
产品尺寸及重量: 25.6 x 18.2 x 1.6 cm ; 422 g
ASIN: B001LHMLL2
内容简介
《电子杂誌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梳理了电子杂誌的概念及其演变过程,结合实例分析设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电子杂誌设计》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具有一定理论尝试的同时,非常注重设计实践的指导性及实用性。
作者简介
万凡,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资深设计师、云南省美术协会会员、云南设计艺术委员会学术委员。
199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业影响及获奖情况:
1993年-2000年间,在广州多家名牌广告公司任设计总监,参与大量的专业实践活动。自2002年起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本人毕业后,先后完成了平面设计、影视广告、行销策划、室内设计、版画等策划、设计、绘画作品90余项,并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等多种奖项。
1993年,应日中艺术交流中心邀请赴日本做访问学者。
2004年于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标誌·VI设计》(第一作者)一书。
常年活跃于云南广告界、设计教育界,专业业绩在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常应邀在云南各大广告公司举办学术讲座。昆明设计精英发起人之一。自2004年起任昆明平面设计师协会理事,成功参与组织昆明一2004“去高处”主题海报邀请展、2006“云南元素”主题设计大奖赛等众多文化活动,受到了社会和云南主流媒体的关注。
设计学院任教期间,先后四次参与指导毕业设计,以云南地域文化为课题,进行西部城市形象主题设计的探讨,毕业设计展获得了媒体、政府和社会的极大关注,并在2006年西南第二届平面设计峰会上作《关注西部:城市形象设计教育初探》的主题演讲,受到好评。
牟芸芸,2000年9月 2004年7月,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2004年9月-2007年7月,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学(艺术设计方向),硕士。专业影响及获奖情况:
2005年应上海“对比窗艺廊”邀请,赴北京参加中法文化年艺术交流学习。
泓屹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文案,与人合作完成多个设计项目。
2007年任教于昆明理工大学数字艺术工程系及云南爱因森软体学院艺术设计系。
2006年入围第六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门票设计方案大赛并获奖。
2007年设计作品“新亚洲”(New Asia)入围2007年仁川国际设计大赛(1ncheon International Desian Fair)并获奖,同年10月到11月,该作品于韩国仁川国际艺术展览中心(International Art Exhibition Center)展出。
目录
01 电子杂誌设计概述
1.1.电子杂誌的概念
1.1.1 什幺是电子杂誌
1.1.2 电子杂誌设计的类别
1.1.3 、电子杂誌的特点
1.2 电子杂誌的演变过程
1.2.1.电子杂誌设计的渊源及风格变化
1.2.2 国内电子杂誌的发展历程
02 电子杂誌设计元素与设计过程
2.1 设计的元素
2.1.1 杂誌构成
2.2 电子杂誌的设计过程
2.2.1 创意与构思
2.2.2 平面设计
2.2.3 电子杂誌製作软体
2.2.4 合成输出
2.2.5 上网发布
2.2.6.电子杂誌的设计特点
03 电子杂誌的製作
3.1.鸟瞰
3.1.1 电子杂誌技术概貌
3.2 软体简介
3.2.1.ZineMaker电子杂誌製作大师简介
3.2.2 软体安装目录
3.2.3 ZIneMaker支持输入的格式
3.2.4 鸟瞰软体
3.2.5 基本术语
3.3 界面操作
3.3 1选单栏
3.3 2工具列
3.3.3 编辑栏
3.3.4.XML栏
3.4.杂誌製作
3.4.1 新建杂誌
3.4.2 添加页面
3.4.3 修改模版
3.4.4 添加音乐
3.4.5 添加视频
3.4.6 添加特效
3.4.7 预览杂誌
3.4.8.生成杂誌
3.5.拓展运用
3.5.1 并刊作图示
3.5.2 实现多首音乐连续播放
3.5.3 如何製作自己的模版
3.6.常见问题
3.6.1 图片剪下
3.6.2 软体的基本查看方式
3.6.3 编辑页面
3.6.4 如何去掉封底的Logo
04 电子杂誌案例赏析
4.1.国外案例
4.1.1 欧美
4.1.2 亚洲
4.2 中国
4.2.1.目前国内部分知名的电子杂誌
4.2.2 目前国内知名的电子杂誌发行平台
05 电子杂誌的设计教育
5.1.电子杂誌设计教育的大背景
5.2 电子杂誌设计教育的基本要求
5.3 电子杂誌设计教育的课程设定
5.4 电子杂誌设计师的素养
06 电子杂誌的发展趋势
6.1 规範电子杂誌行业的发展
6.2 多视角研究电子杂誌
6.3 制定评判标準,提供比赛交流平台
6.4 借鉴外来设计。迎接竞争
6.5 确立电子杂誌设计教育
序言
万凡和牟芸芸的《电子杂誌设计》一书就要出版了,我感到欣喜的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敏感与对新技术学习的迅捷。相比较而言,对普通人来说,电子杂誌好像还是遥远的景象或者还抽象得有如术士屠龙烹凤的玄谈。但是,他们却对整个电子杂誌的产生、特点、变化、类别、套用的历史作了一次简洁、概括和清楚的勾勒,让人恍然颖悟到,电子杂誌就在我们身边。而且,电子杂誌一类的网路出版物对人们的阅读习惯、交往方式、互动交流等社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越来越多而且是意味深长的改变。这种改变,实际上会影响到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整个传播方式。
应该意识到,这是人类传播方式和文明传播媒介的又一次大的改变。人类从信息符号的互动作用与协调,到语言文字的交流与沟通,到文字元号被岩石、洞壁保留,再到充满了意义和情感的文字元号被骨质、角质、金属、竹简木片等承载传输,然后是文明符码通过纸质媒介与印刷技术的匹配获得突破空间、时间、族群、阶层和国家的传播便利。到了摄影与电影的胶片时代和广播、电视系统的电子时代,今天的网路时代,大众传播渠道的便利、时间的迅捷、空间的广泛和内容的多元複杂、容量的海涵地负,是人类传播史上空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阅读和认识网路上的电子杂誌和万凡、牟芸芸的这本电子杂誌的设计手册性质的书,就会更明确地意识到作者提出设计与网路媒介相结合、重视新媒介综合在网路上的传输、传播功能的意义。
在网路技术支撑、计算机硬体和光纤渠道承载的信息数位化时代,出版物内容减少了对传统媒体如纸质、电子或胶片的依赖性,变得更加低成本、高容量和传输迅捷。而出版资源的相互转化更加容易、便捷,书刊业、报业、音像和电子出版业相互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版业以出版物形态划分产业界限的格局正在被逐步打破,多元传播格局正在形成,网路出版“通吃”其他出版物内容的趋势正在增强,不管人们愿不愿意。